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早期診斷率低,診斷時常出現晚期癥狀。晚期患者已喪失手術治療的意義,化療是控制腫瘤、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首選手段。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差,復發和轉移率高,嚴重影響生存和健康。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化療,對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建議臨床上探討結直腸癌的綜合治療方法。近年來,在抗腫瘤治療中,靶向藥物和化療聯合應用已成為研究熱點[1]。結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結直腸癌,居惡性腫瘤的第4位,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存和健康,且死亡率極高。采用化療治療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鹽酸伊立替康注射液(商品名:開普拓)、奧沙利鉑、氟尿嘧啶是晚期結直腸癌的常規化療藥物,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但其長期生存有待提高。貝伐珠單抗重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一種對結直腸癌晚期患者具有良好療效的單克隆抗體[2,3]。臨床上,貝伐珠單抗與多種化療方案聯合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是可行的。本研究選擇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結直腸癌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化療治療,觀察組在化療基礎上增加貝伐珠單抗。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治療效果,分析貝伐珠單抗在結直腸癌靶向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2.45±8.78)歲;腫瘤類型:結腸癌16例,直腸癌24例;轉移情況:肝轉移10例,肺轉移14例,淋巴結轉移16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62.71±8.57)歲;腫瘤類型:結腸癌14例,直腸癌26例;轉移情況:肝轉移9例,肺轉移14例,淋巴結轉移1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化療前均給予止吐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化療治療,奧沙利鉑130 mg/m2,卡培他濱850 mg/m2,餐后口服,2次/d,連續服用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貝伐珠單抗治療,貝伐珠單抗[Roche Pharma(Schweiz)Ltd.,注冊證號S20100024]5 mg/m2加生理鹽水100 ml稀釋,靜脈滴注,首次以 7.5 mg/(kg·d)劑量進行輸注,時間維持在90 min,第 2次輸注時間可縮短至60 min,之后可保持在30 min內完成;2周治療1次,共治療2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標準 完全緩解:所有結直腸癌腫塊消失并維持>4周;部分緩解:結直腸癌腫塊縮小>30%,維持>4周;穩定:介于部分緩解和進展之間;進展:結直腸癌腫塊擴大>20%或產生新結直腸癌腫塊[4]。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D3+、CD4+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D3+、CD4+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CD3+、CD4+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CD3+、CD4+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例數時間CD3+CD4+對照組40治療前33.19±3.4031.57±3.12治療后 30.45±2.34a 28.78±1.21a觀察組40治療前33.16±3.4531.42±3.45治療后 41.56±5.05ab 48.18±5.12ab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n(%)]
國內外晚期結腸癌的臨床治療以化療為主,5-氟尿嘧啶(5-FU)是常用化療藥物。由于VEGF是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所以抗VEGF已成為控制腫瘤發展的重要靶點。貝伐珠單抗是一種臨床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它的主要作用機制是結合人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抑制血管內皮細胞活性,可明顯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及左、右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對腫瘤血管生成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有效促進結直腸癌的緩解,防止病情惡化。作為典型的靶向聯合化療,臨床VEGF能顯著提高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是延長生存期的主要選擇[5,6]。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部分患者化療控制效要不理想,貝伐珠單抗的出現,是近年來臨床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貝伐珠單抗是一種抗血管生成的藥物,可與VEGF相結合,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結合受體的VEGF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有可能應用于結直腸癌的臨床治療。貝伐珠單抗為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可抑制結直腸癌患者新生血管及內皮細胞的增殖,提高臨床療效,延長生存期,它能促進內皮細胞的分裂,抑制血管新生,具有良好的抗腫瘤作用。結合化療可提高療效,廣泛應用于臨 床[7,8]。貝伐珠單抗通過阻斷VEGF-A與受體的結合,可以特異性地抑制腫瘤組織內血管的降解。貝伐珠單抗已經被批準用于治療某些類型的轉移性腫瘤,包括結腸癌、乳腺癌、腎癌和多形膠質母細胞瘤。研究表明,VEGF在生物檢測中的表達水平可作為貝伐珠單抗治療的可靠生物學指標[9]。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應在無菌環境中使用貝伐珠單抗,并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服用時仔細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將貝伐珠單抗注射進人體后,患者最常見的一個反應就是高血壓,因為貝伐珠單抗與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反應,使血壓持續升高,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全面檢查患者的血液狀況,密切監測患者輸液期間的生命體征,平均每10分鐘監測一次,避免出現其他不良反應[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D3+、CD4+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CD3+、CD4+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CD3+(41.56±5.05)%、CD4+(48.18±5.12)%高于對照組的(30.45±2.34)%、(28.78± 1.2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75.00%高于對照組的5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近幾年結直腸癌的醫學治療進展中最顯著的是靶向藥物的應用。新生血管是腫瘤發生、增殖和侵襲的重要因素,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的關鍵因子。高表達的VEGF與結直腸癌的侵襲性、血管密度、轉移及預后關系密切[13]。惡性腫瘤中VEGF過表達,預后不良。貝伐珠單抗能降低腫瘤間質液壓,有利于化療藥物到達腫瘤部位起到抗腫瘤作用。它是一種單抗,通過與VEGF的抗原抗體反應,阻斷VEGF下游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致使腫瘤細胞營養供給不足,實現消滅腫瘤的目標。許多臨床試驗證實,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藥物治療結直腸癌是安全有 效的。
綜上所述,貝伐珠單抗作為抗VEGF通路的藥物對于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免疫水平,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未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