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美麗”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中,要求建設“美麗中國”,生態保護已經提升到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戰略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對此做了再次強調,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我們的教育也應該在這方面積極作為,要讓生態文明教育(包括自然教育、環保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節約教育等)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
2022年11月21日至29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辦。中國在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武漢是中國第一個舉辦此類型國際大會的城市。這次大會的成功申請也是對于我國近年來生態文明保護與建設作出的重要肯定,特別是對武漢市在擁有豐富的濕地自然資源和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此次大會的主題“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達了人與萬物共有家園、建設生命共同體的含義。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倡導的,他在2020年1月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學生代表的回信中提到,40多年前他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貴在實踐,貴在落實,貴在真實。具體到教育領域,需要每一位教師和每一名同學的落實與實踐。對于教師,習總書記說,教師要成為新時代的“大先生”。何為“大”?“大”,就是一個人頂天立地,張開雙臂,來擁抱祖國、擁抱世界,在這其中必然蘊含著擁抱自然之意味。“大”就必須要有大的視野、大的胸懷、大的格局、大的擔當、大的氣象,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對于學生,則要讓他們成為“小先生”。“小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針對當時國家貧窮落后、師資嚴重匱乏、勞苦大眾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為普及教育創造性提出的一種教育方式。它雖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但是里面蘊含的相信兒童、尊重兒童、理解兒童,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輝,給人們以啟發。兒童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兒童身上孕含著無限的創造性和生命力。“小先生制”是踐行解放兒童的重要方式,我們今天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與當代社會生活和教育有機結合并探索發展出更為豐富的形式與內容。實施“小先生制”能解放兒童的頭腦,讓兒童有思想、有自信、有力量;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兒童敢動手、敢實驗、敢發明;解放兒童的眼睛,讓兒童能觀察、會觀察;解放兒童的嘴巴,讓兒童想說、敢說,也會說;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走進生活、打開眼界;解放兒童的時間,給兒童創造機會從容體驗。解放了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兒童才可以在廣闊的世界里生動活潑地施展自己的才華,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因此,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搭建平臺,讓學生做信心滿滿、陽光開朗的“小先生”,以主人翁的心態去探尋知識、傳播知識;讓教師負起“大先生”擔當,既為“小先生”做示范,又為“小先生”做幫手。“大先生”與“小先生”一起擔當起時代的重任,為保護我們生活的家園,建設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而攜手并進。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帶動更多的學校行動起來,進而講好中國“新時代小先生”故事,講好中國教育故事,讓中國經驗走向世界,為世界環保與教育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