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爽 朱葉子 徐 鵬
(1.首都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學院,北京 100048; 2.安康市第一小學,陜西安康 725000;3.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 教育學院,新西蘭惠靈頓 6012)
隨著世界各國對學前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確保學前教育體系的良好運轉和高質量服務變得至關重要。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將建立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開展學前教育質量監測作為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并且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來提高投資回報〔1〕。作為OECD成員之一的新西蘭,其學前教育質量評估是順應經濟發達國家提升學前教育質量運動的要求而發展的,開展學前教育質量評估是新西蘭加強學前教育監管的需要,也正是憑借對質量的評估和對高質量的不斷追求,才使得新西蘭學前教育的發展一直處于世界前列。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剖析新西蘭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內容與特點,擬為我國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早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西蘭政府推行的重大學前教育改革,托幼機構的管理工作從社會福利部轉移到國家教育部,其學前教育的監管和評估體系就在一系列法律法規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來〔2〕。1987年新西蘭政府頒布《幼兒教育服務條例》(Education
保證審查是評估機構是否符合監管標準和相關的許可標準,以判斷機構是否符合基本的運行要求和規定,幫助機構做好進入到下一步以改進為目的的質量評估的準備。
1.審查內容
新西蘭已形成法律、條例、標準自上而下三個層級的學前教育法規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學前教育機構分別有不同的標準〔3〕。對于托幼中心來說,第一層級是《2020年教育和培訓法》(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 2020)、第二層級是《2008年幼兒教育服務條例》(Education

表1 ERO的主要評估維度〔4〕
2.審查過程
新的保證審查流程自2019年上半年試行后,于2019年7月開始正式實施。保證審查主要分為六個階段:通知和預審信息階段、信息交流階段、重點審查階段、調查評價與綜合階段、討論新發現階段以及最后的報告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保證審查流程圖
質量評估主要是評估學前教育機構所具有的學習條件和組織條件,以支持所有兒童實現公平而卓越地發展。
1.評估指標及內容
在這一環節,ERO主要依據《幼兒教育質量指標:什么最重要》并結合《質量評估判斷量規》(Quality Evaluation Judgement Rubric)對機構在促進公平和追求卓越方面的表現進行判斷。
《幼兒教育質量指標:什么最重要》主要包含兩種類型的指標:一種是結果指標,一種是過程指標〔5〕。其中結果指標使用新西蘭統一的幼兒教育課程“編席子”(Te Whāriki)的學習結果,主要由五個維度構成(如表2所示)。

表2 《幼兒教育質量指標:什么最重要》中的結果指標
過程指標又分為學習條件和組織條件,其中學習條件包括學習者與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建構知識和能力兩項指標;組織條件包括評估改進、對促進合作和改進的領導、有效治理和管理三項指標(見表3)。這些過程性指標被認為是對促進兒童發展、支持兒童終身學習有重要貢獻的關鍵性指標。在每條指標下分別有3-6個子條目來說明支持所有兒童實現平等而卓越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

表3 《幼兒教育質量指標:什么最重要》中的過程指標
這些指標雖然是為ERO的外部評估所設計,但ERO希望所有學前教育機構能夠在其內部評價和改進規劃中也同樣使用這些指標,將這些指標嵌入到他們正在進行的內部評估和規劃活動中,作為未來服務改進的核心。因此,該指標體系對每一個子條目都列舉出有效實踐的范例,幫助機構深入理解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并指引機構逐步達成該指標。表4即是“學習者與學習”中的第一個子條目的內容。

表4 以過程指標中“學習者與學習”為例的有效實踐
《質量評估判斷量規》則是支持ERO和學前教育機構分別從外部和內部對機構在《幼兒教育質量指標:什么最重要》中的結果指標、機構的學習條件和組織條件在過程指標中所達到的程度做出綜合判斷?!顿|量評估判斷量規》分為開端—建立—嵌入—持續—卓越5級水平,對每一級水平的表現標準都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具體的描述(如表5所示)〔6〕。這意味著ERO和學前教育機構都可以依據該量規對機構服務處于質量改進連續體中的位置進行準確判斷,確定機構的優勢領域和需要改進的領域。同時,也可以對機構未來需要做些什么來提高自身的表現以達到下一水平進行規劃。

表5 質量評估判斷量規(部分)
2.實施過程
與保證審查階段的實施過程類似,質量評估階段的實施過程可以劃分為通知、信息交流、評估設計、現場收集與綜合信息、報告等五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ERO如果在這一階段的審查過程中發現了對兒童來說有“不可接受的風險”,將把評估的重點重新轉移到第一階段的保證審查上,并對監管標準和許可標準進行全面評估,同時,ERO還會檢查在上一份ERO報告中該機構不符合規定的問題是否已得到處理〔7〕。
新西蘭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建立和不斷更新為其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該體系在評估目的、評估內容、評估方式、評估過程和結果呈現等方面均頗具特色。
新西蘭政府認為,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將為兒童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優質的學前教育將不僅能為兒童(尤其是來自處境不利家庭的兒童)的成功奠定畢生的基礎,也能為新西蘭所有人以及新西蘭的成功提供保障〔8〕。因此,新西蘭政府一直致力于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在學前教育質量評估方面,新西蘭也始終堅持問責和改進的雙重目的?!皢栘煛敝饕w現在“保證審查”環節對學前教育機構所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法規標準的考察,關注實踐是否滿足客觀標準;“改進”主要體現在“質量評估”環節對學前教育機構在多大程度上具備學習和組織條件的考察,其目的是幫助學前教育機構通過評估了解自身實踐,發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行動不斷改善和提升,以便為新西蘭兒童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支持所有學習者實現公平而卓越的發展。
評估指標是指導評估人員對學前教育質量進行評估并做出判斷的基本依據。新西蘭不僅將評估指標作為質量評估的工具和抓手,而且也將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正因為如此,新西蘭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在發展中也始終伴隨著評估指標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如新西蘭在質量評估中最新所使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幼兒教育質量指標:什么最重要》,就是在充分利用新西蘭和世界范圍內有關促進0-6歲幼兒學習成果的最新研究和評估經驗的基礎上,對2004年版本進行多次修訂和更新的結果。為了突出重點,新的質量指標減少了指標的數量,概述了支持高質量幼兒教育的條件,以及什么是有價值的學習成果,并且在監管框架的支持下,將這些指標定位在促進公平和追求卓越。從評估指標的結構來看,既評估包括與新西蘭統一的幼兒教育課程相呼應的結果性指標,也包括體現學前教育機構實踐的過程性指標。對結果性質量的評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機構所提供的相關信息為基礎的,以判斷機構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步驟來履行法律義務,當機構可以提供文件證明其遵守了基本法律要求,ERO通常會專注于機構的課程的質量、成人/兒童互動的質量和學習環境,以及這些對兒童發展結果的影響等過程性質量〔9〕。尤其是當結果性指標的評價結果顯示不佳時,過程性指標可以成為反映有待改進條件的工具。因此,對結果性和過程性指標的兼顧是對學前教育質量進行評估的一種平衡的、有用的和有效的方式〔10〕,不僅能幫助ERO評估人員對機構績效做出判斷,同時也可以用來確定優勢領域和有待改進的領域,幫助機構重視和提升過程性質量,從而有助于更全面、合理地進行評估,達到和實現高質量的學前教育。
內部評估也就是機構內部的自我評估,ERO將它定義為使用穩健的流程來系統地調查和評估政策、方案和實踐的有效性。內部評估的范圍、深度和重點依據評估目的和情境的不同有很大差異,內部評估可以是戰略性的,與愿景、價值觀、目的和目標相關聯,也可以是對政策或流程的常規評估,還可能是對不可預見的(緊急)事件或問題的響應〔11〕。內部評估的時間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評估的重點以及它是定期計劃好的還是自發的。定期的內部評估通常是在外部評估之前開展,在“保證審查”和“質量評估”兩個環節中都涉及內部評估,機構根據所提供的框架或重點指標,完成對自身理念及實踐的自我核查。而自發的內部評估往往是針對問題或疑慮而進行的,它不需要等待時間表。ERO始終強調內部評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當機構意識到評估與提升課程質量相關時,評估就成為日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新西蘭政府還十分重視發展機構的內部評估能力,采取一些方式對機構的內部評估予以支持。如新西蘭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發布《質量之旅:提升幼兒教育質量》(The Quality Journey: Improv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Services),該指南提出了一種質量評估的行動研究方法,旨在幫助學前教育機構制定質量改進體系并進行質量審查。后又于2006年發布《幼兒教育自我審查指南》(Self-review Guideline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RO于2009年發布《在學前教育機構中實施自我審查》(Implementing Self Review in Early Childhood Service),2016年發布《有效的內部改進評估》(Effective Internal Evaluation for improvement),這些文件的出臺目的是支持機構了解內部評估并提升內部評估過程的有效性,同時也提升了機構改進和發展的內驅力和積極性。機構所開展的深入、細致的內部評估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減輕ERO的評估工作負擔,從而使ERO的精力更集中于其他影響兒童發展的更關鍵的方面。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的有效結合使得新西蘭的整個評估過程更加科學全面。
新西蘭學前教育質量評估強調與學前教育相關的多方利益主體的廣泛參與,促進多方參與者之間的合作與對話,充分發揮多方人員在評估中的作用,共同促進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除ERO外,在整個評估過程中參與者還包括機構中的教師、管理者、家長以及兒童。在評估開展前要求機構向家長寫信介紹評估的相關信息內容,在評估過程中評估人員會隨機和機構員工或家長進行對話,如詢問機構員工關于機構理念是如何落實到實踐中的,以及向家長了解機構在幫助兒童成長和進步上所做的努力,這些交流的內容也為評估報告的生成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同時,ERO會結合其自我評估所提供的信息,與被評估機構一起討論確定需要重點評估的領域,也會在評估結束后與機構進行討論總結評估發現和提出改進建議。在評估結果的呈現上,除了向教育部報告不合格和需要改進的機構,ERO在官方網站上設有一個評估報告的專欄,以便有相關需求的人士進行查閱,尤其是適齡兒童的家長,他們可以通過查詢評估報告來獲取機構的情況和辦學信息。評估結果的公開和更新為家長選擇學前教育機構提供了參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機構樹立“危機意識”,如果不能提升質量或進行改進,就有可能不被家長信賴和選擇。
為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促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國教育部于2022年2月頒布實施《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新西蘭的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經過多年的實施發展和持續更新,可以為我國進一步推動落實《評估指南》提供參考借鑒。
我國學前教育質量評估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以幼兒園分級分類驗收為主,評估的主要目的定位在等級評定方面,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幼兒園的相關信息資料來客觀“證明”幼兒園是否達到了某種規定的要求、標準和等級〔12〕。近30多年來,國家和各地方政府也在不斷建立和發展幼兒園督導評估制度,雖然教育部2017頒布的《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辦法》、2022年頒布的《評估指南》中均已明確強調“以評促建”的原則,但各地在具體開展教育督導的過程中,仍然相對窄化地突出強調規范管理層面,而對促進和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功能定位未充分落實,督導評估的指導、引導與助推作用尚未有效發揮。新西蘭的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一直貫穿“問責”和“改進”的雙重目的,核查學前教育機構是否遵循標準和要求只是評估的第一個環節,而“提高”以達到“卓越”才是評估的最終目的,兩個環節之間呈現的是相對獨立又承接遞進的關系,而且還明確提出“改進”是自我審查的首要目的,“問責”是第二位的。這啟示我國各省市、各地方在制定幼兒園教育質量評估實施細則等具體政策時,應積極探索如何優化處理“問責”與“改進”之間的關系,淡化通過督導評估結果來實現績效管理、干部考核、表彰獎勵的目的,而是進一步凸顯“改進”作為督導評估的核心目標,旨在通過評估幫助幼兒園明確實踐中的不足和有待努力的方向,從而采取措施持續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并著力推進實現對幼兒園的動態評估。
我國頒布的《評估指南》圍繞辦園方向、保育與安全、教育過程、環境創設、師資隊伍等五個方面已經提出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的15項關鍵指標和48個考查要點,下一步急需推進的是各地貫徹落實該指南,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評估標準。借鑒新西蘭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的做法,我們應從操作層面繼續細化評估指標,特別是在保育教育的過程性指標上,不應該僅僅是一些剛性要求的重申,而應制定科學規范的評估量規,對每條過程指標都進行具體的闡釋并輔以實踐范例進行說明,以幫助幼兒園明確不同質量水平的表現標準,不斷改善和提升自身保教質量,從而切實發揮評估工具的質量建設功能,也只有具備這些特征的評估工具才能真正引導幼兒園從“規范辦園”走向“高質量辦園”。
雖然我國在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保育教育質量評估中提出應強化幼兒園自我評估,幼兒園應將自評報告反饋給教育督導機構,但幼兒園在實施開展中常常流于形式,很多幼兒園沒有充分認識到自我評估的重要意義以至于并不重視自我評估,自我評估工作的參與人員往往只局限于園長及中層干部,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參與自我評估,而且往往都是在迎接實地督導之前突擊準備評估所需的材料、創設幼兒園環境、準備教育教學活動,這甚至會干擾幼兒園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參考新西蘭的經驗,我國一方面要增強幼兒園的自我評估意識,建立常態化自我評估機制,督促幼兒園組建自我評估小組定期評估,審視自身在實踐中的發展現狀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另一方面更要通過編制自我評估指南和標準、加強自我評估培訓等方式提升機構的自我評估能力,幫助機構深入理解評估指標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指導機構在評估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揮自我評估在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上的作用,以向著更高質量的方向上邁進。
就評估參與主體而言,我國學前教育機構評估中存在評估主體相對單一的問題,大部分是由政府主管部門組織相關專家團隊進行,在評估過程中教師多數時候扮演被評估對象的角色,家長的參與程度很低。在督導評估結果的運用方面,雖然教育部強調“各級教育督導機構將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報告向社會發布,接受社會監督”,但現實情況下評估信息發布的內容和范圍并未明確,也存在種種限制。因此,一方面我國應擴大學前教育質量評估參與主體的范圍,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傳遞與評估協作機制,使幼兒園管理者、教師、家長與行政人員、專家等共同參與評估,鼓勵多方主體從各自的角度出發依照評估框架和指標進行評估并提出幼兒園質量改進的建議,并為多方主體之間的對話、討論和互動提供平臺和機會,同時通過評估過程提高不同群體對質量的共識和對評估結果的認可;另一方面應建立常態化的評估信息發布機制,面向社會公眾和相關利益主體分層次公開發布涉及評估對象、內容、指標、程序、人員、結果等一系列的評估信息報告,評估信息的公開發布既能為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依據,也能促進公眾對學前教育發展信息的了解,增進家長對評估信息的掌握和利用,同時保障公眾對學前教育質量和評估的知情權,強化公共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