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楊占全,耿丹,鄭巖
(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遼寧省中華絨螯蟹育種重點實驗室,遼寧 盤錦 124200)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吸引了眾多的農民、漁民參與養殖。據統計,2020年我國中華絨螯蟹產量超過77.5×104t[1],為養殖地區帶來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光合選育系中華絨螯蟹是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以遼河、海河、鴨綠江和黃河四個水系野生中華絨螯蟹為育種基礎群體,結合家系選育和群體選育技術,連續多代選育后得到的育種群體,具有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2]、養殖成活率高、成蟹規格大[3]等優良性狀。其中新品種“光合1號”(GS-01-004-2011)在我國北方廣泛推廣,對比非選育中華絨螯蟹養殖優勢明顯[4],為中華絨螯蟹產業尤其是北方中華絨螯蟹產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我國北方地區由于氣候的原因,一年中適合中華絨螯蟹生長的時間相對南方而言較短。為了更好地推廣選育良種的應用,選取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逐代傳承的光合選育系和當地非選育系(以下簡稱選育系和非選育系)中華絨鰲蟹扣蟹養殖結果,進行選育效果分析與評價。
該研究采用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選育系和當地非選育系中華絨鰲蟹蟹苗進行扣蟹對比養殖。每年選育獲得的100個以上的家系構成選育系,非選育系購自當地沒有進行良種選育的育苗廠家。
試驗蟹苗采用稻田圍隔的方式進行養殖。圍隔用玻璃鋼平板加不銹鋼沖孔板制作,有效面積40 m2。圍隔內按照行距30 cm、株距20 cm栽種水稻。每個圍隔投放蟹苗2 500只。選育系蟹苗按每個家系養殖3個圍隔進行投放,非選育蟹苗投放15個圍隔。養殖周期從6月上旬到10月上旬。根據水稻生長特點,圍隔內水深從10 cm逐漸加深至30 cm后保持不變,定期換水,監測水質指標,保持ρ(溶解氧)不低于5 mg/L,ρ(氨氮)不高于1 mg/L。養殖期間全程投喂配合飼料。養殖結束后,統計每個圍隔收獲扣蟹的數量和質量,計算養殖成活率和扣蟹規格。
試驗數據通過EXCEL軟件整理,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分析。
養殖成活率(%)=(收獲扣蟹數量/2 500)×100%,
扣蟹規格(g/只)=收獲扣蟹質量/收獲扣蟹數量,
變異系數(%)=(標準差/平均值)×100%。
扣蟹養殖成活率統計見表1。由表1可見,選育系與非選育系扣蟹養殖成活率都呈現逐代增長的趨勢,同期選育系高于非選育系,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本地區中華絨鰲蟹扣蟹養殖階段整體養殖性能在穩定提升,選育系良種提升得更快。根據市場調查,近年來本地區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選育新品種“光合1號”市場占有率超過60%,其中一部分會轉化為普通育苗廠家的種源,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地區種質的優化,這是非選育系扣蟹養殖成活率逐代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變異系數可以客觀地反映出數據相對于平均值的離散程度。生物的某一性狀指標離散程度越大,則該性狀產生突變的可能越大,相對來說選擇到優良性狀的機會越大,所以變異系數較大的性狀相對具有較大的選擇潛力。選育系2015年變異系數遠大于其他年份,所以其子代2017年成活率提高較多,其他年份則較少。如表1所示,選育系2015年與其他年代養殖成活率差異顯著(P<0.05),其他年代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而非選育系2015年、2017年、2019年之間差異不顯 著(P>0.05),與2021年之間差異顯著(P<0.05),并未表現出這一規律。分析原因認為,非選育系由于未進行系統的選育工作,養殖成活率提高靠養殖過程中自然選擇,偶然因素影響較大,故進展較慢,反而是良種覆蓋率的影響性對較大,所以最終呈現這樣的結果。扣蟹規格統計情況見表2。

表1 扣蟹養殖成活率統計① %

表2 扣蟹規格統計①
由表2可見,2015年選育系和非選育系扣蟹規格差異不顯著,2017年、2019年、2021年差異顯著,2017年非選育系大于選育系,2019年、2021年選育系大于非選育系。分析認為是養殖成活率和良種覆蓋率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養殖經驗,養殖密度是影響扣蟹規格的主要因素,在該試驗養殖圍隔面積一定的情況下,養殖成活率可以代表養殖密度,所以養殖成活率高相應的扣蟹規格就小。同時隨著良種覆蓋率的增加,非選育系會逐漸接近選育系,所以2019年、2021養殖成活率和扣蟹規格選育系均大于非選育系。選育系各年之間沒有明顯的規律,2015年與2019年差異不顯著(P>0.05),2017年與2021年差異不顯著(P>0.05)。這是因為扣蟹階段選育以養殖成活率為主要指標所致。非選育系各年之間也沒有明顯的規律,2015年與2017年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與2019年、2021年之間差異顯著(P<0.05)。
扣蟹規格和養殖成活率相關分析見表3。由表3可見,選育系和非選育系扣蟹規格和養殖成活率都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各年份選育系均低于非選育系。分析認為,在養殖空間一定的情況下,養殖成活率直接決定了養殖密度,該結果驗證了養殖密度和扣蟹規格負相關的規律;并且因為中華絨鰲蟹蛻殼生長的特性,決定了一定的生長階段其規格存在最小值,所以一定程度上養殖成活率越高二者間的相關系數越低。

表3 扣蟹規格和養殖成活率相關分析①
家系選育和群體選育是中華絨鰲蟹常用的良種選育方法[5],光合選育系中華絨鰲蟹是結合二者特點獲得的育種群體,支撐著新品種“光合1號”始終保持良種特性。中華絨鰲蟹為2年生水產養殖品種,扣蟹養殖成活率是從業者優先關注的養殖性能指標。本研究選取的年份代表了4個延續的世代。研究結果表明,選育系養殖成活率逐年穩定升高,并且高于同期非選育系,說明對養殖成活率這一指標,選育系比非選育系有穩定的優勢。
動物群居的密度會影響其生長速度,較高的密度導致生長速率降低[6]。董江水等[7]研究表明,河蟹放養密度對河蟹平均育成規格影響較大,兩者呈顯著負相關。本研究雖然在研究對象上與之有所差異,但是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養殖成活率直接決定了養殖密度,并且本研究選育系和非選育系在不同的年份,都表現出扣蟹規格和養殖成活率顯著負相關,說明這一規律不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在中華絨鰲蟹養殖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規律。這為合理調控養殖密度提供了理論依據。本研究中,2017年非選育系養殖成活率遠低于選育系時,扣蟹規格就大于選育系;其余年份養殖成活率比較接近時,選育系扣蟹規格就大于非選育系。說明在近似的生長條件下,選育系具有更好的養殖性能。這在成蟹養殖階段也得到了證明[3]。
由于傳承關系明確,所以選育系變異系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決定了選育潛力。本研究結果顯示,選育系養殖成活率變異系數始終都屬于中高等變異強度,并且家系間變異系數較大時,下一年養殖成活率提升的就較多,說明選育系始終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有利于快速選擇。而非選育群體由于各年代之間傳承關系不明確,遺傳因素較低,變異系數主要體現了養殖個體間的差異和養殖環境的差異,并且非選育系在選種時目的性較弱,偶然性高,所以非選育系的養殖成活率波動較大。扣蟹規格變異系數也維持中高等變異強度,但是扣蟹規格沒有明顯的變化規律,是因為選育系在扣蟹階段進行選擇留種時主要選擇指標是養殖成活率,并未對規格進行特意選擇。將扣蟹規格作為選擇指標是今后的選育方向。
本研究發現,2021年非選育系養殖成活率已經接近選育系,分析其原因是隨著良種推廣應用,選育系蟹苗的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區域內良種覆蓋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選育系中華絨鰲蟹會被當地育苗廠家用作種蟹,實質上對非選育系種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覆蓋,帶動了非選育系養殖性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