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洲
殘疾人高等教育單獨招考制度是指經由教育部招生考試主管部門批準,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根據殘疾考生(專指視力殘疾和聽力殘疾)實際情況,單獨命題、單獨組織考試和單獨錄取的特殊招生政策[1]。《“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推進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這為殘疾人接受非義務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由于一部分在特殊學校就讀的中重度殘疾學生無法參加普通高考,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成為必要補充。圖1資料顯示,從2011年至2020年間,我國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錄取人數從877人增長到1845人,增長了110%,普通高校殘疾人錄取人數從7150增長到10818,增長了51%。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逐年提高,說明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從2011年至2020年,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錄取的殘疾學生人數每年呈持續增長態勢,兩種高考制度相互調適,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提供機會和條件。
雖然關于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相關問題的研究已開展十余年,但研究成果數量總和不足30篇,研究及建議也具有高度相似性。此外,相關研究缺少適當理論工具的關照,整個分析過程缺乏分析框架。本研究基于政策執行理論構建分析框架,即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政策的執行主客體利益博弈、執行程序、執行條件、執行監督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基于此理論框架下展開分析、調查問卷編制以及實地調查。
選取9 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12 所辦有聾教育高中部的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統稱為“高中特殊教育學校”)進行調查。研究者通過實地走訪、郵寄調查、個別發送、集中填答等多種形式來發放《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現狀調查的教師問卷》1432份,共回收調查問卷1122 份,回收率78.4%。若問卷中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均做無效問卷處理:(1)漏填及未作答的題項超過4 個;(2)出現規律性作答;(3)出現明顯不符合邏輯的作答;(4)單選題卻勾選兩項以上選項。通過嚴格的篩查,最終獲得了1075 份有效問卷,有效率95.8%。調查樣本包括:高校教師618 人,其中高校特殊教育專任教師370 人(34.4%),行政人員有 248 人(23.1%);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431 人(40.1%);其他教師(主要指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輔導員)26 人(2.4%)。女性教師691 人(64.3%),男性教師384人(35.7%)。其中,中部地區526人(48.9%),西部地區301 人(28.7%),東部地區人數最少,248 人(22.4%)。
依據政策執行理論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基本內容編制了《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現狀調查的教師問卷》,問卷共計32 個問題,由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主客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執行程序的現狀、執行條件的現狀、執行監督的現狀和執行效果的現狀等五個維度的項目組成。問卷采取Likert量表中的5 級計分方式,其中“完全符合”“非常滿意”“非常了解”選項表示5 分;“比較符合”“比較滿意”“比較了解”選項表示4 分;“不確定”選項表示3分 ;“不 符 合”“ 不 滿意 ”“不了 解”選項 表示 2 分 ;“ 完全不符合”“非常不滿意”“非常不了解”選項表示1分。問卷的KMO 檢驗值為0.814,近似卡方值為16018.748,自由度為496,P<0.05,說明問卷適合做因子分析。總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 系數為0.804,表明整體信度可以接受;分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系數基本在0.8-1之間,一致性較好,部分維度稍微偏低,屬于正常波動。
從表1 的數據可知,現狀總體的得分均值為3.612 分,略高于理論上的平均值。在五個分量表中,“執行主客體的利益博弈的現狀”“執行條件的現狀”“執行程序的現狀”“執行監督的現狀”的得分均值分別為3.4221、3.2396、4.0761、3.9214,其中“執行程序的現狀”的得分均值最高,為4.0761,說明被調查者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程序現狀相關問題的正面認可程度較高。其他維度得分均值雖然都高于理論均值,但是仍未達4 分及以上,因此,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主客體利益博弈的現狀、執行條件的現狀、執行監督的現狀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即被調查者對執行現狀的認識、了解程度還不夠全面、深入或透徹,說明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現狀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表1 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問題各分量表的得分(有效個案數:1075)
1. 執行主客體利益博弈現狀
從表2可見,雖然有38.8%教師認為試卷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但絕大多數的教師認為考試成績能真實體現殘疾考生的水平(70.1%)。大部分教師認為特校能夠根據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考試大綱進行授課(66.3%),但是部分教師認為在實際教學中不確定能否講完所有的知識點(26.2%),即使能夠講完考試大綱內的知識點,由于時間緊、知識點多,一些知識點的教學“蜻蜓點水”,所以,無法確定殘疾考生能否靈活運用考試大綱內的知識點(27.0%)。

表2 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主客體利益博弈現狀的認識:頻數和百分比(%)
2. 執行程序的現狀
通過表3 可見,雖然有21.1%的教師(主要是特殊學校教師)不確定高校是否會組織監考培訓,但是絕大部分的教師(主要是高校教師)認為監考教師在監督過程中會嚴格履行監考職責(82.5%)。部分殘疾考生報考了兩所及以上高校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需要及時了解自己的考試成績及錄取情況,分別有80.0%和78.7%的教師認為高校會在預定的時期公布考試成績和擬錄取名單。

表3 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程序現狀的認識:頻數和百分比(%)
3. 執行條件的現狀
主觀條件: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招考信息的了解現狀。由表4 可知,絕大多數的教師對招生專業(77.4%)、考試時間(75.7%)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分別有49.9%、45.9%的教師認為自己對招生人數和考試大綱不夠了解,有部分教師對考試大綱的了解情況選擇了“不確定”(18.2%)。

表4 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招考信息的了解現狀:頻數和百分比(%)
客觀條件: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保障條件的認識現狀。通過表5可知,有47.7%、53.8%的教師認為高校執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缺乏全納教育環境和考試支持保障,導致高校為殘疾考生提供的考試支持服務有限,部分高校只能夠為感官障礙考生提供考試支持服務,如為聽力障礙考生提供手語翻譯或免費聽力考試、為視力障礙考生提供大字號或盲文試卷與答題卡等,卻無法為其他障礙類型的考生提供考試支持服務,如多重殘疾考生、精神殘疾(自閉癥譜系障礙)考生等,高校提供的考試支持服務無法滿足所有殘疾考生的考試支持需求(49.7%)。

表5 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保障條件的認識現狀:頻數和百分比(%)
4. 執行監督的現狀
由表6 的數據可知,絕大多數教師認為高校執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過程中能夠遵守國家考試制度(83.1%),堅持程序公開(79.6%),堅持公平公正(71.1%)。雖然有70.3%的教師認為社會參與、監督了高校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但是仍有19.6%選擇了“不確定”,其中的原因包括教師認為高校沒有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工作進行科學宣傳(28.6%),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成了高校的“獨角戲”,極大地壓縮了社會參與、監督的空間。

表6 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監督的認識現狀:頻數和百分比(%)
調查發現了一些新問題。第一,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試卷的命題科學性尚有提升空間;第二,部分高校缺乏執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全納環境;第三,部分高校缺乏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具體情況的科學宣傳;第四,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社會監督不夠。上述種種問題,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既有外在環境和條件的制約,也有內在認知水平以及制度本身缺陷的限制。
1. 命題組成員結構不合理影響命題科學性
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通常由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單獨命題,試題的針對性、科學性以及難易程度由院校自己把握。有38.8%的受訪教師認為,試卷缺乏科學性。特殊教育教師本身承擔著高中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他們如何平衡本身的教學與命題工作之間的關系,是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非常顧慮的事情,因此,絕大多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命題由高校教師承擔,較少與特殊教育教師合作,這可能導致試卷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高。由高校教師擔任的命題專家,雖然嫻熟于自己的專業知識,但是未必完全了解高中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實際以及考試測量的一般知識,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命題工作是必要的。高等特殊院校雖然每年會從命題專家庫中每個學科隨機抽取一名特殊教育教師,參與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命題工作,但是參加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命題的特殊學校比較單一,參與的特殊教育教師不穩定,幾乎每年都在更換,這樣很難保證命題難易程度的代表性、系統性和穩定性。
2. 校園無障礙心理環境建設不足影響全納教育環境建設
有47.7%、53.8%的受訪教師認為,高校執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缺乏全納教育環境和考試支持保障。我國高校缺乏執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全納教育氛圍,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無障礙環境建設意識淡薄。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意義認識不充分,反映了公眾對無障礙環境知識的缺乏以及對殘疾人特殊需求的理解與重視。
(2)大學校園的人際關系環境對殘疾學生的接納與包容不夠。雖然殘疾學生可以通過普通高考或殘疾人單獨招生的途徑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制度的釋放并不意味著普通社會大眾對殘疾學生的誤解與偏見隨之消除。很多殘疾大學生表示,他們行走在大學校園中或者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時,異樣的眼光和不公平對待都會使殘疾學生或多或少地產生心理上的不適。
(3)除了特殊教育學院,其他學院極少參與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執行。特殊教育院校學院并沒有很好地借助這個機會,讓其他學院更多地了解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執行情況。
3.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線下宣傳服務意識不足導致對殘疾人高等教育的不了解
分別有49.9%、45.9%的教師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招生人數和考試大綱不夠了解。科學合理的高校招生宣傳,應注重線上媒體宣傳與線下現場咨詢的方式相結合。目前,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比較注重線上招生宣傳,但較少組織與執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現場招生宣傳工作。
具體原因包括:一是線上招生宣傳成本低、方便快捷;二是線下招生宣傳成本高,不管是“請進來”,即高中特殊教育學校邀請高校招辦負責人、教師給殘疾學生介紹招考制度、專業情況、學校教學環境及就業情況,還是“走出去”,即高校組織在校殘疾大學生干部或志愿者團隊到高中母校進行招生宣傳,并提供咨詢服務,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前者要支付高校招生團隊服務費及差旅費,后者要支付殘疾大學干部及志愿者差旅費及保險費等。三是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也會顧慮殘疾大學生因所學專業、學校環境及教學方法等不滿意,會把一些消極情緒帶到高中特殊教育學校,所以較少組織殘疾大學生線下招生宣傳工作。四是殘疾人高等教育供給絕對小于殘疾學生的需求,使殘疾人教育招生機構的服務意識淡薄。在招生宣傳過程中,由于以人為本意識淡薄,致使招生宣傳方式、宣傳內容與殘疾考生個性化需求出現偏差。
4. 缺少社會參與及監督
有19.6%的受訪教師在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社會參與、監督方面表示不確定,其中的原因是相關部門或機構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沒有進行科學宣傳(28.6%)。社會參與、監督的缺失與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過多的特權互為因果。具體體現在:首先,高校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執行從命題到錄取整個過程,都是由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及殘疾考生戶籍所在招生辦負責,壓縮了社會公眾參與的空間。其次,關于社會公眾的監督,由于社會對殘疾人教育缺乏理性認知和接觸的途徑,導致專門的殘疾人教育的社會公眾監督組織的缺失,也使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社會監督軟弱甚至虛位[2],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擁有過多的特權。
1. 成立結構合理的命題小組,加強命題質量管理
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應當和普通高考一樣,成立結構合理的命題小組,成員由該學科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師、特殊教育教師組成,應當強調特殊教育教師的參與,因為特殊教育教師比較了解教育教學實際和殘疾學生的學習水平現狀,便于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與高中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教學產生良性互動,使命題內容、方法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要加強對命題教師的培訓工作,建立一種長期的研究型的培訓機制,從而提高命題質量。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組織可在命題開始前,召開由命題教師參加的預備會,對上一年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試題的區分度、難度等進行詳細說明。命題小組則應根據上一年度的考試結果分析和專家建議,修改、完善試題結構和內容。
2.從考試的教育性角度加強全納心理環境建設
國家的單考單招政策對高中特殊教育正確的價值引導和健康積極的影響,能為在校殘疾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指引正確的方向,形成全納心理環境,有利于他們在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成才教育以及學校教育整體目標的實現。
單考單招政策需要和特殊院校一起倡導積極的考試教育性。積極的考試教育性不僅要恰當地體現考試的競爭性與目的性,而且必須恰當地處理考試主體與考試客體之間的關系。既可以使高考達到強化考生的競爭意識,又能夠引導考生向預期目標進取的目的,使考試主體面向的考試客體時,考試客體能夠適合考試主體身心發展的規律[3]。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在執行過程中也要具有積極的教育性,體現為考試內容、考試形式、考試方法以及手段等,切實適合殘疾學生體力和智力的發展水平實際,能積極地影響殘疾學生的思想、意志和動機,從而使他們能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產生適合其能力水平的目標行為,在恰當地自我定位的指導下展形成考試競爭。
3.構建科學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宣傳模式
調查結果顯示,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招生宣傳的主要問題就是過于注重線上招生宣傳,線下招生宣傳不足;招生宣傳的信息內容存在供給與需求的偏差以及招生宣傳的方式沒有考慮到殘疾考生的個性差異。圍繞這三個問題可以采取以下相應解決策略。
第一,優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宣傳模式。優化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招生宣傳的思路就是執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充分利用線上與線下各自的優勢。關于線下招生宣傳的策略:一是“走出去”,通過在校殘疾大學生到母校做招生宣講,并為其母校即將要參加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殘疾學生進行問題的答疑解惑;二是“請進來”,由高中特殊教育學校向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發出邀請,高校派學校招生辦、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機構的代表到高中特殊教育進行招生宣傳。
第二,分層分類科學匹配,執行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招生宣傳內容的精準化。高校要從殘疾考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以招生宣傳內容、方式為核心,根據殘疾考生的需求,通過精準定制和精準推送,提高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招生宣傳的針對性。殘疾考生普遍比較關注的內容是招生專業的介紹、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及就業情況,高校要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的需求,分層分類、科學匹配、突出特色、精準推送。
第三,轉變招生管理意識,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宣傳服務常態化。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招生宣傳過程中出現對殘疾考生及家長的問題咨詢態度不和善、處理問題草草了事、問題回饋不及時等問題,都與招生宣傳工作人員缺乏服務意識有關。為使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招生宣傳工作更有溫度,教育考試機構應主動轉變招生管理意識為服務意識,面對殘疾人考生及其家長的問題咨詢耐心、細致,直到問題解決為止。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招生宣傳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但每個環節都應本著以生為本理念,精準施策,用心服務,保障殘疾考生順利有效地參加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
4. 擴大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社會參與及監督
社會參與的缺失,直接導致社會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監督的弱化或虛位。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執行是對國家教育政策的具體落實,社會參與其執行的過程是社會參與教育考試治理的過程。社會參與、監督教育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校權力過大導致的教育決策的隨意性,同時社會把教育考試工作當作自己的全社會的事情進行治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考試治理的科學性[4]。提高社會參與和監督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的相關策略包括:
第一,轉變領導者和管理者的領導觀念和管理理念,對社會參與人員進行培訓。領導觀念和管理理念是決定社會大眾能否參與和監督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執行的重要因素[5]。應當對參與和監督殘疾人高等教育單考單招的社會組織或團體進行殘疾人教育的相關理念、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使他們的參與和監督更加有效;
第二,發展和健全代表殘疾人利益的教育中介組織。教育中介組織是聯系高校與社會的積極有效的途徑,在社會參與高等教育管理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6]。殘疾人教育中介組織,代表著殘疾人群體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利益和需求,通過教育中介組織和高等教育的溝通協商,殘疾人群體的利益和要求可以對高等教育發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