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作、書信看路遙的心路歷程(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江蘇|程文
我寧愿被人討厭,也不愿被人可憐。
——〔阿根廷〕迭戈·馬拉多納
1992年在路遙的生命歷程中,書寫下極其沉痛的一頁:路遙永別了人間。然而,就在這年前后,路遙的生活中出現了諸多紛繁復雜的事態:既有文學事業上的追求困惑,又有仕途搏進上的權力傾軋,伴隨著眾多文場同行的翻云覆雨、夫妻間的病房離異、兄弟間的誤解互傷,還有令路遙牽腸掛肚的愛女的撫育以及父母的贍養,所有這一切加速了路遙健康的惡化、心態的抑郁和生命的終結。最終,面對死亡的威脅,掙扎在病痛中的路遙發出了感人肺腑的呻吟——“要寬容”,并且與畢生交往過的人們達成了和解,帶著寬慰告別了深愛的世界。
2022年是路遙逝世三十周年,無情的歲月可以淘汰太多的人和事,唯獨帶不走的,是一位卓越的人民作家為探索現實、憧憬光明、表現平凡世界、謳歌煙火人間所付出的生命和激情,以及他那融合戰士的堅忍與詩人的熱血于一體的文學著作。為此,筆者于2022年夏天和秋天兩度來到陜西,先后拜訪了路遙的朋友:詩人曹谷溪,作家海波,評論家蕭云儒、李星,作家王蓬,導演何志銘,并探訪已故路遙摯友張弢的三弟張富強,以及路遙四弟王天樂的朋友、榆林路遙聯誼會會長劉瑞平,通過他們對往事的回顧與講述,結合筆者傾力搜集到的路遙手稿、信件、遺作,一步步走近了路遙的世界。在過去與未來交匯之際,讓我們追思路遙,緬懷路遙,銘記路遙為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做出的重大貢獻,同時正視路遙人生里程和精神世界中的種種缺憾,盡管這種殘缺無損于路遙形象的光輝。
1992年夏,炙熱的太陽烤灼著古都西安。在這難耐的熱季,空氣中散發著令人郁悶的焦灼氣息,大街上人們的臉色,也因燥熱和繁忙而變得疲憊。一切都在不安中等待,悄無聲息地侵襲著每一個人。
此時,陜西作家協會大院里的路遙,也在燠熱的環境里,緊張忙碌著自己的事務。就在這年早春,路遙在四弟王天樂的聯系下,入住銅川市政府大樓的客房,在這里完成了六萬多字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該作首發于1992年3月3日《銅川礦工報》第四版。接著,路遙計劃裝修自己簡樸的家屋,準備給女兒路遠營造一個舒適的新環境,然而,高昂的費用問題旋即擺在了這位愛女如命的父親面前。于是,路遙聯系了西安知名的暢銷雜志《女友》發表該作,得到了編輯部愿以高額稿費支付的回復。然后,這年5月26日路遙致信自己最為信賴的知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編輯李金玉,向她談及自己的近況,并且希望由她編輯出版該書。2020年筆者在北京采訪李金玉,李金玉向筆者出示了此信,現將全文公布如下。
金玉:
前信想已收到?,F和你商量一件事。去冬今春幾個月里,我寫了一篇長的隨筆,題目是《早晨從中午開始》——《平凡的世界》創作隨筆,稿紙上六萬三千字,能排出七萬字來,我想出一個單行本小冊子。這篇東西全都是寫《平》的創作經過的,本來可以在其他社出,考慮到書是文聯公司出的,那么這本小冊子似乎給你們出更合適。文章已開始(從五月號)在《女友》雜志連載(此刊物發行一百萬份),反映非常強烈。不知此事能否實行?如可以,請馬上打個電話給老徐(路遙朋友徐子心),我很快將稿件(復印件)寄過來。如不行,也請回個信,我另作安排。
隨著遠遠小學畢業(六月底),我將進入亂世之中,具體事肯定會很多,我得準備全力對付。六月下旬她(路遙妻子林達)可能帶孩子最后一次去北京玩二十來天,其間我準備裝飾一下房子,給孩子一個全新環境。很想見到你,一切都很無奈。以后再說以后吧!
祝一切好!
路遙
26/5
在這封信里,路遙流露出明顯的無奈與心酸的情緒。因為,就在這年春天,路遙已經與妻子林達協商離婚,按照雙方協議,女兒路遠歸路遙撫養。然而,此時的路遙,已經是病勢日漸沉重的肝病患者,盡管心性高傲的他一直強撐著病體料理事務,但他不得不悲哀地考慮自己的后事安排,其中包括女兒的未來。對路遙來說,天樂和路遠,是他生命里的兩大精神支柱,他只有把親愛的女兒托付給信任的兄弟,才能安心。而要給女兒創造美好的未來,是需要財富來支撐的,這是多年來拙于經營發家致富、沉浸在文學世界里的路遙,始終無法實現的內心隱痛。于是,路遙開始向朋友們借貸,并且留下不少借條。這年6月4日路遙再度致信李金玉,并寄去自己的書稿,現將全文公布如下。
金玉:
現將稿件寄上,請處理。獻辭放在書的內頁。封面設計由你請人校,稍能高雅一點,估計能排出七萬字。
我現在一片茫然,事情很多,不知從何做起。這是災難性的一年。
等有些事確定后,再和你聯系。
先寫這些。
路遙 匆忙中
4/6
相較上一封信,路遙的情緒顯得更為憤激,語氣中多了怨恨與頹唐的成分。盡管路遙當時已是盛名在外,但他為了女兒能夠享受較為優裕的物質生活,情愿放下作家的高貴身段,設法求財,這就是為當時的企業寫作有償報告文學。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路遙數次應約為陜西省內的民營企業家寫作,如今他拖著病體,為了賺取稿費,重新拾起這一令他倍感羞赧的文學營生。
這年6月,路遙為了慶祝陜西省三(原)銅(川)一級公路的開通,應約為報告文學集《黃土地上的豐碑》撰寫了序言。2021年筆者采訪陜北吳堡縣柳青文化園館長張永強,他向筆者提供了報告文學集《黃土地上的豐碑》(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原書,該書收錄了陜西省21位作者的29篇散文,卷首列有劉遵義的序言(一)和路遙的序言(二),卷尾附有騫國政的后記。路遙的這篇序言,全篇字數:1057字,篇末日期標明:1992年6月2日,該文從未收入《路遙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和《路遙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應視為路遙的散文遺作。在此,筆者公布這篇序言如下。
序二
文/路遙
在西(安)三(原)一級公路之后,三(原)銅(川)一級公路相繼開通。至此,古都西安和煤城銅川的行車距離縮短為一個多小時。這項里程碑式的宏大工程為三秦大地三千萬人民所殷切關注。這條現代化交通大動脈的貫通,將極大地激活這個內陸省的經濟建設,尤其對本省北部地區的繁榮發展創造了優良條件。這是一條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功德路。
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黃帝作車,任重道遠”之記載;至秦時,更有過令人驚嘆的“秦直道”;而中華先祖們的這些驚世之舉就都發生在今天的這條現代化大道附近。先人們地下有知,當有所慰藉了。
雖然歷史上曾有過驚人的奇跡,但近代中國陸上交通卻每況愈下,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清末民國初,舊驛道運作制度廢除之后,所謂的“現代郵運”仍然只能在幾千年以前的殘破驛道上進行,整個道路繼續停留在歷史中而不能向前伸展,這也可以看作是舊中國總面貌的一個縮影。至于當時交通道路的管理和維護,一直處于無定制狀態,僅靠民間“修路補橋”的傳統美德維持,因而過去民眾對地方官員的主要政績評估之一就是看路橋方面有無建樹。此種情況之下,人們只能代代感嘆“行路難,難于上青天”。
從20世紀初第一輛汽車輸入中國之后,現代道路建設被嚴峻地提到國人面前。
孫中山先生最早高瞻遠矚地指出:“道路(公路)者文明之母也,財富之脈也,試觀今日文明之國,即道路最多之國?!贝嗽捯驯蝗祟惿鐣娘w速發展所完全印證。1987年我去當時的聯邦德國訪問時,這個發達國家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它像蛛網一樣織滿了國土,道路標準之高,管理之完善,以及和人文景觀的融洽協調,簡直就是大地上的一件藝術品,使人立刻就聯想到“文明”與“財富”。
我們現在欣喜地看到,我國高等級公路的建設現已初見端倪。這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矚目成果之一。像三銅一級公路這樣艱巨的世紀性工程,如果不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氣候下進行,用如此之快的速度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改革開放使我們的事業插上了翅膀。
本書用翔實的史料和動人的事跡,記錄了三銅一級公路建設過程中那些堅強有力的指揮人員和可歌可泣的建設者的不朽業績。這是一條用魄力、智慧和血汗筑起來的大道。從中我們看到,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在于一個有雄心有水平的指揮系統和一支具有獻身精神的建設隊伍。這條高等級公路建設者們所積累的經驗將成為我省現代化集群施工的寶貴財富。
三銅一級公路將是矗立于三秦大地上的一塊紀念碑,它上面將會永久留下參與這項工程的所有建設者的名字;現在及以后的人們行駛在這條寬廣的大道上,都會懷著感激的心情想到這些創造歷史的英雄。
1992.6.2 西安
就這樣,路遙經過四處籌款,終于在這年8月初將房屋裝飾完畢。路遙的朋友、詩人子頁見證了路遙在最后日子里的奔波和辛勞,他在文章里寫道:
當愛人帶著遠遠到北京度暑假時,可憐的路遙拖著病重的身子為他的女兒營造舒適的小巢。
夏日,西安天氣的溫度高達40度,路遙借了樓上的一間小屋,開始裝修自己的居室。所有的家具、雜物都搬進了小屋,屋里亂七八糟、密不透風,路遙在小屋里支起一張行軍床,床上堆滿了各種書籍,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湊合過來的。天氣太熱,路遙穿一條短褲、一件汗衫,渾身像澆了水似的,幫助裝修工人干這干那,他盼望早日完工,好給回來的女兒一個驚喜。
說來也巧,就在完工的那天,路遙接到電報,女兒從北京回來了,路遙興奮地領著我參觀了裝修好的居室,他的書屋依然是那么的簡樸,而女兒的居室真夠氣魄和豪華的,地面是花格瓷磚,墻圍是淡綠色的,挨墻的鋼琴擦拭得異常光亮,新添的席夢思透出無限的溫馨,臥室的一側是女兒的寫字間,布置得也格外舒適。
“這簡直是小公主的氣魄!”我贊嘆地說,路遙會心地笑了說:“有什么辦法?女兒就是我的上帝!”
就在居室裝修好的第二天,路遙去了陜北,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家里來,這難道是命運的安排?①
路遙外表粗獷,神情冷峻,平日作風硬朗,充滿雄強霸氣,完全無愧于陜北高原硬漢的做派。然而,他的滿腔柔情深深隱藏在強者形貌的下面,不管是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愛女,還是對受苦人、奮斗者、老人和孩童,路遙從來都是不厭其煩地彎下身軀傾心關懷、真心幫扶,因為他的生命就是從苦難中磨礪而出的。
路遙的朋友、作家王觀勝在路遙逝世以后,曾以“女人心的路遙”來評說路遙。他在文章里娓娓講述了身為陜西作協第一副主席的路遙,在作協里對待下屬和孩子們的寬容和撫愛,他寫道:
路遙在敘述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或人的時候,你先不要和他爭辯,等他說完了你再說。好比一個人把公家東西拿回家去,你對路遙說:“唉,那人可憐,家里老人年歲已高,娃娃多,日子過不去……”路遙便會在一瞬間改變他對那個人的處理意見。
路遙喜歡小孩,他對自己愛女遠遠的喜愛是出了名的,他也喜歡所有小孩。作協院子里李國平的小女兒程程、張艷茜的女兒桃桃、我的女兒灑灑,都承受過他的寵愛。我女兒一次帶回了好多同學的筆記本,請求他簽名,他極認真地坐下來,一一問了那些同學的情況,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寫下了一句話。
路遙喜歡吻小孩子的胖胳膊,常常吻李國平女兒程程、張艷茜女兒桃桃的小胳膊,時間長了,這些小孩便形成了條件反射。有一回,路遙和我一塊兒出去,程程和桃桃正在沙子堆上玩,遠看見路遙過來,忙扔下手中的小鏟和小籠,向路遙奔來,邊跑邊挽袖子,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的胖胳膊往路遙伯伯嘴下塞。
那幾年作協修房子,常有民工在作協。有一天,路遙對我說:“我從民工旁邊走過去,看他們手里端著沒有青菜、白囊囊的面條,我覺得非常非常羞愧!”
但是,好多人在作協院子里都見到過這樣的場面:路遙一手拿饃,一手拿一根蔥,一口饃,一口蔥,邊走邊吃。②
路遙的文友、女作家吳祥錦在悼念路遙的文章《那空蕩蕩的椅子》中,深情地回顧了路遙在陜西作協里的點滴往事:
十多年來,路遙總是這樣,不管自己多忙多累,如果你找上門去,只要你的要求是正當的,他總是有求必應。他不僅是個創作成績卓著的作家,而且具有相當的行政才干。我想,如果讓他來主持作協工作的話,他一定會團結各方力量,把作協的面貌和全省的文學事業,搞得像他的作品一樣的出眾!
王師傅是藍田縣農村的大隊黨支書,在西安當了二十多年的炊事員,由于機遇不佳一直是個臨時工。1985年他被辭退,事出突然,盡管機關給補發些工資,但他要買糧票還灶上,也就所剩無幾了,回鄉后想做個賣涼皮的小生意也資金無著落。我和李秀云同志商量后,決定找機關里王師傅和我都熟悉的同志,為王師傅資助些錢。起初,我沒有把路遙算在資助者內,因為他既不上灶,也從不叫王師傅為自己做些什么??墒桥銮稍诼飞嫌鲆娐愤b,我就說了內中緣由,未等我說完,路遙就掏出十元錢給我,這跟我在個別人家里遇到的意想不到的難堪,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感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至今想起來還是那么真切!當我把一百好幾十元錢交給王師傅,把資助者名單念給他聽的時候,他是很感動的。他說:“路遙還沒有吃過我做的飯呢!”我覺得,路遙外表很“硬”,其實他是極富同情心的。他見不得孩子、婦女、弱小者的眼淚,他對弱者和不幸者,總是充滿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③
路遙逝世三十周年之際,陜西銅川的讀者王文東撰文緬懷路遙,講述了童年時一件讓他永遠難忘的事:
小的時候,銅川市紅土鎮街道里的水煎包子很好吃。當時水煎包一毛錢一個,肉餡飽滿,外皮焦脆,咬一口肉香四溢,但不可能常吃,村里的人們只有到街上去趕集的時候,才有可能吃一回。1985或1986年,我剛剛記事,外婆帶我去趕集,我鬧著要吃水煎包子,外婆就買了五六個水煎包子和我一起吃。可包子還沒進嘴,就被我不小心打翻了碗,一碗包子掉在地上的炭渣里。外婆見狀開始指責我,要用筷子敲打我的頭??曜舆€沒落下,旁邊一個戴眼鏡的中年人制止了外婆,然后從他自己碗里夾了幾個包子給我們。而他從炭渣里揀出我掉在地上的包子,拿面湯涮了涮吃了。終于吃到包子的我特別開心,我吃得高興,中年人看得高興。外婆便說那人是個好人。三人相顧,都笑瞇瞇的。
后來,我看到一本叫作《平凡的世界》的書,拿出來翻看時,發現書上印著的作者照片和曾經給過我水煎包子的人一模一樣。原來他是路遙!我查了資料才知道,路遙那時在附近的煤礦上體驗生活,可能他曾到訪紅土鎮,也愛吃香噴噴的水煎包子。
懷念關愛著普通人的路遙!④
路遙的同事閆國良在路遙逝世的當月,撰寫了《我陪路遙去榆林》一文追憶一樁往事,表達了對路遙的由衷敬意:
我們來到一位陜北大嫂的攤前,要了幾個大餅,三碗雞蛋醪糟。我告訴大嫂:“做快一些,我們吃完還要趕路?!标儽贝笊┮贿叴饝?,一邊手忙腳亂地添水,打雞蛋。北風呼呼,從小爐子上往下灌,水怎么也燒不開。這時,路遙順手拉過一條小凳,魁梧的身軀堵住風口,沉穩熟練地拉開了風箱。不一會兒,火亂竄,沸水翻滾。陜北大嫂高興地邊忙活,邊搭訕:“你們是從省上來的吧?”我說:“是呀?!薄暗窖影踩ジ缮??你們是干啥營生的?”問著話,感激地看著路遙。路遙反問:“你看像是干啥的,修拉拉車的。”大嫂不住說:“這營生好,好?!甭愤b風趣地和大嫂拉開了家常。他詳細詢問了大嫂生意收入、家庭情況,給陜北大嫂出了不少主意。吃完飯,路遙先上了車,我一邊給大嫂付錢,一邊告訴她,剛才那個“修拉拉車的”就是寫《人生》的作家路遙。“什么?”大嫂忘了接錢,驚愕地站在那里,喃喃道:“高加林、劉巧珍,我知道,我看過電影,這后生就是大作家路遙,不像,不像……”
路遙就是這么一個平凡的人,他長期扎根黃土地深入生活,對黃土地有深厚的情和愛。同那里的人民同甘苦,共患難,處處視自己為普通的人,他是勞動人民的忠實朋友,他是陜北人民的驕傲,他是《平凡的世界》里一個平凡的人。⑤
作為黃土地的兒子,對于陜北大山里苦熬歲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路遙經常惦念他們,雖然他在省城西安,經年累月為事業奔波,回陜北老家探望親人的次數著實不多。正如路遙在寫給同鄉作家海波的信里,對自己心情的表白:
海波:
收讀了你的來信,對你的近況有個一般了解了。在本質上說,我是個重情義的人,但由于我自己幻想多,具體的生活并不細,因此可能得罪朋友。其實他們不了解我,我愛所有的親朋,但我自己的事太多,不能一一周全。上帝可以作證,我沒有說謊。⑥
路遙八歲時因家境一貧如洗,從陜北清澗縣王家堡過繼到延川縣郭家溝大伯家,在這個依然貧困的新家里,路遙獲得了憨厚的大媽李桂英的疼愛,因此,他對含辛茹苦撫育自己成人的大媽,充滿感激之情。路遙的助理、作家航宇在《永遠的路遙》一書中記述了路遙去世前一年回鄉探親,母子相聚的感人一幕:
她老人家坐在石床上,哭著說:“路遙咋把我哄下了,我可想他哩……”
一位普普通通的陜北大娘,用她全部的心血撫養了一位在中國文壇上做出重大貢獻的著名作家。但是,在她老人家晚年,卻過早地失去了路遙這個愛子的依靠,可她仍然沒有因為路遙是她兒子而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她忍著巨大的悲傷和痛苦,含淚爬上了山坡陡坎,獨自生活。
李大娘含淚對我說:“九一年路遙回家,就睡在這個土炕上,他對我說:‘媽呀,你別怕,等我有了錢,我就給咱修孔新窯洞,讓你好好過幾天日子……’”
那夜,李大娘激動得一夜沒睡。然而,誰能知道,路遙這次回家是和養母的最后訣別。⑦
路遙對西安的小家庭,也曾用心經營。1982年12月路遙致信作家劉勁挺,委托他轉達海波,代為購買陜北的小米、綠豆和棗,準備捎帶給遠在福建的妻子林達家里。2022年11月17日路遙忌日,海波在微信朋友圈公布此信,全文如下:
勁挺:
您好。
央您一事:如便,請您給我搞一點新的小米、綠豆和棗(棗可給海波打個招呼)。搞好后設法捎來,并將總價告我,以便匯上。(一定要告我錢數,否則就不必辦了)。當然,能快一點更好,因給林達家(福建)捎。
路遙
路遙的文友、作家王蓬是陜南漢中文學領袖,20世紀80年代曾替路遙家里購買漢中大米,他在《苦難與輝煌》一文中談論此事,寫道:
路遙成為名人之后,既有名人的榮耀,又帶有名人的脆弱,沒有正視這種矛盾,尋求很好的解決方式,過多地顧及了名譽,則把許多痛苦掩藏于心底,這也使他活得沉重,活得悲苦。
路遙妻子我沒有過多的接觸,去路遙家見著打個招呼,她就帶孩子去了另外的房間,任由我們天闊地廣地閑談。
曾收到路遙妻子的一封信,讓我在漢中幫她買些大米。后邊署名先是“路遙妻”,然后才是她的名字,可見她也是看重路遙的。
看重是一回事,實際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路遙妻子不是那種傳統型的賢妻良母,她不可能盡心盡力為路遙去全部犧牲自己,她有自己的天地與生活。要說,也沒有什么錯誤。
最終,他們還是決定分手,其時路遙已在病榻。這絕對與病體不相宜。⑧
路遙的朋友子頁也在悼念路遙的文章《在最后的日子里》,寫到他所目睹的1992年夏天路遙疲病交加的身心狀態:
在車上,路遙的臉色很不好看,他一直躬著身子,我以為他又著文熬夜了。其實他已病魔纏身,很多事情都被我的粗心忽略了。假如我當時知道他病得這么重,一定會陪他去看病,不會讓他和我一起奔波。假如有人關心路遙,路遙的情緒不至于如此壞,使他的病情一日一日地加重。假如……算了,假如能夠成立的話,世界就不是今天的世界。⑨
經歷家庭失和的路遙,把女兒看作是生命中的天使。后來,王天樂在接受訪談時,直言不諱地談到了路遙的家庭問題:
路遙渴望的家,就是很溫暖的,有一聲問候,有一杯熱茶,能理解他這個創作。盡管她讀不懂,但是她從來認為他的這種勞動,和我父親的勞動沒有兩樣,我出去勞動了,我回來就應該有一碗飯可以吃。我覺得他對家的這種要求是很低的,他倒不愿意找一個文學家或志同道合的,或和你討論文學,不是這樣的,他就是要一個很平常的家,但他沒有達到。
我倒是覺得,我嫂子她作為一個女人也不容易,比如說作家嘛,他就一個月兩個月也不回家,在外面生活,他有他的一套思維吧。所以這種破碎都是有因果關系的,當然有更深的東西在里面,但是后期上的這些東西,不能用來譴責一個人那樣的變化。路遙因為是自尊心很強的人,一開始他的身上也有很多農民式的東西,他的蛻變也是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說他離開了土地,就完全成為知識分子了。他特別看重家,父母、兄弟只要誰咳嗽一聲,呻吟一聲,他就覺得這就是他的責任,他是老大,他就應該把這些管好,經常和我討論這個過年的事,怎么回來,怎么在一塊兒團圓。他對他女兒的那種情感,都是愛情破滅以后的一種轉嫁,所以對他女兒的那種呵護和無原則的愛,就是怎么都行。⑩
2020年,李金玉接受筆者采訪,她也坦率表達了對路遙愛女之情的看法:
他把孩子慣成那樣,事實證明這孩子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她無法接受父親突然去世,也無法接受母親改嫁別人。我當初和路遙認識,看到他對遠遠的那種寵愛,是有些看不慣的。后來路遙來北京,我幫著他給遠遠買東西,我曾經說過他:“你又不能跟著她一輩子?!钡锹愤b回我說:“你沒孩子你不懂。”?
子頁在悼念路遙的文章里,寫到了病重的路遙對女兒路遠牽腸掛肚的想念:
路遙在病床上整整躺了三個月。他時時惦記著自己的遠遠,《延河》編輯部的王觀勝去看他,他詢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吃得如何,觀勝如實告訴他,因為保姆有事,孩子放學回來后吃的是方便面。聽到這里,路遙失聲地哭了,觀勝一個勁地安慰他,路遙說:“無論如何要管好我的遠遠,行嗎?”那聲音近乎哀求。病床前的人都竭力勸阻,并保證照護好遠遠,路遙才稍稍平靜。
每次作協的人去探視路遙,路遙總是欲言又止,他太想念遠遠了,想讓人把遠遠帶到醫院叫他看上一眼。可是,孩子又不能帶到傳染病房,他的內心既矛盾又痛苦。?
西安西京醫院的護士李倫鄭、紅蔓目睹了路遙病危期間的痛苦,以及他對女兒和母親的牽掛,她們倆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
最讓路遙放心不下的還是他那剛滿十三歲的女兒。一談起女兒,路遙就唏噓不已。女兒是路遙心靈的寄托。他極愛女兒,又自責為女兒做得太少。“我只要五年時間,五年。女兒十八歲,中學畢業了,把她送到澳大利亞,然后我一個人到沙漠中去,尋找歸宿?!彼啻螌︶t護人員這么講。為了女兒,他乞求死神能寬容他幾年,乞求生命對他不要太吝嗇……
路遙更忘不了在陜北還有他那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提起母親,他的眼淚便止不住地往外涌……?
可是,當死神來叩門時,路遙再也不能做女兒路遠的保護神。路遙逝世以后,路遙的朋友、評論家高其國在《一個被攔腰砍斷的巨人》一文中,回憶路遙葬禮上的情景,他寫道:
可是當火化時,遠遠那樣哭喊著叫他,他都毫無反應,他是真的去了,再沒有什么力量能挽回他。遺體上放著女兒為路遙12月3日生日提前買來的禮品。
路遙是陜北人說的那種掙命鬼,他不圖享受,不講吃穿。路遙的一切都轉化到作品上去了。他的人去了,但他的作品將永存。?
①⑨?子頁:《在最后的日子里》,曉雷、李星:《星的隕落——關于路遙的回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257頁,第251頁,第257頁。
②王觀勝:《一種生活方式的消失》,申曉:《守望路遙》,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15頁。
③吳祥錦、陳寧、劉仲平:《壯麗的凋謝——路遙逝世二十二周年紀念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51頁。
④王文東:《我們與路遙的故事》,《文學陜軍》2022年11月17日。
⑤陜西省作家協會編:《回憶路遙特輯》,《〈陜西文學界〉增刊》1992年,第40—41頁。
⑥海波:《人生路遙》,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91頁。
⑦航宇:《永遠的路遙》,太白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114—115頁。
⑧王蓬:《橫斷面——文學陜軍親歷紀實》,西安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頁。
⑩尚飛鵬編劇,田波導演:紀錄片《路遙》,第六集訪談王天樂。
?2020年11月27日采訪李金玉錄音。
?李倫鄭、紅蔓:《路遙,路遙……——一個作家最后的生命里程》,《路遙研究》2006年總第2期,第54頁。
?陜西省作家協會編:《回憶路遙特輯》,《〈陜西文學界〉增刊》1992年,第23—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