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聰 胡艷英
制造業是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堅力量,而形成集群是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階段,但近年來我國傳統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緩慢,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升級進程滯后等問題限制了高質量發展。因此,加快提升制造業產業集群水平,推進產業數字化發展意義重大。跨境電商具有突破時空約束、產品精準營銷等優勢,有望驅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演變。因此,本文探究跨境電商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耦合發展機理,為集群轉型升級搭建新平臺、加快嵌入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提供理論依據。
近年來,產業集群與企業間貿易的互動關系在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得以驗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良性知識流動和技術創新是推動形成制造業產業集群的關鍵因素[1]。產業集群的不同階段、結構均會影響集群和貿易的良性互動[2]。跨境電商作為貿易新業態,不僅能夠降低外貿成本、推動傳統貿易轉型創新,其B2C渠道還有利于傳統貿易中介向跨境電商新型貿易中介轉型[3-4]。伴隨跨境電商發展和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部分學者研究重點轉向二者協同關系。產業集群的協同機制、創新水平為跨境電商提供了良好運營基礎[5],跨境電商也能改善集群交易、物流環境,突破全產業鏈競爭力困境[6]。
綜上,學者已關注到跨境電商與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但對二者機理探究深度不足,鮮有文獻將跨境電商作為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路徑進行研究。本文將探討二者耦合發展機理,通過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二者協調性,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制造業產業集群和跨境電商是互聯網時代生產與消費的新呈現形式,其中跨境電商系統及時收集傳遞國內外小批量、多批次的需求信息;制造業產業集群系統將需求化整為零,分配到生產組裝各環節,最終將定制產品反饋至需求方。這一活動伴隨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成流通,只有產業集群能夠緊跟個性化需求,且只有跨境電商能夠跨越中間商環節,將需求與供給直接連接。
1.跨境電商推動產業集成創新。跨境電商將個性化需求及時傳遞給企業,制造業產業集群為定制個性化產品和研發新型技術,不斷加深垂直專業化分工程度,擺脫對長周期知識溢出效應的依賴,推動制造業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獲得更高層次的規模經濟。
2.跨境電商推動個性化、柔性化生產。跨境電商平臺可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將產品的功能或零件碎片化,由集群企業實現個性化、柔性化生產。企業優化要素配置,產業鏈協同生產速度提升。龍頭企業率先以國際標準優化生產線,倒逼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提升高質量制造效率。
3.跨境電商拓寬制造業產業集群產品營銷渠道。跨境電商以平臺為基礎搭建制造業產業集群信息網絡,囊括多方主體,發揮集群網絡協同效應,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建立直接供銷關系。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可借此進入國際市場,降低國際市場營銷費用及沉沒成本。
4.跨境電商平臺有助于形成穩固集群網絡。跨境電商平臺通過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將制造業產業集群產業鏈環環相扣,集群內部愈加信任,創新、生產、經營等環節深度融合,分散貿易信用風險,形成競爭秩序有序、合作創新井然的集群網絡。
1.制造業產業集群資源集聚效應推動電商供應鏈管理技術創新。跨境電商系統的發展關鍵在于供應鏈管理技術,而制造業產業集群將企業、政府、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在空間上集聚,營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激勵環境,高效整合各環節知識技術,為供應鏈管理技術創新提供戰略資源支撐。
2.制造業產業集群轉型激發電商運營主體發展動能。政策支持與轉型紅利吸引商家入駐電商平臺,激發運營主體發展動能,推動平臺持續改革創新。制造業產業集群研發生產能力成熟,供應鏈體系完備,其電商化發展能推進數字產業化、打造跨界合作新平臺,提升電商產業優勢。
3.產業鏈節點融合,保障供需高效銜接。跨國交易復雜性向電商主體提出嚴峻挑戰,而集群憑借供應鏈環節的基礎優勢,可融合跨國交易各個節點,保障生產供給體系與國際需求體系高效銜接。集群的物流配送體系協助跨境電商搭建倉儲物流中心,優化基礎設施和網絡系統;集群的資金基礎助力打造國際標準化支付平臺,解決通關效率低下等問題。
價值鏈各方主體共同參與價值創造、傳遞、實現和共享的過程,助力制造業擺脫“微笑曲線”困境,更快融入全球價值鏈核心環節。綜上,二者耦合發展機理,見圖1。

圖1 跨境電商與制造業產業集群耦合發展機理圖
本文遵循典型性、可量化性等原則,結合前人研究、機理分析,構建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與制造業產業集群耦合發展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跨境電商與制造業產業集群耦合發展指標體系
本文選取2012—2020年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相關數據,主要來自各省市統計年鑒、郵政局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統一標準化處理、熵值法賦值權重。
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反映系統之間作用強度的大小、協調情況。耦合度C及耦合協調度D的計算公式如下:

C值越大,兩個子系統的耦合程度越好;D值越大,表示系統在高水平上相互協調;T為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α和β為權重調節項,令α=β=0.5。將耦合協調度D劃分8個等級,見表2。

表2 跨境電商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耦合協調度評價標準
2012—2020年,我國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綜合發展水平由0.136增至0.527,制造業產業集群綜合發展水平由0.248增至0.446,說明綜合發展水平趨于動態性同步發展,跨境電商增長趨勢更穩健。根據綜合發展水平計算得到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及耦合協調等級,見表3。2012—2020年長三角地區D值由0.429增至0.696。期間,C值的穩定和D值的升高反映了兩系統在保持優質耦合的情況下,相互協調關系趨于增強。

表3 長三角跨境電商與制造業產業集群耦合動態
2012—2017年,長三角地區D值由勉強升至低級協調水平。該地區制造業產業集群起步較早,基礎設施相對發達,但存在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產業鏈短、專業分工協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這一時期處于跨境電商快速發展階段和制造業產業集群轉型過渡階段,二者融合發展情況并不理想。
2018—2020年,長三角地區D值達到中級協調水平,接近良好協調。截至2022年,長三角地區已設立31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通關一體化、貿易便利化等優惠政策助力外貿克難前行。跨境出口產品水平提高,集群也為發展電商業務提供了良好供應鏈基礎,二者緩慢磨合,耦合協調水平穩步增長,協同作用優勢逐漸凸顯。
綜上,得出結論:
第一,2012—2020年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和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綜合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電商行業向好趨勢、物流配送效率提升等推動跨境電商發展;集群創新程度提升、環境效益改善促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轉型。
第二,2012—2020年D值由勉強協調上升為中級協調,浙江、江蘇已達優質協調,說明跨境電商和制造業產業集群間存在耦合協調發展的可行路徑。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發揮耦合效應,打造柔性化生產模式。推動制造業產業集群借助跨境電商平臺實行按需定制、柔性生產,加快制造業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鞏固品牌核心地位,推動企業個體能力提升和集群整體轉型升級。
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集群網絡創新體系。政府扶持特色產業,強化集群內外部聯系,形成開放式集群網絡創新體系。加大創新研發等環節投入,拉動產業盈利點向“微笑曲線”兩端轉移。
第三,重視人才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形成全方位人才支撐體系和激勵機制,特別是冷門前沿領域和存在技術壁壘的行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耦合協調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