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桂軍
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是由創傷引起的肘關節軟骨軟化、脫落等改變,引發軟骨損傷,后期可致軟骨下骨質增生、硬化,導致關節間隙變小,出現明顯的疼痛、腫脹、活動障礙等癥狀及體征。本病大多有明確的創傷史,給患者的肘關節功能帶來明顯影響,且明顯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1]。關節清理術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手段,但大部分患者手術意愿較低,且遠期仍可發生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而造成病情復發[2]。目前,臨床仍以保守藥物、理療等治療為主,但缺乏特效治療藥物。常規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具有一定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短期療效尚可,有助于緩解疼痛,但軟骨病變仍在,停藥后又可復發,且容易引發不良反應,整體療效欠佳[3]。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能夠營養軟骨,改善軟骨代謝,并增加滑膜液的合成及粘稠度,阻斷軟骨病理改變,抑制關節內炎癥反應,從而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肘關節功能狀態[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1年1~12月在本院骨科進行治療的92例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5]中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診斷標準;②有明確創傷或手術史;③存在肘關節疼痛、腫脹或關節僵硬、攣縮、功能障礙等癥狀及體征,嚴重者存在肘關節畸形;④X線檢查顯示肘關節間隙變小,軟組織不規則骨化影,部分伴有關節邊緣骨質增生;⑤近2周內未使用過相關治療藥物;⑥患者依從性好,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標準:①感染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③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④治療依從性差。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38.14±9.82)歲;軟組織損傷24例,骨折或關節脫位11例,骨關節炎11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37.68±9.45)歲;軟組織損傷27例,骨折或關節脫位11例,骨關節炎8例。兩組的年齡、性別、肘關節創傷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口服醋氯芬酸片治療,1片(50 mg)/次,3次/d。觀察組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1粒(0.24 g)/次,3次/d。兩組均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評估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改良HSS肘關節評分:VAS評分最高10分,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改良HSS肘關節評分最高 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肘關節功能越好;②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及骨代謝指標: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獲得血清,采用BD公司CANTOⅡ流式細胞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測定IL-1β、TNF-α、OPG、硬骨素、DKK-1水平,用放射比濁法測定hs-CRP水平;③統計有無腹部不適、潮熱、眩暈等不良反應;④評估患者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肘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消失,肘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有效:肘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明顯減輕,肘關節活動范圍較治療前增大;無效:肘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無明顯改善,肘關節活動范圍無改善,甚至病情加重[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改良HSS肘關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及改良HSS肘關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改良HSS肘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改良HSS肘關節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改良HSS肘關節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例數VAS評分改良HSS肘關節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67.13±1.54 2.02±0.51a58.47±7.25 86.75±5.24a對照組467.06±1.484.73±0.8959.10±7.6372.18±6.39 t 0.22217.9180.40611.958 P 0.8250.0000.685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及骨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β、TNF-α、hs-CRP、OPG、硬骨素及DKK-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1β、TNF-α、hs-CRP、OPG、硬骨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DKK-1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及骨代謝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及骨代謝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例數IL-1β(ng/L)TNF-α(pg/ml)hs-CRP(mg/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612.83±3.46 5.11±1.39a645.79±47.68 309.59±37.26a11.24±2.03 5.04±1.16a對照組4613.06±3.2710.05±2.13646.48±45.92491.36±40.5211.75±2.118.97±1.90 t 0.32813.1730.07122.3961.18111.974 P 0.7440.0000.9440.0000.2410.000組別例數OPG(μg/L)硬骨素(pg/ml)DKK-1(pg/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61.58±0.52 0.46±0.13a188.59±46.7567.28±9.70a4128.17±328.56 5426.97±343.62a對照組461.59±0.561.08±0.19188.07±45.89 91.64±15.314126.75±330.14 4631.84±340.51 t 0.08918.2660.0549.1160.02111.148 P 0.9290.0000.9570.0000.984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1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創傷性關節疾病,與創傷有直接關聯,或由患者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所致。當肘關節受到創傷,引發細胞因子和蛋白等大量分泌,可造成關節微環境變化,繼而損傷關節內軟骨和軟骨下骨[7]。同時,關節內炎性因子大量釋放,關節液減少,關節軟骨得不到有效潤滑,而某些酶可直接損傷軟骨,最終造成關節結構損害,引發一系列癥狀及體征,長期發展可導致關節結構的不可逆損傷,引發關節畸形[8]。病理研究顯示,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病情可累及整個關節,對軟骨、軟骨下骨等均有明顯 影響[9]。
目前,臨床針對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但缺乏特效治療藥物,多針對臨床癥狀進行治療。非甾體抗炎藥是本病常用治療藥物,雖可快速發揮作用,達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在短時間內減輕疼痛、腫脹等癥狀,但弊端也十分明顯,具有不良反應多、停藥后復發率高等問題,無法控制病情進展,整體療效不佳[10]。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抑制關節軟骨損傷、延緩關節間隙變窄。氨基單糖是一種關節軟骨中的糖類物質,也是關節軟骨的重要組成成分,對營養和改善軟骨代謝有重要作用。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為人工合成的氨基單糖,在各類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獲得了較好的效果[11]。臨床研究表明,鹽酸氨基葡萄糖能夠發揮人體氨基單糖的作用,可刺激軟骨細胞合成有正常多聚體結構的蛋白多糖,對受損軟骨進行修復和重建,并可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的釋放以及磷脂酶A2的活性,減輕軟骨炎性損傷,還可抑制白細胞介素-1(IL-1)、TNF-α等炎性因子對軟骨的破壞,抑制超氧化物自由基和一氧化氮(NO)生成,阻止軟骨退化進展,從而發揮保護和修復軟骨、抗炎、止痛等作用,對抑制骨性關節炎結構改變有顯著效果[12,13]。
IL-1β是由白細胞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存在于人體軟骨中,廣泛參與組織破壞、軟骨損傷等病理過程。當其表達增加,可激活MMPs,加速軟骨膠原及蛋白多糖降解,介導關節軟骨破壞,同時可增加NO的釋放,加速軟骨細胞凋亡,減少蛋白多糖的合成。研究顯示,IL-1β可改變軟骨細胞結構和功能,影響骨代謝,促進骨關節炎癥的發生發展[14]。TNF-α是重要的炎性因子,也是炎癥啟動因子,可刺激纖維細胞釋放粘附分子,在關節腔內聚集大量白細胞和粘附分子,直接參與對軟骨的破壞,還可刺激膠原酶與前列腺素E2的合成,增加絲氨酸蛋白酶、金屬蛋白酶的釋放,促使軟骨細胞外基質降解,加重關節內炎癥反應,并能產生中性蛋白酶和膠原酶,促進軟骨及骨質破壞[15]。
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通過刺激軟骨細胞合成蛋白多糖,一方面可直接修復軟骨,另一方面可抑制MMPs、IL-1β、TNF-α等炎性因子釋放,阻斷軟骨炎癥損傷,延緩軟骨退化進程。此外,氨基葡萄糖可直接提供軟骨細胞修復的原材料,提高軟骨營養供給,增加骨骼對鈣質的吸收,還可增加滑膜液的粘稠度,提高對關節軟骨的潤滑作用。DKK-1可直接參與軟骨細胞的損傷修復,控制炎癥進展。硬骨素是骨細胞特異性的蛋白質,對調節骨重塑、修復受損骨質有重要作用。護骨素能抑制破骨細胞增殖及活化。三者對調節骨代謝、抑制炎癥反應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2.02±0.5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73±0.89)分,改良HSS肘關節評分(86.75±5.2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18±6.3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1β、TNF-α、hs-CRP、OPG、硬骨素水平分別為(5.11± 1.39)ng/L、(309.59±37.26)pg/ml、(5.04±1.16)mg/L、(0.46±0.13)μg/L、(67.28±9.70)pg/m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05±2.13)ng/L、(491.36±40.52)pg/ml、(8.97± 1.90)mg/L、(1.08±0.19)μg/L、(91.64±15.31)pg/ml,DKK-1水平(5426.97±343.62)pg/m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631.84±340.51)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1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有良好的抗炎、保護軟骨作用,對治療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療效確切,能明顯改善炎性指標,調節骨代謝,保護和修復軟骨,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