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宮立
錢穆說:“歷史是人事的記錄,必是先有了人才有歷史的。但不一定有人必會有歷史,定要在人中有少數人能來創造歷史。又且創造了歷史,也不一定能繼續綿延的,定要不斷有人來維持這歷史,使他承續不絕。因此歷史雖說是屬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較少數人身上。歷史是關于全人群的,但在此人群中,能參加創造歷史與持續歷史者,則總屬少數?!雹偻醺蝗世蠋熍c錢理群老師、吳福輝老師、凌宇老師、趙園老師等學者,都是他們那一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中的佼佼者。他們師承王瑤先生、唐弢先生、李何林先生等前輩學者,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學術傳統與思想傳統的繼承者;同時他們又是這一傳統的創新者,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學術風格,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新時代。他們經歷了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涌現出來的新人”到“學科建設最為活躍的中堅力量”的嬗變,如今已經退出學術第一線,其中王富仁老師、吳福輝老師已經逝世。為了更好地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發展史和學術傳統進行認識和把握,我們需要就他們各自的學術道路、專業成就和治學特點進行富有深度的研究,及時總結他們的學術思想,分析他們學術的得與失。

劉勇、李春雨著
《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2017年5月2日,尊敬的王富仁老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如姜彩燕所說:“先生所留下的思想命題,依然充盈著我們的研究;他所留下的思想余韻,仍然回蕩在我們的心里?!蓖醺蝗世蠋熓攀篮?,在眾位師友的支持下,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王老師的遺著《魯迅與顧頡剛》《端木蕻良》,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了9卷12冊的《王富仁學術文集》,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了《中國現代作家印象記》。單是紀念集,就出版了三種,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王富仁先生追思錄》、北岳文藝出版社推出的《赤地立新:王富仁先生學術追思集》、上海三聯書店推出的《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王富仁老師是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重要學者,在這些關于他的懷念文章與研究論文中,由于各自身份的不同(長輩、同學、同事、學生、學生的學生、研究者),各自對王富仁的記憶(研究)并未完全“相互達成理解”,我們只有將關于王富仁的各種記憶(研究)“放置在一起”,才能形成“可以把握的脈絡以及能被理解的構思”②,才可能實現從“紀念王富仁”到“閱讀王富仁”再到“王富仁研究”的轉變,進而思考王富仁的存在在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與魯迅研究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上的意義和價值。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對王富仁及其研究做出什么評價,而是一起閱讀王富仁這本“大書”,閱讀《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魯迅與顧頡剛》以及《王富仁學術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不斷地體會他關于魯迅研究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思想,理解他所做的組織工作和學術新人隊伍的培養工作??档抡f:“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批評的時代,任何東西都無權逃避批評。如果宗教想以神權的名義,法律想以威權的名義逃避批評,那么只能加深人們對它的疑惑,從而喪失它們尊嚴的地位,因為只有經得起由理性和自由所做的公開審查的東西,才是配享受理性的尊崇的?!雹蹠r間將會證明,王富仁老師的學術研究,“經得起由理性和自由所做的公開審查”,并且王富仁老師也值得擁有“理性的尊崇”。
王瑤先生曾說“每個人如果能根據自己的精神素質和知識結構、思維特點和美學愛好等因素來選擇自己的研究對象、角度和方法,那就能夠比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智,從而獲得更好的成就”④,并把根據自己的特長“開拓自己的前進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⑤,稱為“自覺地‘尋找自己’的努力”,并且他要求自己的學生“每寫一文,必要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所推進,或提供新材料,或提倡新的觀點、思路,必要有自己的發現,而所寫的重要論著,則應成為所研究的課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別人的研究可能也必然超過你,但卻不能繞開你的研究”⑥。王富仁老師并非王瑤先生的學生,但他自覺地“尋找自己”,根據自己的特長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角度和方法,開拓了自己前進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風格?!端枷胄偷淖骷遗c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敏銳地找到了打開“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這座“富礦”的“金鑰匙”,在對王富仁老師的教育經歷、師承、閱讀史、學術路徑進行細致梳理的基礎上,對王富仁老師“思想魯迅”的突破性貢獻和“新國學”這一“待完成”的學術構想進行了深入闡釋,進而對王富仁老師學術研究的風格與和學術研究的影響做了系統分析。
《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和歷史意識。王富仁學術研究的起點在哪里呢?王富仁是帶著什么樣的學術視野和知識儲備進入魯迅研究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王富仁在魯迅研究中是怎樣找到“思想魯迅”這一個新的研究系統的?王富仁是怎樣以“思想本質”牽動“藝術手法”的?王富仁又是怎樣以“思想魯迅”打開“思想‘五四’”的?王富仁究竟為魯迅研究提供了怎樣獨特的研究范式?王富仁的研究思路和視角具有怎樣的特點?王富仁的“作家論”是如何精準地把握作家特質的?王富仁為何要為“舊詩新解”、為新詩“辯護”呢?如何理解王富仁提出的“新國學”,它具有怎樣的價值?王富仁的學術風格是怎樣形成的?王富仁是如何指導學生的?王富仁永不退場的“學術魅力”是什么?王富仁又有哪些“局限”?《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對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回答,這些回答不是干巴巴的,既有生動的例子,也有縝密的分析,使人信服。當讀完這本書,我們仿佛能看到王富仁老師“情緒的悅動、思路的騰飛,還有深入生命體驗的透徹”。
《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敘述方式形象鮮活,運用嚴密的邏輯能力梳理王富仁的學術肌理。王彬彬說:“能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術思考,一定意義上也是檢驗學者之真假的標準。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思考,說明這個問題你自己已經想清楚了;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復述他人的某種觀點,說明他人的這種觀點你的確弄明白了。反之,則說明這個問題你自己并沒有想清楚,說明他人的觀點你也并沒有弄明白?!薄皽\顯易懂的方式,應該同時是清新、靈動的,或者說,唯其清新、靈動,所以是淺顯易懂的?!雹咄醺蝗世蠋煹奈恼隆俺錆M理性的力量,邏輯的力量,但他的行文風格則是鮮活的,熱情洋溢、富有語言的魅力”。《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用一種鮮活、清新、靈動的學術語言,把王富仁老師學術研究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闡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正如樊駿先生所言,面對“在沉重的歲月里,從沉重的跋涉中,留下的一份沉重的學術遺產”,應該采取的態度是“不必感傷,處于尊敬或者同情而說些溢美之詞,也不應該離開當年的實際,輕率地苛求于前人”,需要的是“與這些沉重相適應的嚴肅理智的沉思和冷靜科學的評價”。⑧王富仁老師在為解洪祥老師的書作序時,也提及:“這樣的靈魂不是用一個我們共同認可的概念就可以概括的,它需要摸索,并且是用自己的靈魂摸索。到哪里去摸索?到他的作品中去摸索,到他的一生精神發展歷程中去摸索。只有當我們用靈魂感受到了魯迅的靈魂的那一剎那,我們所感到的才是一個真實的魯迅,一個活的魯迅。我們才能真正走向魯迅的文學世界和思想世界。在那時,我們不必圣化魯迅,但也不必丑化魯迅,正像我們不必圣化我們的一個知心朋友,也不想丑化我們的這個知心朋友一樣?!雹嵩诠P者看來,《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對王富仁老師的研究是實事求是的,是嚴肅理智的,也是冷靜科學的。這是一部“摸索王富仁靈魂”的力作,他們到王富仁老師的學術著作中去摸索,到王富仁老師一生精神發展與學術發展的歷程中去摸索,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真實的王富仁老師,一個活的王富仁老師。
劉勇老師為王富仁老師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王富仁老師健在的時候,劉勇老師幫著他帶學生。王老師生病的時候,劉勇老師去醫院看望。王老師逝世后,劉勇老師操持告別儀式。王老師不在了,劉勇老師帶著同事編《王富仁先生追思錄》,帶著學生編《王富仁學術文集》。如今他和李春雨老師又貢獻了這樣一本大書。作為王富仁老師的學生,讀完這本書,心情十分激動。感謝劉勇老師和李春雨老師,《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是全面系統研究王老師學術與思想的第一本專著,也是對王富仁老師逝世五周年最好的紀念!這本書實現了從“紀念王富仁”到“閱讀王富仁”再到“王富仁研究”的轉變?!端枷胄偷淖骷遗c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的作者,一個是研究對象的同事,一個是研究對象的學生,但他們為研究對象寫這樣一本專書,不是出于私人感情,在他們看來,這是“應有的責任和使命”,這是“承傳王富仁先生精神和學術遺產的最好方式”。
結合學人的人生經歷,以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的研究為中心,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本身進行不斷反省,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做全面的回顧與前瞻,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合理的研究路徑。《思想型的作家與思想型的學者:王富仁和他的魯迅研究》不僅僅是對王富仁學術思想的系統整理和總結,更是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學術傳統與精神傳統的回顧與反思。作者對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的師承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不但看到了不同代際學者之間的學術傳承,也關注到了他們之間的不同,提醒我們要“理解和發現他們之間的差異和超越”。
“學術研究的每一個開拓、突破,都是從已有的成果、結論起步的,有所超越也有所承襲,由此匯成學術發展的長河”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發展長河中已經留下了王富仁老師等前輩學者的學術足跡,唯有認清他們所開拓的學術道路,我們才能更好地繼續前行!
①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中國歷史研究方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2月版,第80頁。
②〔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96頁。
③陳華積編:《改革文學研究資料》,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132頁。
④王瑤:《王瑤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30頁。
⑤王瑤:《王瑤文集》第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37頁。
⑥錢理群:《我的精神自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⑦王彬彬:《“是真佛只說家?!薄?,《文學報》2012年8月16日。
⑧樊駿:《論文學史家王瑤》,《中國現代文學論集》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5頁。
⑨王富仁:《摸索魯迅的靈魂——讀解洪祥〈近代理性·現代孤獨·科學理性〉》,《王富仁學術文集》第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21年5月版,第33—34頁。
⑩樊駿:《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11月版,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