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怡
農村可持續發展究竟應當依靠外部力量還是內部力量?這一問題衍生出了學術界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取向——“外生發展理論”與“內生發展理論”。外生發展理論和內生發展理論具有鮮明的立場差異,基于不同的發展假定和發展倡導,塑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農村政策風格,更加使得農村社會發展長期陷入“發展二元論”。然而在現實中,鄉村的發展既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注入,也不能完全依賴自身資源而孤立發展,任何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都是內外部因素結合的作用效果。
Ray(2001)在內生和外生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新內生發展理論”,指出地方發展“純粹”依靠內部資源是不可行的,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相互交織融合才是理性策略。新內生發展理論著重強調了農村發展既需要扎根本地實際,同時也要與外部力量相交互的特質,重視內部與外部的動態聯結、地方與超地方的有機整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2020年,我國已經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但許多研究表明,中國脫貧攻堅巨大成效的取得,主要以政府推動下的外力作用為主,包括政府政策支持、財政與金融投入、企業和社會各界幫扶等,有的甚至是不計成本的投入,反映出脫貧攻堅中的內生動力普遍不足。而且,農村產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二元結構”發展不均衡,特別是脫貧地區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依然突出。
在鄉村振興的諸多內涵要求下,產業振興是新內生發展理論集中運用的領域,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基本前提。在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需要激活本地資源主體等內源優勢,又要有效利用社會資本和政策制度等外部助力。本文從鄉村社會發展的新內生發展理論出發,以陜西佳縣的紅棗產業為例,從激發內在活力和融合外部資源兩各方面對新內生鄉村產業振興模式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當前新內生鄉村產業振興改善提升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以2022年7月—8月清華大學“思源計劃”第二十一期“本土情懷”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深入陜西省佳縣,走訪了10個政府委辦局(院)、12家企業及金融機構、9個村及社區,召開了12次座談交流會,通過實地調研和半結構化訪談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并輔之以政府官方網站、內部報告等二手資料,對佳縣紅棗富民戰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分析。
佳縣紅棗產業是一個新內生鄉村產業振興模式的典型案例。新內生鄉村產業振興模式要考量內生性要素和外生性要素的共同促進作用(如圖1所示)。一方面,鄉村產業振興要激發內在活力。內在活力主要包括本地傳統優勢資源的利用(自然資源)和主體的廣泛共同參與(人力資源)。激發內在活力是產業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表現為農村內部參與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另一方面,鄉村產業振興要融合外部資源。外部資源主要包括社會資本(非政府力量)和政策制度(政府力量)。融合外部資源是激活內生發展動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內生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圖1 新內生產業振興模式圖
新內生產業發展是在內生發展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其核心要義是激發鄉村產業內在發展潛力,因此以地方資源和地方參與為前提。具體來說,激發產業內在活力要從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兩方面入手,發揮自然資源優勢,選準特色產業;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調動主體廣泛參與。
1.發揮自然資源優勢,選準特色產業。佳縣緊緊圍繞自然稟賦和社會資源優勢,選準特色優勢產業。一方面,立足現有土地、氣候、環境等自然資源優勢選產業。佳縣土壤主要為黃綿土,土層深厚,滲水與保墑性能好,土壤中富含大量礦物元素,適宜發展山地果產業。佳縣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具有晝夜溫差大、平均日溫差11.4℃等果樹生長優勢。果樹生產區沒有大型工礦企業,環境無污染,符合有機、綠色果品的產地要求。另一方面,發揮傳統社會資源、產業基礎相對優勢定產業。佳縣紅棗栽培歷史已有3000多年,佳縣紅棗因皮薄肉厚、核小個大、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而馳名。北京《同仁堂志》記載“葭州(佳縣古稱)油棗入藥可醫百病”,是天然滋補珍品。2013年“佳縣油棗”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泥河溝千年古棗園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命名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調動主體廣泛參與。鄉村內部主體認同并廣泛參與,是新內生發展理論的核心內容,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內在要求。佳縣有意識地培育了一批創業致富帶頭人、帶頭企業和帶頭村,通過“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村民廣泛參與入股項目或經營主體。例如,佳縣深入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20個鄉鎮成立鄉村振興商會,表彰葭州鄉賢模范等36人,積極引導鄉賢回歸、人才回歸和人氣回歸,助力鄉村振興。如企業家曹永旺成立佳縣一隆農副產品購銷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農產品購銷協議并以保底價收購,累計帶動9000多戶農戶(脫貧戶3400多戶)年均增收2000多元。五妹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力推動有機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經營,2020年以來助農訂單銷量720噸,輻射周邊3個鄉鎮11個村,其中貧困戶192戶共532人,實現增收180萬,人均3383元。
新內生鄉村產業發展在充分激發內生動力的基礎上,要有效整合利用內外資源與市場聯系,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獲取外部資源,充分將內部發展系統與外部的網絡有效鏈接,從而推動產業發展。具體來說,融合外部資源的非政府力量,主要是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打造“產加銷”一體的產業鏈條以及創新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融合外部資源的政府力量,則是利用政府貼息貸款資金扶持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政策安排。
1.與社會資本合作構建“產、加、銷”一體的產業鏈條。佳縣紅棗富民戰略圍繞激發內生動力,統籌整合利用內部外部資源,以提高附加值、拓延上下游產業鏈價值鏈為重點,推動構建“產加銷、多點支撐、全面覆蓋”產業體系。
一是在紅棗生“產”上下功夫。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流轉經營棗園新模式,促進紅棗種植標準化、集約化。在沿黃灘水地拓展有機紅棗基地建設,推廣嫁接“佳油1號”紅棗新品種。鼓勵群眾通過棗糧(紅薯、芝麻、花生等)間作、林果搭配以及林下養雞等方式,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型生產經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二是在精深“加”工上狠發力。提升紅棗錯時精深加工技術,引導加工企業在棗色泛白時收購青棗,開展蜜棗加工;在棗色全紅時采摘紅棗,開展紫晶棗加工。近年來,全縣新建成紅棗規上加工企業12個,能夠生產出紅棗干制品、冰酒、紅棗酵素等16種產品。三是在產品“銷”售上做文章。依托佳縣供銷社、棗業專業合作社等機構推廣“企業+基地”訂單模式。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等10家單位定購了402萬斤鮮棗,價值3000萬元。27家佳縣企業參加2022年黃河文化旅游節展銷活動,簽訂購銷協議21個,銷售額6223萬元。在江蘇、河北等地開設佳縣農特產品專賣店,在佳州大酒店、蘭花花酒店打造佳縣農特產品消費幫扶專區;利用陜西秦食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的銷售渠道開設特產專柜;打通與沃爾瑪、家樂福、華潤萬家等商家合作;在淘寶、京東等知名電子商務網站開設佳縣紅棗專賣店,多渠道破題解決紅棗“賣難賣賤”問題。
2.與社會資本合作創新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佳縣圍繞建設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充分發揮佳縣“中國棗鄉”“東方紅故鄉”的獨特資源優勢,引入工商資本,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開展與江蘇揚州廣陵區協作,學習借鑒其建設食品產業園的經驗,用好配套的蘇陜合作資金,新建標準化廠房11333平方米,用“搬不走的廠房”組織精準招商,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將達3億元,實現稅收1000萬元,安置就業500余人,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將得到顯著增強。充分利用沿黃自然風光資源優勢,結合佳縣民俗文化傳統,深入挖掘紅棗文化,舉辦“紅棗文化藝術節”“紅棗采摘節”等活動,深入推動沿黃休閑觀光、森林康養旅游產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3.用好“863”金融幫扶政策優勢。即用好8家省級金融定點單位幫扶政策,發揮好“銀行、保險、信托、期貨、擔保、財政貼息”6種金融工具效能,促進紅棗等產業“風險、資金、銷路”3大難題的解決,實現產業發展和改善群眾生活品質雙贏。開展紅棗綜合保險項目試點,為佳縣沿黃區域1萬畝棗林提供風險保障1.8億元,有效緩解紅棗產業面臨的自然災害和價格波動兩大風險。通過“銀行支持+保險兜底”,加強了全縣棗園質量管理,提高了紅棗品質,防范風險,緩解棗林撂荒現象。僅2021年,就為12個村、6個合作社挽回經濟損失120萬元。創新開發榆林首例棗產業專項融資產品——“葭州紅棗貸”,降低銀行貸款門檻和企業融資成本,為3家合作社提供財政貼息貸款300萬元。
4.把準農村產業制度改革的政策風口。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主體和受益主體,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鄉村產業振興的成色和質量。為此,佳縣抓住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風口,通過“三變+特色種養業”“三變+農產品加工企業”“三變+鄉村旅游”等推進農村產業振興。明晰脫貧攻堅以來形成的20.44億元扶貧資產產權歸屬,從嚴管護保障農民和集體的長期效益;鼓勵各村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將集體資源經營權依法合規入股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承接主體,建立股份聯結機制;合理統籌農業農村財政支農資金,引導其入股“三變”項目或經營主體;支持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閑置房屋等入股經營主體享分紅,拓寬收入渠道。通過“三變”改革,全縣325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現了從松散到規范、從零收入到700多萬元的華麗轉身。
新內生發展模式的終極目標既非優化外部支持,也并非單一促進地方行動,而是在開放的發展進程和既有的關系環境中不斷推動地方價值最大化,實現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佳縣推進紅棗富民戰略的實際來看,新內生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困境:一是人口外流嚴重、鄉村振興勞動力不足;二是農業經營管理、技術應用缺乏人才;三是產業服務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定價機制,物流產業鏈、信息共享、金融服務等都很欠缺。
深化紅棗富民戰略,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實現新內生產業模式長期可持續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實施鄉村人才引進、人才回流與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政府出臺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多種形式為鄉村引才引智;搭建創業干事平臺,暢通職業上升通道,讓鄉村成為各類人才實現人生價值和個人抱負的大舞臺。實施農村人才“回引工程”,設立創業孵化園,搭建創業服務平臺,吸引“外流”人才回鄉創業。圍繞產業發展鏈條,舉辦“生產企業+培訓機構+勞動力+銷售企業”的農業技能培訓,培養懂農業愛農村的技術人才。加大對職業教育及培訓的政府購買服務,助推農民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強化產業服務保障體系。積極培育區域性紅棗交易市場,形成發現價格、穩定價格、提升影響力的載體與機制。打造農產品互聯網營銷平臺,引導大型批發市場向下游延伸,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供銷體系。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健全縣、鎮、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建設電子商務中心、智能快遞分撥轉運中心、冷鏈物流中心等服務設施,有效整合以紅棗為主體的特色農產品物流。全面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健全病蟲害防治、農機租賃、農資供應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擴大農業科技應用覆蓋面。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協作,開展紅棗裂果、疫病防治、紅棗飼料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更多的紅棗產業科技成果落地。三是集成配套產業政策。按照“有為政府”加“有效市場”方式,出臺系列扶持棗農棗業的優惠政策;設立產業引導基金、風險補償基金,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向紅棗產業;擇優選擇中小型紅棗加工企業進行政策扶持,通過財政貼息等方式予以專項貸款,支持中小企業產品設備升級改造,提升紅棗加工質量;每年投入研發技改專項資金,促進佳縣紅棗產業的技術創新;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模式,推動承包地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抵押貸款,有效緩解因棗農、棗企抵押物不足而不敢放貸的矛盾,切實建立佳縣紅棗產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