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晶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臨床最為高發的糖尿病合并癥之一,主要特征為肢體遠端出現慢性、對稱性麻木、疼痛或感覺減退等[1]。50%~70%糖尿病患者隨著病情進展及時間推移均可出現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功能障礙。配合中藥內服及外用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本科室選取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0例患者應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內服聯合中藥塌漬治療方案頗有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本院內分泌科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信封法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6.70±5.10)歲;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40±3.10)年。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6~ 70歲,平均年齡(57.10±4.90)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6.50±2.90)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5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制定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糖尿病病史明確,肢體末端出現觸覺、溫覺功能減退或喪失,以肘膝關節以下明顯,腱反射及機體生理電反射減弱或消失,可伴隨不同程度微循環障礙。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國家衛生部發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腎陽虧虛、血脈痹阻證:四肢麻木不仁、疼痛難忍,感覺減退或喪失,以手足逆冷畏寒為主,小便清長,神疲乏力,肢末痹痛不舒,舌胖、色暗淡,薄白苔,脈沉澀或弱。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不同意參加臨床實驗者;④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⑤近期應用營養神經藥物者。
1.4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記錄每日心率、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情況,完善相關理化及影像學檢查,監測患者早餐前后、午餐后及睡前血糖變化情況,并根據患者血糖水平適當調整降糖藥物用量,維持血糖穩定;根據合并的基礎疾病對癥降壓、降脂等用藥治療。
對照組給予辨證內服金貴腎氣丸加減治療。組方:熟地黃25 g、山藥15 g、黃芪20 g、當歸15 g、山茱萸15 g、肉桂15 g、茯苓15 g、丹皮15 g、澤瀉15 g、桂枝15 g、附子10 g、牛膝15 g、炙甘草20 g。水煎至300 ml,1劑/d,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塌漬治療。中藥塌漬組方:細辛10 g、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乳香15 g、沒藥15 g、白芷15 g。諸藥研磨過篩后調制成膏狀備用,外敷于四肢末端疼痛、麻木、肢體活動不利之處。予TDP紅外照射20 min,塌漬1次/d,治療結束后清洗患處,觀察患者局部皮膚變化。兩組均連續治療7 d為 1療程,共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神經傳導速度。①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治療前后的各項臨床體征、四肢感覺、溫度、活動度、肌力、體力及自理能力及舌脈等。②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肢體感覺及溫覺、活動能力明顯恢復,中醫證候積分改善≥90%,生活可自理;有效:肢體感覺及溫覺、活動能力較前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75%~89%,生活基本自理;無效:肢體感覺及溫覺、活動能力無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75%,生活無法自理??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神經傳導速度:通過肌電圖誘發電位儀測量治療前后下肢腓總神經傳導速度。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3015.62±3.77 7.51±2.16a對照組3015.59±3.8110.32±2.52 t 0.0314.637 P 0.9760.000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神經傳導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m/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3039.12±5.15 43.73±2.38a對照組3039.37±5.2040.26±2.55 t 0.1875.449 P 0.8520.000
目前臨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醫家普遍認為人體內分泌功能長期紊亂,導致機體糖類、脂類物質代謝障礙,誘導氧化應激反應及神經生長因子合成減少,可出現末梢微血管循環障礙,直接導致周圍神經營養缺血缺氧而病變[2-5]。目前臨床以降糖、營養神經及促進循環治療為主,在嚴格控制血糖基礎上提高胰島敏感性,抑制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可顯著改善因微循環障礙引起的神經營養損害。但臨床用藥高昂、不良反應多、耐藥性強,效果往往不佳[6]。
中醫將本病歸屬于“消渴”、“虛勞”、“痹證”等范疇,歷代醫家通過臟腑、陰陽辨證學說等角度論證,認為本病病因以腎陽虧虛、內生濕寒、經絡痹阻為 主[3]。糖尿病耗損腎精、氣血,氣失生化,血失濡養,脈絡空虛,血行失氣之統帥,腎氣失血之承載,脈絡痹阻,不通則痛,久之則筋肉廢用、腐敗,出現肢體萎軟無力、肌肉萎縮、肢體破潰感染。治療當以糾正氣血陰陽之虧虛、濕寒瘀痹阻絡[7,8]。臨床通常應用辨證內服金匱腎氣丸治療,金匱腎氣丸出自《金匱要略》,主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短氣有微飲”。經過后世醫家的不斷研究,其應用廣泛,方中重用山藥、地黃以補脾益氣、滋補腎精、固精防脫,治諸病百損,配山茱萸以行肝腎經,以補益肝腎之陰陽。結合黃芪、當歸可增強氣血生化之力,為補脾益腎、養肺柔肝之良品。澤瀉、丹皮、茯苓可利水滲濕,兼補脾益腎。取桂枝、附子、牛膝以引藥直達病所,與黃芪共奏升陽舉陷、引經上行之效,善治手足逆冷、麻木、疼痛諸癥。聯合中藥外用塌漬,增強藥物走四末、通血脈之效,提高配伍方藥溫中行血、健脾益腎之力。領藥直達病處,以改善循環障礙、神經營養缺失狀態。方藥以補益兼通經活血,內外兼施促藥易達肢末,滋養筋肉、通利關節。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金匱腎氣丸的主要作用靶點神經營養因子酪氨酸受體激酶1(NTRK1),其作為神經生長因子受體,在糖尿量受損及受體的相互作用期間使葡萄糖的穩態不固定,導致胰島素作用于葡萄糖時發生不同程度抵抗,其靶點主要參與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發育,與糖尿病的周圍神經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4]。既往研究發現金匱腎氣丸可以提高患者糖耐量,考慮其作用與交感神經系統有關[9,10]。研究還顯示金匱腎氣丸可以調節血清中血脂、膽固醇,對α-脂蛋白具有調節作用,抑制高脂血癥的發展[11]。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脂質代謝異常,因此金匱腎氣丸對于糖尿病患者是多項的調節作用[5,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神經傳導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主要分析金貴腎氣丸在藥理學方面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作用,隨診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金匱腎氣丸的適應證會不斷的擴大。
綜上所述,金匱腎氣丸加減聯合中藥塌漬治療方案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營養狀態,抑制神經炎癥反應,恢復神經沖動傳導能力,滋補腎精、溫補腎陽、散寒通絡,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