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永志
(河北師范大學 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24)
自2020年疫情以來,受到經濟環境不確定和社會競爭壓力加大的影響,“內卷”一詞突然火了起來(1)“內卷”(英文involution)本是生物學用詞,是指生物演化過程的退化現象,該詞與“進化”(英文evolution)一詞相對應。從“進化”反義詞的角度講,“內卷”和“內卷化”具有相同的意思。詳見:田牧野.被玩壞的“內卷”與教育革命[N].社會科學報,2021-01-07(08).。目前,社會上所探討的“內卷”更多指社會存在的過度的競爭現象。在社會發展機會和社會容量有限的情況下,社會成員內部展開激烈競爭,而這種競爭并不能增加機會和容量,只會形成內耗和資源浪費。
學術界對教育領域“內卷化”問題的研究雖然不多,但是早已有之。比如,學者們已經認識到,從量化指標的角度來看,“內卷化”反映了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特殊關系。它不是正比或者反比的簡單線性關系,在投入達到一定程度后,邊際效益遞減現象比較嚴重。此時,量變很難引起質變的發生,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使教育問題轉變到新形態,問題不斷變得復雜化?;A教育效率低下、高等教育領域學科無效分化、教育科研領域的重復研究,這些都是教育領域“內卷化”的重要表現〔1〕。
當然,有的學者提出,內卷是教育發揮篩選功能時必然發生的成本。也就是說,內卷與競爭密切相連,要想對學生能力進行區分和篩選,內卷現象不可避免。我們不能用內卷對競爭進行污名化,如果沒有競爭,或者競爭沒有區分度,優勢群體的子女將憑借已經具備的優勢,輕松碾壓弱勢群體的子女〔2〕。當然,這種簡單地把內卷等同于競爭的觀點值得商榷。教育需要競爭,但是絕不需要內卷。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持續的內卷會讓人們的教育投資出現偏差,分數不是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是根本目的。良性的競爭能夠為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對學生成長大有幫助。內卷是一種極端的競爭,弄不好會傷人傷己,它一般出現在以量化考核為導向的領域,在以培養人才為己任的教育領域,不允許量化數據至上的極端行為存在,否則就會失去教育的初心〔3〕。我們鼓勵競爭,但是不希望看到內卷,需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教育領域“內卷化”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是深刻的。在教育領域“內卷化”的情況下,存在著資源浪費和內耗,就業壓力依然嚴峻,被國外“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和基礎學科發展仍然不能突破,根本性的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無法得到解決。首先,從學生和家庭角度來看,“內卷化”帶來的影響更為直接和現實。學生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課外輔導和學業競爭,最終努力拿到一張名校畢業證書,然而,個人能力與社會需求仍然脫節,依然難找到有專業前途的工作。學生和家長不禁感慨,今天研究生從事工作能夠帶來的收入和社會機會,與原來本科生和??粕那闆r幾乎沒有差別。其次,從宏觀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規范和引導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資本的驅使下,愈演愈烈的校外機構培訓蓬勃發展,這除了能夠提高個別學生的分數,對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沒有太多益處,反之,它會成為有錢人的游戲并形成惡性競爭,損害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再次,還有一個涉及教育和就業關系的話題:如果總的就業崗位有限,當低層次學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題的時候,國家通過擴大高層次學校招生規模,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題呢?這恐怕是一個顯而易見卻很難評價的社會政策話題。最后,在市場化的就業體制下,國家依靠什么來吸引學生選擇諸如偏遠農村教師和基礎學科領域的工作?如何讓青年學生真正喜歡并穩定地從事這些工作,而非受到高考分數競爭的簡單驅使和影響?這些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內卷化”引發的問題,因為激烈的競爭已經開始抹殺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恰恰是個人和社會發展所必須的寶貴財富。
至于教育領域內卷現象產生的背后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高學歷人口迅速增加,學歷出現“過密化”現象,直接造成“內卷化”;另外,知識和信息獲取成本降低,技能學習變得“低門檻化”,這造成了個體間職業競爭的“白熱化”和內卷現象的發生〔4〕。
其實,內卷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質的“飛躍”和“突破”前的必經階段?!皟染砘敝荒苁箚栴}惡化,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舊有矛盾。內卷的教育不可能凝聚起變革的湍流,唯有變革才能找到新的出路,使教育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針對教育領域內卷現象及其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從一個全新的理論分析框架出發認識問題、尋求出路。本研究將從教育的信號論和投資論出發,從“信號—篩選”和“投資—收益”等基本問題入手,重新認識學生接受教育、學校教育評價、培訓機構發展、單位人才招聘等不同主體的競爭性行為,進而分析什么樣的深層次原因導致了教育領域內卷現象的發生,以期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之所以選擇信號論和投資論這個角度分析問題,主要原因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教育的信號功能和投資功能是被普遍認同的兩大功能。傳統分析認為,由于這兩個功能的發生機理不同,所以所得分析結論一定相悖。誠然,我們采用教育信號論和投資論,在解釋個體選擇行為時所得結論不一樣,然而,如果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分析人們為什么選擇教育的話題時,往往會涉及政府、用人單位、家庭、個人等方方面面,從教育政策的高度研究當前教育領域的內卷現象,需要在兩種占據主流的、相悖的理論之間,尋找普遍的、一致的解釋。
在經典信號模型中,主要有以下觀點〔5〕:(1)個體之間存在能力方面的差異,并且由此造成了生產效率的差異。(2)普通教育不會直接提高個體的生產效率,它只是把學習效率高的與學習效率低的學生進行了區別和劃分。(3)在接受教育的貨幣成本不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個體之間接受教育的成本差異主要表現在心理成本方面。(4)生產率與個人受教育成本呈負相關的關系,學習效率低的人,其接受教育的成本較高(主要為心理成本),未來生產效率一般較低。(5)用人單位無法識別個體之間的能力差異,或者由于識別成本過高而不去進行有效篩選。(6)用人單位一般使用教育“文憑”這個信號,通過對比個人之間的教育水平,間接判斷個體之間的勞動能力差別。
在上述理論基礎上,一般可以做出以下判斷〔6〕:(1)隨著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能力較高的人,如果想讓自己的能力在勞動力市場上被有效識別和認可,必須選擇接受更高的教育。他們需要在教育上做出進一步的投資,通過繼續獲得更多文憑,發揮教育的信號功能,使自己在勞動力市場上能夠被有效識別。(2)這種投資僅僅是為了在勞動力市場上被雇主認可,它對于提高個體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并不明顯。(3)在上述情況下,個體會產生對教育投資的過度依賴,造成學歷文憑貶值,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一種資源配置的無效率狀態。
如果用人單位采用教育文憑這個簡單信號來選擇員工,他們為了招錄到更好的員工,會要求更高的教育信號,即提高對應聘人員的學歷標準要求。如圖1所示,過去用人單位的要求是,如果應聘者教育年限超過了e*,可以將工資性報酬從PVE1提高到PVE2。后來,用人單位為了招聘到更好素質的員工,把學歷標準增加到了e’年。這時,對于那些學習效率低、學習成本高的學生來講(其成本線用C線表達),他們為了達到教育收益與成本之間差值的最大化,選擇不接受更多教育是理性的最佳方案。而對于那些學習效率高、學習成本低的學生來講(其成本線用C/2表達),他們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可以用BF來表達。這時,由于用人單位提高了招聘標準,求職者不得不延長受教育年限。因為如果不這樣,他們自身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會面臨與比他們能力低、受教育年限少的人掙相同工資的不利境況。為了維持自身效用最大化,他們不得不把受教育年限延長到e’年,這時,收益和成本之間的差額將達到B’F’。由此,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被迫選擇了更長時間的受教育年限。

圖1 要求過高的教育信號可能只會增加成本而不會帶來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從信號論的假設條件出發分析,盡管學生們延長了受教育年限,但是收益并沒有增加,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來講,這可能都是一種浪費。
在人們的普遍觀點中,教育只是一種投資,因為它能夠帶來收益,這些收益對于個人、社會和國家來講意義重大。從投資論的觀點出發,教育決策需要考慮并比較教育的總成本和總收益。教育的總成本包括學費、書本費等直接成本,也包括時間成本,即由于接受教育而放棄的可能收入,也稱為機會成本。至于心理成本,它是由于接受教育而給個體帶來的心理上的負面影響,一般情況下很難用貨幣去度量心理成本,所以投資論很少考慮和分析這項成本,而主要關注能夠用貨幣進行度量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總收益是某項教育投資給受教育者帶來的工資報酬的增量部分,即由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受教育者與沒有接受這項教育的人相比,其工資報酬增加了,這個增加的部分就是教育投資的總收益。這樣,在分析教育投資的收益時,往往把總收益表達為由于接受更高教育引發的圖2中工資性報酬流B超出工資性報酬流A的部分??紤]到貨幣的時間價值因素,無論分析收益還是成本,都應當進行折現,通過對收益和成本進行折現,比較收益現值與成本現值之間的差額,即凈現值,就可以做出合理的教育投資決策。也就是,只有當教育投資的凈現值大于零時,這項投資決策才是合適的、值得選擇的。

圖2 接受更高教育帶來的收益和成本
通過表1,我們很容易看到信號論與投資論之間的主要區別。

表1 信號論和投資論的主要內容對比
雖然信號論和投資論對教育功能的假設不同,但它們在一定范圍內都可以給出合理解釋。一般情況下,相對于信號論而言,大家更容易接受投資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是學生和家長更為關注的因素。對于一個理性決策主體來講,他們必然更加關注教育投資的收益與成本。如果投資論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廣泛認可,主體之間的競爭將會通過接受更好教育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和素質而展開,他們希望通過教育提升勞動生產率,進而獲取更好工資報酬,獲得教育投入的應有回報。對于用人單位來講,他們也愿意投入高昂成本對員工進行能力素質的測試和篩選,以獲取每個應聘者生產效率方面全部的、詳盡的、真實的信息。
從投資論的角度分析,當勞動就業領域存在激烈競爭時,大家會對教育進行更多投資,以使自身能力和素質得到提升。在投資初始階段,教育競爭對于整個社會來講是有益的,因為競爭能夠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從競爭中獲得收益。此時,教育投資市場處于良性、有序的狀態,無需政府政策方面的干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教育領域投資競爭的加巨,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加入進來。教育領域原本并不存在內卷現象,但是到了投資后期,教育投入所能夠帶來的收益增量越來越有限,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教育投資的邊際收益率明顯遞減,內卷現象出現。資本開始在教育領域展開無序競爭,高額的課外補習等現象開始變得嚴重起來,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受到挑戰和破壞,政府逐步重視教育投資領域的嚴重問題,并開始強化管制。當投資進入到后期階段,教育領域內卷現象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信號論同樣具有一定合理性。教育能夠揭示或者指明關于勞動者生產率方面的信息和差異。信號論的主要觀點是,與沒有受過更高水平教育的勞動者相比,受過更高水平教育的勞動者的生產效率更高,他們接受更高教育只是將自身的才能和生產率顯示了出來,讓別人容易發現和識別。可以說,只要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或者存在高昂的信息甄選成本,教育的信號功能就會很強烈。如果教育文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應聘者的能力與素質差異,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用人單位一般會采取教育文憑這個簡單信號來招聘員工。也就是說,學生在能力和素質方面存在先天差異,那些能夠考取知名院校的學生,正是那些原本能力和素質比較好的學生,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得自身能力和素質變得更強。一所好學??梢耘囵B出一批好學生,而好學生反過來又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只是能力與素質提升的增量部分,我們不能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提升完全歸功于某個階段的教育。國家和社會對于學校教育的評價,應當重點關注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升,而不是簡單地看學生以往原本具備的能力與素質,否則,教育招生領域“只招好生不要差生”的“掐尖現象”,就會愈演愈烈。
在教育信號論的解釋框架內,教育主要被用來當作區分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工具。無論學生還是用人單位,他們對教育信號的認可和選擇,同樣是基于現實因素。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的文憑和證書,確實包含了學生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大部分信息,這可為用人單位甄選員工節減一大筆成本。當學生面臨激烈市場競爭時,他們需要利用文憑與證書來證明自身能力和素質,競爭使得更多學生更加關注文憑和證書本身。在當前教育體系中,已經無法在能力和素質方面的提升獲得更好的收益增量,教育的信號功能就會占據主導。此時,學生們相當一部分精力用于證明自己已有的能力,而非提升能力,教育領域的低效率和內卷現象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意味著,更多資金用于教育投資,大多是低效或無效的,除非教育評價領域發生重大變革。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無論從投資論還是從信號論的角度,我們都能找到教育領域內卷現象產生的原因。也就是說,內卷現象出現在教育投資競爭的后期階段(邊際收益顯著遞減階段),同時也是信號功能作用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投資功能的泛化和信號功能的分化,這恰恰成為本研究解釋當前教育領域內卷現象的重要因素,這為兩種理論之間的統一解釋提供了可能。
當教育投資進入后期階段,激烈的競爭會使得邊際收益率顯著減少,教育對個體實際能力和素質提升的貢獻越來越少。此時,即便仍然存在大量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在激烈的高考和社會篩檢機制中獲得更好位置和認可,并在用人單位招聘時展現和表達出更好的個人能力方面的信號。
隨著教育領域競爭的加劇,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通過教育投資所獲得的個人能力和素質提升越來越少,這是受到教育邊際收益率遞減規律影響的結果。隨著教育投資額度的增加,一開始單位投資所帶來的邊際收益是明顯的,但是當教育投資達到一定限度后,投資者從中所獲得的個人能力和素質提升的增量部分越來越少??紤]到許多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學校教育所能帶來的收益增量會越來越少,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會愈發明顯。
此時會出現教育投資功能的泛化,這與教育收益和成本的特點有關。無論教育的收益還是成本,除了直接收益和直接成本可以用貨幣測量外,間接的收益和成本、心理方面的收益和成本,很難通過貨幣進行度量。此時,由于教育所帶來的無形收益巨大,甚至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幾乎所有投資主體都會將收益作為重要考量因素。當直接收益和直接成本在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不明顯時,學生和家長就會更加注重額外的成本投入,注重課外學習輔導,以及有形收益以外的無形收益,注重教育給學生帶來的長遠影響。這些正是引發學生和家長長期重視教育投資的主要原因。
雖然教育的投資功能受到極大重視,但是,對教育成本和收益進行精確度量是件困難的事情。這就造成學生和家長在選擇教育投資時往往存在“隨大流”現象,這種現象反過來又加劇了教育領域的競爭。當個體發現通過接受更多教育已經很難縮小個體之間先天能力和素質的差異,激烈競爭的弊端也就開始暴露。過度競爭反映了學生和家長在校外培訓機構的多余投入和浪費,但是,此時學生和家長仍然認為校外培訓投資是有必要的,或者雖然他們已經意識到校外額外投入對社會整體不利,但從自身角度出發,他們不得不參加這個無謂的投資競爭,除此已經沒有別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政策調整和規范管理也就很有必要了。
伴隨著教育投資領域所產生的激烈的、甚至是無序競爭,教育的信號功能在微觀和宏觀層次之間開始不斷分化,甚至出現相反變化趨勢。
從微觀角度講,用人單位對員工的篩選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希望采用學歷文憑這樣的教育信號來評價和選擇畢業生。那些優秀學生更愿意選擇接受更高層次教育,以此證明自身能力和素質很強,而那些沒有拿到滿意文憑的學生,他們同樣愿意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因為這些學生需要證明自己原本不差,只是考試一時發揮失常。這樣一來,無論什么類型的學生,他們都存在一種訴求和渴望,即不斷接受更高層次、更好的教育,通過接受教育來證明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出現大規模擴招的情況下,國家將更多學生都納入到普通高等教育體系,這為用人單位提高對畢業生的學歷要求提供了便利。這時,雇主在篩選畢業生時,會極力提高畢業文憑要求,這無疑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從宏觀角度來看,當不同類型高等院校存在同質化發展的情況下,教育的信號功能在宏觀層面很可能存在失靈現象。宏觀教育信號功能體現在國家對人才的選拔和行業勞動力的分流方面,教育的投資功能的過度泛化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宏觀領域教育信號功能的實現。因為,此時學校教育已經很難將素質好的和只會刷題的兩類學生進行有效區分。我們依然沒有辦法把學生有效分流到科學家、教師、工人等不同崗位。并且,教育的內卷已經將學生們的各種興趣磨滅殆盡,社會無法將不同興趣和愛好的學生區分開,宏觀層面的教育信號功能面臨著嚴重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功能的泛化和信號功能的分化具有較強的同期性,它們是在同一個時期發生的兩個相互伴隨的現象和趨勢,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教育領域內卷或“內卷化”問題的產生。當教育領域的“內卷化”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干預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教育領域的內卷現象伴隨著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競爭愈發嚴重,這不僅加大了學生課業負擔,對于國家、社會和學生來講也是有害的,需要盡早干預和解決。
第一,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不斷深化新時代教育領域的改革。如果教育政策只盯著校園教育,將永遠走不出教育“內卷化”的困境〔7〕。國家需要充分認識教育領域競爭的意義,加強頂層設計,合理引導,分類施教,解決教育領域的內卷問題和矛盾。教育要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服務,要服務于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教育要能夠匯聚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強大動力。
第二,合理引導,營造良好成長成才氛圍。不可否認,只要有考試就會有競爭,但教育政策需要認真研究和合理引導教育領域的競爭行為。教育行政部門要對學生和家長進行有效引導,淡化升學率考核,淡化分數要求。考慮到教育投資收益是多元的、長期的、涉及范圍廣的綜合收益,這就要求從學生的多元綜合素質提升方面對學校教育進行評價,教育要服務于學生個性化成長。打消學生和家長只盯著分數的錯誤傾向,邁出教育改革的實質性步伐。對于教育投資功能和信號功能的發揮,要進行合理引導。引導家庭和社會進行合理的教育投資,更多關注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割斷資本在義務教育領域推波助瀾的利益鏈條。充分發揮各類考試的指揮棒作用,只有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核突顯出來,形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有序競爭的良好局面,教育內卷現象才能真正消除。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更多倡導教育公平,注意激發學生興趣、養成良好習慣、鍛煉思維能力;在高等教育階段,要不斷強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推動分類施策,因材施教,為國家社會選拔和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第三,劃清底線,繼續加大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引導和整治力度。針對已經出現的線下隱蔽輔導形式,強化應對、及時甄別、有效整治。對于不同類型的校外培訓機構,要有所區分和識別,分類施策。對于那些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訓,在一定程度要給予提倡和鼓勵。對于變相的學科類輔導班,尤其以牟取利益為目的輔導班,堅決取締。
第四,國家要出臺相關法規,明確規定教育領域的行為底線。比如,針對教育投資行為、教育行業競爭行為、教師兼職、學習輔導形式做出專門的統一規定。對于變相的、隱蔽的教育輔導形式堅決查處,迅速斬斷違規教育背后的利益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