王月云 郭莉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肝炎病毒引發的全球范圍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也是慢性肝病的主要類型。慢性病毒性炎癥長時間侵襲肝臟易導致肝臟炎癥性損傷,進而引發LC,最終導致患者肝臟功能失代償[1],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據估計,全球>2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1/4的CHB患者可能發展為LC或原發性肝 癌[2]。LC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感染等臨床并發癥,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肝臟活檢是有創性肝臟活體組織檢查,是LC臨床診斷的“金標準”[3]。但其因創傷大、并發癥發生率高而限制了其應用范圍。因此建立無創、便捷的病情監測指標和診斷模型,及時發現并觀察慢性肝病的發展進程,加強對乙型肝炎相關LC的早期干預,提高病情診斷的準確性及科學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旨在通過觀察患者外周血RDW、MPV、PLT,探討其在乙型肝炎相關LC臨床診斷和疾病進展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于本院感染科就診的144例住院和門診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76例CHB患者作為CHB組,68例乙型肝炎相關LC患者作為LC組。CHB組中男46例,女30例;年齡25~77歲,平均年齡(52.33±13.74)歲。LC組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53.04± 10.16)歲。另選取同期68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52.36±12.41)歲。三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CHB患者和LC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的相關診斷標準;②LC患者上腹部影像學資料及肝臟組織活檢符合LC診斷標準;③研究對象及其家屬知曉研究目的,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②合并除肝臟之外的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③合并炎性反應或急性感染;④合并甲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他肝臟疾病;⑤近期服用抗凝血、抗炎、拮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⑥近期有輸血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責任護士于患者入院后單獨建立患者檔案,包括患者就診史、預防接種史、疾病史、體征及家族病史等,完善患者的臨床資料。
1.2.2 檢測方法 患者于采血前3 d清淡飲食,前 1 d夜間禁食至少8 h,于次日清晨采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進行抗凝血處理,并檢測相關指標。①血常規指標和凝血功能指標檢測:采用EK6108 K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患者WBC、LY、RDW、MPV、PLT、PCT等血常規指標;采用STA Compact Max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檢測TT、PT等凝血功能指標。②生化指標檢測:采用PUZS-300全自動生化分析檢測儀檢測ALT、AST、ALB及TBIL等生化指標。所有檢測指標均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嚴格操作。
1.2.3 診斷預測模型指標計算方法 采用Office辦公軟件計算診斷預測模型指標,計算公式如下:RPR=RDW/PLT;APRI=AST/PLT×100;FIB-4=(年齡× AST)/(PLT×ALT1/2)[5-7]。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血常規指標和凝血功能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WBC、LY、RDW、MPV、PLT、PCT和TT、PT等指標水平。
1.3.2 生化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ALT、AST、ALB、TBIL等生化指標水平。
1.3.3 診斷預測模型評估 繪制APRI、RPR和FIB-4對乙型肝炎相關LC診斷價值的ROC 曲線。
1.3.4 Child-Pugh 分級 比較LC組不同肝功能 Child-Pugh 分級患者的血小板參數水平。采用Child-Pugh評分系統分級評估LC患者肝功能情況,共分為 3個等級,其中評分5~6分評定為A級,評分7~9分評定為B級,評分10~15分評定為C級;評分越高,級別越高,提示肝臟功能損傷越嚴重[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繪制ROC曲線分析各指標對應診斷預測模型的診斷價值。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血常規指標和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三組WBC、LY、RDW、MPV、PLT、PCT、TT、PT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LC組RDW、MPV高于CHB組和對照組,TT、PT長于CHB組和對照組,WBC、LY、PLT、PCT低于CHB組和對照組;CHB組RDW、MPV高于對照組,TT、PT長于對照組,WBC、LY、PLT、PCT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常規指標和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三組血常規指標和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CHB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血常規指標凝血功能指標WBC(×109/L)LY(×109/L)RDW(%)MPV(fl)PLT(×109/L)PCT(%)TT(s)PT(s)LC組68 4.30±2.52ab 1.81±0.54ab 18.05±3.82ab 13.87±2.34ab 78.69±15.83ab 0.13±0.03ab 20.45±3.92ab 16.74±4.21ab CHB組76 5.24±1.62a 2.34±0.65a 15.87±2.31a 12.37±1.43a 121.50±18.36a 0.17±0.04a 16.33±2.85a 13.88±3.26a對照組686.34±1.252.85±0.8414.27±1.2710.02±1.30153.66±29.05 0.23±0.06 13.01±2.2812.53±2.99 F 12.2144.24139.36127.590328.06038.6206.47211.312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三組生化指標比較 三組ALT、AST、ALB、TBIL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HB組ALT、AST水平高于LC組和對照組,LC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LC組ALB水平低于CHB組和對照組,TBIL水平高于CHB組和對照組;CHB組ALB水平低于對照組,TBIL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三組生化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CHB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ALT(U/L)AST(U/L)ALB(g/L)TBIL(μmol/L)LC組68 86.74±92.33ab 90.55±108.08ab 32.87±7.16ab 52.26±66.49ab CHB組76 517.36±519.02a 323.525±347.19a 40.42±4.93a 42.28±54.76a對照組6813.45±3.5916.94±4.5542.38±2.2113.79±3.77 F 33.19222.81242.1075.740 P<0.05<0.05<0.05<0.05
2.3 RPR、APRI、FIB-4對乙型肝炎相關LC的診斷價值分析 RPR、APRI、FIB-4對乙型肝炎相關LC診斷價值ROC曲線的AUC分別為0.903、0.850、0.936,敏感性分別為83.66%、85.02%、82.87%,特異性分別為89.11%、75.80%、94.95%(P<0.05)。見表3,圖1。
圖1 RPR、APRI、FIB-4對乙型肝炎相關LC診斷價值的ROC曲線
表3 RPR、APRI、FIB-4對乙型肝炎相關LC的診斷價值
2.4 LC組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患者血小板參數比較 LC組患者中肝功能 Child-Pugh 分級A級 21例、B級30例、C級17例。LC組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患者RDW、MPV、PLT、PC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級患者RDW、MPV高于A級和B級,PLT、PCT低于A級和B級;B級患者RDW、MPV高于A級,PLT、PCT低于A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LC組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患者血小板參數比較(±s)
表4 LC組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患者血小板參數比較(±s)
注:與A級比較,aP<0.05;與B級比較,bP<0.05
肝功能 Child-Pugh 分級例數RDW(%)MPV(fl)PLT(×109/L)PCT(%)A級2114.64±2.0812.52±1.2389.04±14.860.17±0.05 B級30 16.27±2.58a 14.07±1.30a 74.25±13.10a 0.13±0.04a C級17 19.17±2.76ab 16.98±1.27ab 59.54±11.75ab 0.11±0.03ab F 9.2967.23384.10741.379 P<0.05<0.05<0.05<0.05
CHB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高發肝臟疾病,是全球性的衛生難題之一。其因傳染性強、發病率高、傳播速度快,導致全球超過2億患者深受其害[9]。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死于CHB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患者可高達75萬[10],其中包括LC患者。LC患者早期以乙肝病毒感染、肝組織彌漫性肝纖維化、再生結節為臨床主要癥狀,其LC為可逆狀態。若不及時發現并開展治療,即出現以進行性肝細胞壞死為典型特征的慢性炎癥,導致機體炎癥反應嚴重、免疫系統功能減弱,進而發展為以肝功能衰退伴隨門靜脈高壓為特征的晚期癥狀。因此,對于LC的早期發現及早期干預是治療LC的關鍵,對于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肝臟組織活檢(LB)聯合影像學檢查能直接、確切診斷患者肝細胞炎性壞死和纖維化程度,但其臨床接受度低,采樣誤差大且存在較大的并發癥發生風險[11],從而未得到臨床廣泛應用。近年來,通過臨床血液學指標和肝功能檢查指標建立無創性診斷指標,已有研究[12]證明可有效評估LC發展進程,并證實其在LC預后的判斷中具有一定的臨床實踐價值。
RDW能反映患者外周血紅細胞體積大小及分布密度,為紅細胞形態相關參數,也是常見的實驗室檢查指標,通過血常規檢測即可得到。近年來,研究發 現[13,14]RDW水平的升高與機體炎癥相關,可指示機體免疫性肝炎嚴重程度,并作為獨立預測因子預測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臟衰竭的病情發展進程。MPV和PLT是反映血小板數量和體積的重要參數;有研究表明[15-19],LC患者因長期受到HBV病毒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和凝血功能減弱,進而導致血小板破壞、PLT降低、MPV增加等血液檢驗結果。上述指標對CHB和慢性丙肝肝纖維化有較好的預測價值。本研究發現,LC組RDW、MPV高于CHB組和對照組,TT、PT長于CHB組和對照組,WBC、LY、PLT、PCT、低于CHB組和對照組;CHB組RDW、MPV高于對照組,TT、PT長于對照組,WBC、LY、PLT、PCT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RDW、MPV、TT和PT值在對照組、CHB組和LC組中呈上升趨勢,PLT、PCT和WBC、LY值呈下降趨勢,提示CHB組和LC組患者體內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患者凝血功能減弱,血小板被破壞,且LC組破壞程度更為顯著;本研究通過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評分標準將LC患者的肝功能分為A級、B級、C級3級,并對比了LC組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的RDW、MPV、PCT和PLT,結果發現:C級患者RDW、MPV高于A級和B級,PLT、PCT低于A級和B級;B級患者RDW、MPV高于A級,PLT、PCT低于A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RDW、MPV在A級、B級、C級患者中呈依次上升趨勢,PLT、PCT呈依次下降趨勢,提示RDW和MPV水平隨著肝臟纖維化及損傷程度加重而增加,PLT、PCT隨著肝臟纖維化及損傷程度加重而遞減。以上結果表明RDW、MPV和PLT可作為預測指標指示CHB、LC患者肝功能損傷,也證實了上述研究成果。ALT、AST、ALB和TBIL是反映人體肝功能的主要指標。本研究中結果顯示:CHB組ALT、AST水平高于LC組和對照組,LC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LC組ALB水平低于CHB組和對照組,TBIL水平高于CHB組和對照組;CHB組ALB水平低于對照組,TBIL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研究CHB組、LC組患者的肝臟功能受損。本研究利用血液學指標RDW、PLT和生化指標ALT、AST構建統計學診斷模型,模型簡單,過程易操作;通過統計分析結果發現,RPR、APRI、FIB-4診斷乙型肝炎相關LC的AUC、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提示RPR、APRI、FIB-4均能預測LC,三種指標均具有臨床LC初篩和預測價值,該結論與桂志兵等[20]的研究結論相似。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①LC的確切診斷是通過活體取肝臟組織進行病理取證,本研究以血液學檢測資料和臨床檢測指南作為指導,缺少病理組織學結果作為證據;②本研究受限于研究地點和時間,樣本量較少,需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和數據回顧進一步證實上述預測模型的臨床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RDW、MPV和PLT的變化能夠為乙型肝炎相關LC患者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可作為評估疾病進展的指標,對乙型肝炎相關LC臨床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