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波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030)
中國的教研制度在清末萌芽,新中國成立后從“三級教研”逐步發展為五級教研體系〔1〕,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驅動機制。國內承擔教師研訓的機構有高等院校、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等。除高等院校外,教師進修學校等作為從事中小學教學研究與業務管理的事業機構,隨著各地的機構改革和發展,有的整合為教育研究院,有的轉型為教師發展中心,有的在原機構加掛教師研訓(培訓)中心牌子,這些不同名稱和層級的教研機構目前或多或少都承載著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職能。其中在教師研訓領域融合發展較好的教研機構有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武漢市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等。與高等院校相比,教研機構開展教師研訓能夠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將教研、科研與教師培訓緊密融合。本研究試圖以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為例,從教研機構教師研訓職能的拓展、教師研訓與教學研究融合等維度對“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進行探究,以期對教研機構進一步提升教師研訓水平有所啟示。
2018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建立健全地方教師發展機構和專業培訓者隊伍,依托現有資源,結合各地實際,逐步推進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與改革,實現培訓、教研、電教、科研部門有機整合〔2〕。全國不少地方積極推行“研訓一體”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是G市教研機構加掛的牌子,是華南地區規模效益較好、中國大城市教研機構融入師訓較為深入的教師研訓機構。該中心運作對于教研機構轉型發展提供了如下樣本:一是鮮明提出“以研促訓、以訓導研、研訓一體”的工作理念和教師研訓“融教研”的工作策略,倡導真正意義上實質性的“教研”與“培訓”的融合。二是初步探索并形成“研訓、研修、研習”融入日常師訓項目的“三研九類”的工作模式,推行“培訓即教研”“教研即生活”的操作體系。
“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的提出是為了解決教研與培訓之間彼此脫節、效率低下和資源耗散的問題,即通過整合教研機構的教師培訓職能和教學研究職能,追求教育資源運用集約化、發展效能最大化,進而實現教研和培訓一體化。這種模式有利于實現區域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并切實推動教研機構自身的創新發展。與國內較為典型的教師研訓模式相比,“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的提出有以下幾個突出背景:
一是教研與培訓的雙向互動有待加強。我國有多種教師學習模式,如教師培訓、師徒制、教研組教研、名師工作室等。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往往是單向的〔3〕,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遷移往往是脫節的,教師淪為被動的接收者,很難實現專業能力的提升。二是教研與培訓的相互支撐有待提高。教研活動指向與教師專業發展沒有并軌,以致為教研而教研,為培訓而培訓,走過場、形式化,使教研成果難以用于教師培訓,教研過程難以轉化為教師培訓過程,教師培訓難以發揮對教研活動的引導作用。三是教研機構對研訓融合的保障有待完善。教研機構對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升發揮著指導、評價、服務等功能,但在教研和培訓兩大職能發揮上未充分實現融合,對研訓融合的業務主體、資源整合、機制構建、實施策略等方面的保障不夠,容易使“研訓一體”流于形式。
“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是一種教研與師訓工作相融互通的新工作模式,是將學科教研的全要素融入到教師專業發展全流程中的工作機制。“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由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2019年7月,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獲批成立,與G市教育研究院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它是G市教育研究院實體化與一體化運作的平臺,是G市教育打“研”字牌、干“訓”類活、出“實”際效的區域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也是G市教研創新超越的新戰略機遇。G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力量相對較強,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教研機構,是全國“十城市”教研協作體發起單位,南方教育智庫核心組成機構。立足新時代,G市教育研究院正在努力打造“一主院、四分院;一集團、多平臺”的全新格局,確立了打造全國頂尖的綜合性教育科研機構與教育智庫的戰略目標。
G市教研何以在新的形勢下創新發展?教師發展研訓中心的成立為問題解答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和新答案。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該中心已有專兼職業務人員近千人,研訓業務經費逐年遞增,研訓受惠面快速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0月,累計受訓超30萬人次,學員遍布全國各地。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在探索和琢磨打好“研”字牌、念好“師”字訣、唱好“訓”字歌的過程中形成了教師研訓“融教研”的新特色,為機構改革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為單位業務人員專業精進提供了新動能,初步形成“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該模式有兩個進階層次:一是“融會貫通”層次。這是“融教研”的基本要求,強調學科教研工作主動對接服務師訓工作,并形成上下貫通的格局。此時培訓溶解到教研中,但兩者并未產生化學反應。二是“融為一體”層次。這是“融教研”的更高境界要求,強調教研、師訓在互動融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密不可分的狀態。此時教研與培訓實現水乳交融,合二為一。
“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基于教研機構的資源優勢,逐步以完善有效的“四聯”教師研訓制度體系為實踐依托,從組織、運行、管理等角度為教師研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在組織制度方面建立了“聯系點”制度。單位建立黨委統領師訓工作全局的制度,成立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領導小組,制定領導小組負責具體開展中心業務工作的相關制度。黨委委員、班子成員、中心領導圍繞全院重大教師專業發展項目確定聯系點,一人對一“項”,做好項目跟進工作。二是在運行制度方面建立了“聯席會”制度。教師發展研訓中心聯席會議定期召開,就中心的規劃計劃制定、項目審批實施、經費使用管理、年度績效評價等事項給予全面管理。在教研項目入庫、師訓資源協同與拓展、培訓項目分類評估上也建立了相關制度。三是在工作制度方面建立了“聯絡員”制度。圍繞師訓工作,院內各研究所確定業務聯絡員,與承擔日常業務的教師所保持密切的專業聯系。在基教教研板塊,完善了在“三級五組”教研制度上拓展師訓功能的新制度。四是在日常管理制度方面建立“聯合體”制度。逐步建立與完善《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管理辦法》《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培訓管理辦法》《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研訓項目入庫工作制度》《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兼職教師管理制度》等具體制度,促進各業務板塊成為專業聯合體,為研訓工作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G市教師發展研訓中心“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的發展愿景是經過兩個發展階段,逐步成為全國知名的“融教研”教師研訓品牌。
第一階段: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研促訓、以訓導研、研訓一體”的教師發展研訓新體系,初步建成質量一流、特色鮮明的教研培訓綜合性機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志性教師研訓“融教研”平臺。
第二階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以研促訓、以訓導研、研訓一體”的教師發展研訓新體系,全面建成質量一流、特色鮮明的教研培訓綜合性機構,成為全國同類城市教科研機構舉辦教師發展培訓中心的排頭兵和全國知名教師研訓“融教研”品牌。
用師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整合全院六個研究所,變各所只顧“自家事”為各所圍繞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工作同心、同向、合神、合力。由研訓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匯集整理全院六個研究所有關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培訓的工作,進行整體規劃,系統安排順序、內容、對象、課程等要素,做到“研訓一盤棋”;由研訓中心辦公室負責教師研訓日常事務,按照聯席會議要求嚴抓落實,系統有序做好研訓工作的實施。
用教研活動整體入庫制度融合全院教研力量,變教研員為研訓員,讓教研活動不僅“眼”中有“研”,更要“心”中有“訓”。發揚G市教研優良傳統,在“訓”字活中打好“研”字牌,將所有的學科教研活動都入庫、登記、評估,作為教師研訓工作的實際工作績效。以常規教研為教師成長發展的重要平臺,發揮教研植根課堂的天然優勢,將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教研的新思想和新主線,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學科教研為主渠道,將對教師分層分類系統指導納入傳統的聽課、視導、診斷、備課等活動中。
用專業協同創新工作制度聚合全院師訓資源,把原有的教師專業發展各個專業平臺各自為政統一協同,進而為研訓中心事業發展服務。一是圍繞院主辦的《教育導刊》學術期刊征稿開展論壇與研修,提升教師問題意識與理論水平。二是結合教學成果專業項目培育相關的指導與輔導,培養教師成果意識與科研創新。三是搭建高端教師專業發展研訓平臺,通過教育理論高位引領促進教師隊伍的成長與塑造。
用“教研即培訓”“研訓即生活”的工作制度匯合教師職業生活,變教師培訓與日常教學相對隔離的狀態為深度實現“教研即培訓”“研訓即生活”。引領教師回到原點:一是關注學科課堂,將自我發展作為動力,將專業成長當作本能。二是關注課程教學,在教師研訓工作實施中,通過項目精準定位、課程精心設計、過程精實組織、評價精密對標,有機融合教研和培訓等活動,在專業工作與生活的匯合中不斷產出新思想、新模態、新路徑。
在同行中,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構建了互融互通的教師研修社群,具有整體性、體系化特點;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構建了全要素全方位的融合發展的專業生活方式;武漢市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構建了融合要素的互通教研培訓框架,具有融通教研、科研與培訓職能的特點。“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參考國內相關教研機構經驗,力圖將學科教研的全要素融入到教師專業發展全流程中,著力打造“研”字品牌特色,將“以研促訓、以訓導研、研訓一體”思想貫穿于中心各項工作和研訓項目實施之中,致力于為每一位教師打造“教研即生活,培訓即發展”的個性化送達式成長平臺。“融教研”教師研訓模式在實踐中經過反復研磨,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三研九類”教師研訓工作體系(見圖1)。所謂“三研”指“研學→研修→研習”,即以“研”為核心的進階式專業成長模式;“九類”指在“三研”標準指導下的九大類研訓項目。它們充分地體現了教研機構的師訓工作特色。

圖1 “三研九類”教師研訓工作體系圖
此類教師研訓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師主體參與日常學科教研活動為特征的,以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的研訓模式,主要強調“一研、二學”。以各級各類學科教研活動為主體的研訓項目,在研訓一體的要求下,在常規教研中增加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常態、長程關注系列指標要求,讓傳統教研呈現新面貌。
1.常態類研訓項目。基于G市教研傳承優勢,將“市—區—校”三級日常教研活動作為常態性研訓項目直接入庫。此類項目特色是針對性強、示范性鮮明,指向學科教育教學課堂實際問題,教師從中直接受益。3年來,據不完全統計,該中心共開展了57個學科專業,6200余場次,近185萬人次的培訓。
2.專題類研訓項目。以省、市兩級學科教研基地為載體開展的各類學科專項、專題的教研探討、指導與分享項目,其特色是團隊作戰、骨干引領、快速提升,兼具學科教研和科研,對課程與教學的理論和方法、教學實際問題均有涉獵。截至目前,學科教研基地團隊主講省級教研大講堂5場,開展市、區級教研基地活動23場,在G市出臺“雙減”、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等政策落地措施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3.工作室類研訓項目。以名師工作室理論研修、跟崗學習為主要形式開展的研訓項目,其特色是利用小團隊密切溝通、個體示范的特點,開展的師徒式、個性化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目前該中心共有五個“大家”工作室、五個名師工作室,2019年以來,工作室學員中有近30人實現職稱晉升、16人被遴選為省(市)骨干教師。據不完全統計,該中心專職研訓教師中有近40人擔任省內外各級“三名”工作室學術顧問、指導專家或合作教研員。依據G市教育局工作安排,2023年起該中心擬承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名專家、名教師工作室的組織管理與業務指導工作。
此類教師研訓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師主體參與科研課題和項目研究過程為主要特征,在活動中發揮自我修煉的功能,獲得自身的專業發展。其中的研修項目強調“一研究、二修煉”。G市教育研究院以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為基礎,由教師所與院內其他所協作或合作承擔研訓項目。這類項目面向教育領域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具有關注度高、研究難度大的特點,需要通過跨專業團隊合作完成。
1.學科課題研訓類項目。如以國家、省、市、區教育科學規劃立項的學科研究課題為引領開展研訓活動。此類項目特色是教育科研學術水平高、成果突出,能夠形成具有推廣性價值的理論成果和教育教學模式,對教師專業成長起著重大推動作用。例如,G市教育研究院開展的“玩轉數學”“我與化學”等課題成果應用與推廣活動。目前,G市教育研究院在研課題中共有省部級以上課題208項、市級課題382項、院本級課題2800項,課題研究隊伍涵蓋15000多位G市各類型各學段各學科教師。通過以課題為載體的研訓,大大提升了教師的研究能力與專業素養。
2.實驗類研訓項目。如以G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實驗集團、深度教學改革項目為依托,實施的集團內部學校特色教科研活動協同,深度教學學校改革實驗性研究與推進活動等。此類項目特色是兼具學校管理與改革試驗特點,對提升學校整體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該中心共組織了三場較大規模的集團化辦學研討活動和28場集團辦學實地調研與入校診斷,近1500人次參與了活動。
3.教研重大改革類項目推進研訓項目。這指以G市教育研究院教研重大改革項目推進過程中開展的教師培訓為主體的研訓項目。近三年來,共有10個此類項目陸續啟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此類項目特色是參與學校眾多、培訓覆蓋面廣,有較為完備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體系。諸如全科智慧閱讀研訓項目、以思政課為引領的新結構教學評范式改革研訓項目、智慧陽光評價研訓項目、智慧教研項目等,其中全科智慧閱讀研訓項目獲得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智慧陽光評價研訓項目成果向全國推廣,教學評改革研訓項目和智慧教研項目獲得廣泛關注,參與單位急速增加。
此類教師研訓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師主體在研訓中心定點、定向培育體系中參與特色鮮明的研訓項目,開展充分的教學實踐,產出創新的研訓成果的項目。此模式強調“一要教研、二要實踐”。創新型研訓項目及承接委托研訓項目,具有特色明顯、引領性強、影響力大的特點,需要在形式、內容上全面創新。
1.中心創新高端研訓項目。教師發展研訓中心組織了“教師教育領導力高級研修班”項目。它以引導教師厚植傳統文化素養、養成教育教學專業領導力為目標,以“周周讀經典”“月月聽評課”為形式,以G市實驗教育集團青年教師為主要對象,堅持問題導向、課堂本位、教師主體。項目實施兩個周期以來,得到了學員歡迎與認可,學員在職業認識、教學能力、組織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依據《G市”十四五”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實施意見》要求,中心承擔的市級重點工程第六項G市基礎教育領域改革人才素質提升工程、第七項G市基礎教育領域研訓師專業能力提升工程采取獨立設計方案,打造了“G市基礎教育領域改革人才高級研修班”“G市青年骨干教師研修班”“G市基礎教育領域研訓師研修班”“‘強基計劃’五大奧賽校本課程基地以及課程基地項目建設”等自創品牌研訓項目。此類項目旨在為G市教師隊伍建設“三類四階段”中骨干型與專家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平臺,側重于發展教師的高階能力,如課程領導力、專業研究力等。“G市基礎教育領域改革人才高級研修班”“G市青年骨干教師研修班”受到一線教師“追捧”,參訓名額一位難求;“G市基礎教育領域研訓師研修班”以科學的課程設置、優質的講師團隊、精心的活動組織獲得市區校三級研訓師同行的高度好評。
2.教師所專項研訓項目。這指以院內教師所下設教科研成果培育室和教育期刊研究室業務開展活動為主體的研訓項目,如教育科研過程管理過程中的開題、中期評估、結項驗收,教學成果培育過程中專家團隊指導、成果提煉等團體和個性化輔導的研訓活動,教育科研中心組、教學成果培育中心組研訓活動,教育期刊主題式論壇、科研報告和論文寫作等研訓項目。此類項目特色為由教師所牽頭,注重科研過程性指導與成果產出,偏重于學術和理論層面。三年來,累計開展此類研訓活動38場次,覆蓋G市各類型各學段各學科教師,并輻射影響全國部分地區。
3.承接委托研訓項目。以承接上級機構委托項目為主的研訓項目,如G市優秀教師群體畫像“師·說”項目、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評價、廣東省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參賽備賽、師德涵養珠江計劃等項目。此類項目由市教育局委托,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與創造性,是面向G市未來教師隊伍發展的探索性高端培訓項目。以G市優秀教師群體畫像“師·說”項目為例,目前共舉辦兩場次,線上線下參與人次近30萬,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好評,在全社會樹立了G市教師隊伍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