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楷生 王鐘杰 王劍鋒
作者單位:521000 潮州市人民醫院心電圖科(莊楷生),重癥醫學科(王鐘杰),心血管內科(王劍鋒)
心房顫動也就是臨床所稱的房顫,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一種病變。一般來說,這種疾病在發生時,心房會出現無序激動以及無效收縮的房性節律,其誘發機制為心房-主導折返產生了較多小折返還,進而引起的房性節律紊亂。在該種疾病發生后,患者會出現心室收縮不規律、室率增快、心悸等臨床癥狀,從而使得患者的心功能缺失[1]。一般來說,這類臨床癥狀具有間歇性和長期性。這就使得多數患者在疾病發作一段時間后,仍不自知,自然就醫時間被延誤。隨著病程延長,部分患者心悸等癥狀不斷加重,此時到醫院就醫。在常規心電圖檢查中,其具有片面性和階段性,這就導致了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弱,自然對于一些間歇性癥狀,難以及時獲取,心電圖檢查結果不全面。在這種狀況下,近幾年多主張以動態心電圖來進行檢查。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是心房顫動的常見并發癥,其是指在激動從心房傳送到心室的過程中,會出現部分傳導中斷或者房室傳導延遲的現象,在常規心電圖檢查中,很難被檢出。而在近年來的醫療工作中,發現運用動態心電圖能夠對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進行保證。在本次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 90例心房顫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其伴Ⅰ度和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動態心電圖狀況進行觀察,并分析其診斷指標。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 心血管內科收治的90例心房顫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5例確診為伴Ⅰ度房室傳導阻滯作為A組,55例確診為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作為B組。A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63.21± 8.82)歲;病程5個月~19年,平均病程(5.1±1.2)年。B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63.72±8.65)歲;病程5個月~20年,平均病程(5.2± 1.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心房顫動的診斷標準[2];②患者意識清晰,具有良好地溝通能力;③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④患者精神狀態正常,能積極配合治療;⑤彩超、心電圖、體格檢查綜合分析后,確診為心房顫動。排除標準:①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③合并先天性失聰、失明的患者;④對本次檢查儀器不適應者;⑤存在焦慮癥、抑郁癥等精神類疾病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年)男女A組35191663.21±8.825.1±1.2 B組55342163.72±8.655.2±1.3 χ2/t0.5010.2700.366 P 0.4790.7870.71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動態心電監護儀進行心電狀況的實時監測,在統計患者心房發生顫動時,需要對其發生顫動時的QRS波群、f波的頻率、長間歇時間、平均心室率、顫動發生次數等狀況進行記錄。在統計完成后,運用心房顫動的時間散點繪圖軟件進行圖象處理,其以T波出現的時間為橫軸,R-R間期為縱軸,繪制患者心房顫動24 h的散點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長間歇時間、顫動發生次數、平均心室率,并且分析動態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各項指標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各項心電圖指標比較 A組患者的長間歇時間(2.42±0.23)s短于B組的(2.78±0.32)s,顫動發生次數(2.01±0.38)次/min、平均心室率(82.12± 8.02)次/min均高于B組的(0.78±0.24)、(71.38± 6.57)次/min,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各項心電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各項心電圖指標比較(±s)
注:與A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長間歇時間(s)顫動發生次數(次/min)平均心室率(次/min)A組352.42±0.232.01±0.3882.12±8.02 B組55 2.78±0.32a 0.78±0.24a 71.38±6.57a t 5.77018.8436.932 P 0.0000.0000.000
2.2 動態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陽性率 動態心電圖診斷顯示,長間歇時間≥1.5 s 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陽性率最高,為96.36%;平均心室率≤70次/min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陽性率最高,為94.55%;逸搏占總心搏比≥0.1%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陽性率最高,為10.91%。見表3。
表3 動態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 陽性診斷率[n(%),n=55]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生活水平得以優化,飲食結構相對豐富,基礎性疾病的覆蓋面擴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心房顫動作為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屬于心律失常的范疇,多是因為心臟本身存在疾病,例如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導致心功能異常,在存在某些應激因素的影響時,就會出現心房顫動,該種疾病以老年人較為常見[3]。其中,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是心房顫動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心電圖多表現為R-R間期≥1.5 s,室性心率偏高[4]。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以心悸、頭暈、乏力、疲倦、心博暫停等為主,難以引起個體的重視。且在實踐中發現,這種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心功能,使之生活質量下降,還可能會引起血栓栓塞,心動過速性心肌病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臨床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診治時,需要及時辨別其是否存在房室傳導阻滯的現象,程度如何,以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保證治療效果。心電圖作為臨床診斷心血管疾病的常見途徑,以常規心電圖的運用較為普遍,其具有設備普及率較高,操作便捷,成本低等特點,但在實踐中發現,常規心電圖的特異性與敏感性相對較弱,且檢出結果,具有較強的時間限制,自然診斷效果并不理想。在醫療技術不斷優化的今天,動態心電圖也逐漸在臨床進行推廣,其借助動態心電圖儀器和計算機對患者的心電活動進行全天監測,以收集數據,根據數據繪制成心電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全面性,自然能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客觀依據[5]。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的長間歇時間(2.42± 0.23)s短于B組的(2.78±0.32)s,顫動發生次數(2.01± 0.38)次/min、平均心室率(82.12±8.02)次/min均高于B組的(0.78±0.24)、(71.38±6.57)次/min,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動態心電圖診斷顯示,長間歇時間≥1.5 s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陽性率最高,為96.36%;平均心室率≤70次/min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陽性率最高,為94.55%;逸搏占總心搏比≥0.1%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陽性率最高,為10.91%。而在既往的研究中指出,長間歇時間、平均心室率與逸搏心律占總心搏比例是臨床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主要指標[6-8]。在長間歇發生時間與平均心室率均存在明顯的差異時,自然能夠對患者的傳導阻滯程度進行確定[9-11]。除此之外,臨床可以根據動態心電圖采集到的數據,豐富患者的病理信息,根據信息來繪制散點圖,以便于臨床診斷。通過既往的研究表明,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散點圖分布較為均勻,且呈現寬條狀,上界清晰但無明顯下界,帶寬相似;Ⅰ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散點圖寬度較窄,且上下界均不明顯,散點分布較為密集,無特征[12-14]。在這種狀況下,其鑒別難度更小,能夠幫助醫護人員快速確定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當然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部分患者無典型臨床癥狀,且動態心電圖缺乏特異性,這與患者檢查時的配合度、病程、病情等存在一定的關聯。因此,在確定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查時,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保證檢查的配合度。此外,本次還對不同條件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陽性率進行分析,發現結果存在差異,因此參考診斷結果制定治療方案時,必須以精確結果為依據。
綜上所述,在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診斷中,動態心電圖在不同的長間歇時間、平均心室率及逸搏占總心搏比陽性率中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陽性率均存在差異,從而為診斷提供更多可靠信息,可在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