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剛
慢阻肺屬于常見性呼吸系統疾病,表現主要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阻肺患者繼發感染則會引發該病的急性加重期,此階段具有起病急驟的特點,患者表現常見于頻繁咳嗽不止、呼吸困難加重、排痰困難且痰量多等[1]。臨床針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所采取的常規療法為吸入激素,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情,避免持續發展;其中最為常見的激素藥物為布地奈德,其作為高效局部抗炎的一種糖皮質激素,具有提升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溶酶體膜穩定性的功效,可以有效抑制抗體合成與免疫反應,減少過敏活性介質釋放量并抑制其活性,阻滯抗原抗體結合時的酶促,減少支氣管收縮物質合成量、緩解平滑肌收縮反應,對慢阻肺患者病情的轉歸有一定療效,但單藥使用周期較長存在敏感性下降的問題,所以臨床治療價值并不理想[2]。近些年在很多學者的研究資料中均表示,復方異丙托溴銨作為一種β2受體激動劑和M受體拮抗劑組成的復方制劑,在緩解支氣管痙攣等方面有顯著作用。本次為探討在布地奈德基礎上使用復方異丙托溴銨的療效,選擇2019年3月~2022年3月間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宗仁卿紀念醫院急診收治的12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展開如下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月~2022年3月間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宗仁卿紀念醫院急診收治的12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通過隨機動態數字表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37例,女 23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2.09±3.64)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94±3.23)年。觀察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2.43± 3.72)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8.82±3.1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開展前獲得了所有患者及(或)家屬的知情授權聲明以及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加重,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中疾病相關標準,靜息狀態PaO2<60 mm Hg或PaCO2>50 mm Hg;②近期不存在其他藥物治療史;③臨床資料完整且研究依從性 較好。
1.2.2 排除標準 ①近期有糖皮質激素治療史;②合 并支氣管哮喘;③合并社區活動性肺炎、肺栓塞、肺結核等;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⑤合并惡性腫瘤;⑥認知、溝通障礙或精神疾病等導致研究依從性較差。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基礎治療,即抗感染、化痰、低流量吸氧(2 L/min)等。
對照組采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取1.0 mg 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40475,規格:2 ml∶1 mg)給予患者霧化吸入,2次/d,持續治療4周。
觀察組采用布地奈德聯合復方異丙托溴銨(法國Laboratoire Unither,注冊證號 H20150173,規格:2.5 ml/支)霧化吸入治療,取1.0 mg布地奈德混懸液+ 2.5 ml復方異丙托溴銨給予患者霧化吸入,2次/d,持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 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后采集血液樣本借助動脈血氣分析儀進行PaO2、PaCO2檢查。
1.4.2 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指標 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后檢測PCT、CRP水平。
1.4.3 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 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后檢測FEV1、FVC、FEV1/FVC。
1.4.4 臨床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3]:經治療患者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基本消失,血氣分析指標恢復正常為顯效;經治療患者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血氣分析指標也有明顯改善為有效;若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或患者癥狀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5 不良反應 包括口干、惡心嘔吐、心律失常、尿潴留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s,mm 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s,mm Hg)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例數PaO2 PaCO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6058.28±3.35 78.29±4.52a65.21±4.18 47.97±5.93a對照組6059.46±4.1266.04±4.1565.13±4.0153.26±5.61 t 1.72115.4640.1075.020 P 0.0880.0000.915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介質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CT、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CT、CR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介質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介質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例數PCT(ng/ml)CRP(mg/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600.98±0.32 0.43±0.09a50.61±4.33 10.23±1.02a對照組600.95±0.310.65±0.1650.49±4.5412.28±1.75 t 0.5229.2830.1487.839 P 0.6030.0000.882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例數FEV1(L)FVC(L)FEV1/FVC(%)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601.51±0.41 2.42±0.79a2.91±0.83 3.43±0.95a51.89±10.67 70.55±14.73a對照組601.55±0.431.91±0.582.95±0.903.01±0.8952.54±10.6463.46±13.14 t 0.5214.0310.2532.4990.3342.782 P 0.6030.0000.8010.0140.7390.006
2.4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7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n(%)]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與對照組的8.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慢阻肺是基于多種因素影響而發生的支氣管慢性炎癥反應,例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性疾病等,主要特征為非特異性不可逆氣流受限,病理表現則為肺血管反復出現炎癥,臨床較多見[4]。罹患慢阻肺之后患者往往有較長的病理過程,期間癥狀反復發作、進行性發展,若沒有及時得到有效治療,肺通氣功能受疾病長期影響會逐漸下降,呼吸肌開始萎縮,至末期存在呼吸功能衰竭的風險[5]。臨床統計發現慢阻肺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認為與老年人機體缺乏足夠的免疫功能、感染風險性高存在密切關聯性,此外老年人隨著機體功能的逐漸弱化,會存在氣道彈性差、狹窄以及纖毛運動差等問題,進一步加重了排痰障礙,所以病情極易進入急性加重期[6],若不及時處理,大量分泌物積聚在氣道內無法順利排出存在較高的氣道阻塞風險,給患者氣道、肺功能帶來進一步損傷,氣道分泌物粘性持續提升,黏膜水腫惡化,肺部無法正常進行氣體交換,若引發二氧化氮、低氧血癥等,則會增加并發呼吸衰竭、肺心病的風險,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臨床認為針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應采取抗感染、促進支氣管擴張、調節換氣功能、解除氣流阻塞等方案進行治療,確保患者在持續性吸氧狀態下舒緩因炎癥應激反應所引發的呼吸道黏膜水腫,改善病情。而近些年有學者發現,基于持續低流量吸氧療法輔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為患者祛痰鎮咳,再配合吸入性激素治療,即通過霧化裝置協助患者吸入藥物,確保藥物直接于患者肺部發生作用,并充分進入患者的深部細支氣管及肺泡,最終通過結合氣道黏膜及黏膜下受體實現治療目的[7]。目前最為常見的吸入性激素藥物即布地奈德,作為一種糖皮質激素,其霧化使用后可自行結合激素受體,緩解氣道水腫、炎性細胞滲出等癥狀,有較理想的抗炎效果,有利于抑制腺體分泌,幫助患者改善氣道功能;而且布地奈德具有較高的親脂性以及較高的肺部沉積率,不入血且可直接于靶器官產生作用,通過抑制局部免疫反應、抗體合成達到降低過敏性物質釋放的效果,但單藥使用周期較長存在敏感性下降的問題。
本次為探討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案,選擇2019年 3月~2022年3月間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宗仁卿紀念醫院急診收治的12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以布地奈德單藥對比布地奈德聯合復方異丙托溴銨展開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布地奈德聯合復方異丙托溴銨能夠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氣指標;該研究結果與蔣旭勝[8]的研究結果趨于一致,在其研究中共納入 86例慢阻肺加重期患者,治療后發現布地奈德單藥組(對照組)患者的PaO2低于治療組(布地奈德聯合復方異丙托溴銨)患者,PaCO2則高于治療組(t=2.967、2.594,P<0.05)。而本次研究中還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CT、CR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布地奈德聯合復方異丙托溴銨能夠緩解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炎癥狀態;該研究成果在游凱斌[9]的研究中同樣得到了證實,其研究通過對比基礎療法(對照組)、布地奈德聯合復方異丙托溴銨療法(觀察組)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影響而展開,經過21 d的治療后發現,觀察組的PCT、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5.908、33.133,P<0.05)。本次研究中對比兩組患者肺功能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衛耀泉等[10]的研究中同樣取得了這一結論,在其研究中的52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同樣以布地奈德、布地奈德聯合復發異丙托溴銨兩種方案進行療效觀察,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即FEV1、FVC、FEV1/FVC數據高于對照組(t=2.21、10.20、2.16,P<0.05)。此外統計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7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上述內容可知,布地奈德聯合復發異丙托溴銨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可以通過抑制炎癥幫助患者解除病癥,促進肺功能的轉歸。
原因分析,復方異丙托溴銨屬于抗膽堿能復合制劑,成分主要為硫酸沙丁胺醇與溴化異丙托品,其中硫酸沙丁胺醇在被患者吸入肺部后,會通過細胞膜與β2受體結合,達到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效果,緩解支氣管痙攣、改善氣道氣流受限癥狀[11-13];溴化異丙托品進入人體之后可以與支氣管平滑肌抗膽堿受體進行高效選擇性結合,達到舒張平滑肌的效果;復方異丙托溴銨霧化使用與患者支氣管平滑肌M受體的結合,降低支氣管平滑肌張力,避免氣道分泌物大量聚積,改善患者肺通氣功能[14,15];而該藥物聯合布地奈德使用,可以進一步提升抗炎活性,縮短患者的恢復周期;另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與對照組的8.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布地奈德與復方異丙托溴銨聯合使用仍有較好的安全保障,具有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布地奈德與復方異丙托溴銨聯合霧化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緩解炎癥介質,有利于強化患者肺功能,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且不易出現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