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伍, 程靜雯, 陳土云, 周祖明, 李阿根*
(1.杭州余杭惠民水稻植物保護專業合作社,浙江 杭州 311100; 2.杭州市余杭區農業生態與植物保護服務站,浙江 杭州 311100)
油菜是長江流域主要冬春季大田作物,也是本地區主要油料作物。在余杭地區,油菜病蟲害主要有為害莖稈和葉片的菌核病,危害葉片的霜霉病,危害葉、花、莢的蚜蟲(包括桃蚜、蘿卜蚜和甘藍蚜),危害葉片的豌豆彩潛蠅、小菜蛾、菜青蟲等。蚜蟲在苗期危害可吸食汁液、傳播病毒、影響生長發育;在莢果期群集在果莢處為害,可以造成果莢無法發育、千粒重下降,影響產量形成[1]。在余杭區,一般在油菜盛花期防治1次油菜菌核病,兼治蚜蟲。然而,油菜蚜蟲的發生量受氣溫影響較大[2],在3—4月,種群數量可以迅速上升,其防治時間與油菜菌核病的預防時間并不總是一致。因此,本課題研究了2種新藥劑以及幾種常規藥劑在盛花期預防用藥對油菜蚜蟲的預防控制作用。
1.1.1 供試作物品種與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麻車頭村村委附近農田,土壤類型為潴育型水稻土,pH 5.2,土壤肥力、排灌條件良好。地塊前茬種植波斯菊、硫華菊和百日草等蜜源植物。旋耕后于2021年10月底撒播油菜種子,底肥為45%復合肥225 kg·hm-2,后期追肥為150 kg·hm-2尿素。試驗油菜品種為浙油51[3],是余杭區主栽油菜品種,該品種中感菌核病,長勢均勻。
1.1.2 供試藥劑
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天津市華宇農藥有限公司);2.5%溴氰菊酯乳油(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100 g·L-1溴蟲氟苯雙酰胺懸浮劑(巴斯夫歐洲公司);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科迪華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試驗共設5個處理。70%吡蟲啉,75 g·hm-2;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20 g·hm-2;2.5%溴氰菊酯,375 mL·hm-2;100 g·L-1溴蟲氟苯雙酰胺,240 mL·hm-2;20%三氟苯嘧啶,135 g·hm-2;以等量清水為對照。每處理3個小區,小區面積為20 m2,隨機排列,并用繩子做圍欄進行分隔。使用的噴藥機械為MH-D16-3A型智能電動噴霧器,于3月28日自上而下對油菜均勻噴霧,噴霧用水量為600 kg·hm-2,CK使用同等量清水細噴霧,各處理用藥量如下:
分別在2022年3月28日藥前以及藥后第1、3、7、14、21、28天進行蚜蟲蟲量調查。每小區采用五點取樣法固定調查2株,并用紅繩懸掛標記,調查每株花和果莢上蚜蟲的數量[4]。
2月25日開始,余杭區徑山病蟲監測點測報員開始在試驗田附近對蚜蟲、菌核病、霜霉病等油菜主要病蟲害進行5 d系統監測。結果顯示,4月20日前,共調查11次,9次未查見蚜蟲,2次蚜蟲量較低,分別在3月30日和4月15日,每百株分別有1.75和2.50頭;4月15日以后蚜蟲數量快速上升,4月20日和4月25日每百株分別有111.75和133.00頭。
2022年附近氣象站點數據顯示,藥后開始到最后一次調查結束,累計降雨8 d,降雨量為127.8 mm;3月28日至4月17日,日平均溫度為15.4 ℃,其中3月28日至3月29日、4月1—7日2個時段最低溫度在10 ℃以下,不利于桃蚜繁殖。4月18—25日,日平均溫度為19.2 ℃,有利于桃蚜快速繁殖。因此,在藥后21和28 d,各處理蚜蟲量都大幅度上升。
藥后1、3、7、14 d在定點的油菜上均未發現蚜蟲,與藥后14 d相比,藥后21 d蚜量暴增,70%吡蟲啉75 g·hm-2處理的百株蚜蟲量達到340.00頭,25%噻蟲嗪120 g·hm-2處理達233.33 頭,2.5%溴氰菊酯375 mL·hm-2處理達326.67 頭,100 g·L-1溴蟲氟苯雙酰胺240 mL·hm-2處理達213.33頭,20%三氟苯嘧啶135 g·hm-2處理達256.67 頭,CK達1 290.00 頭;防效分別為73.64%、81.91%、74.68%、83.46%、80.10%。藥后28 d,各處理防效出現較大變化,100 g·L-1溴蟲氟苯雙酰胺240 mL·hm-2、2.5%溴氰菊酯375 mL·hm-2和70%吡蟲啉75 g·hm-2處理分別為85.51%、75.72%和71.38%,25%噻蟲嗪120 g·hm-2和20%三氟苯嘧啶135 g·hm-2處理下降迅速,分別為45.65%和23.91%。

表1 藥后21和28 d蚜蟲量與防效
研究表明,在8~25 ℃范圍內,溫度升高有利于桃蚜發育,19 ℃左右時,最有利于桃蚜生殖,25 ℃時,其內稟增長力和周限增長率為最大[5]。氣象數據表明,4月中旬,杭州地區平均最低氣溫在15 ℃以上,平均最高氣溫在25 ℃左右,有利于桃蚜繁殖。2月底至4月初是蘿卜蚜的衰退期,桃蚜還未大量遷入,油菜田總體蚜蟲量處于低谷[6]。不同油菜品種上的研究也表明,油菜蚜蟲若蟲種群量與氣溫相關性高,與降雨量相關性較低[2]。
研究表明,蘿卜蚜適應較低的溫度環境,主要在冬春季為害油菜基部葉片;4月中旬,桃蚜大量遷入油菜田,并分散為害花莢、角果,成為油菜蚜蟲的優勢種群,占蚜蟲總量的95%以上,其影響可導致油菜籽千粒重降低44.29%[7]。農作物主要病蟲自然危害損失率測算準則顯示,在浙江地區油菜蚜蟲五級損失率可達22.4%[8]。浙油51適合在浙江、上海等地種植,產量可達3.135 t·hm-2以上[3],及時預防或防治蚜蟲,可以有效挽回油菜產量損失。
桃蚜不僅是油菜重要病蟲害,還可以寄生十字花科蔬菜、薔薇科果樹、茄科蔬菜等50多個科400多種植物,可以在這些植物上轉移為害[9],在余杭區常見有食蚜蠅、龜紋瓢蟲、異色瓢蟲等天敵,在防治上主要依賴化學農藥。目前,在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上,防治蚜蟲的主要藥劑有新煙堿類的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噻蟲胺,以及磺酰亞胺季酮酸類的螺蟲乙酯、氟啶蟲胺腈、氟啶蟲酰胺等,在油菜上主要藥劑有新煙堿類的噻蟲嗪,以及擬除蟲菊酯類的溴氰菊酯。苗期用藥試驗結果顯示,噻蟲嗪、吡蟲啉對油菜蚜蟲的速效性較好,藥后3~5 d對蚜蟲的防效高達72.1%~83.6%,吡蚜酮藥后10 d的防效也可達到79%[10]。溴蟲氟苯雙酰胺是近兩年登記用于防治蔬菜小菜蛾和跳甲的藥劑,雖對稻飛虱效果不佳,但對蚜蟲的防治效果較好,與本試驗研究一致,對蔬菜小菜蛾、菜青蟲藥后7 d防效在92%以上[11-12]。三氟苯嘧啶目前主要登記于水稻稻飛虱,對蘋果蚜蟲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3]。
由于蚜蟲等小型昆蟲繁殖快,容易產生抗藥性。加之各地田間防治藥劑種類、防治頻次的差異,20世紀初,田間桃蚜種群就有對吡蟲啉、溴氰菊酯等產生抗藥性的報道[14],細胞色素P450基因CYP6CY3表達量提高是桃蚜對吡蟲啉產生抗性的主要原因,蚜蟲對菊酯類農藥產生抗性則可能與細胞色素P450基因、GST等多種因素相關[15-16],在2017—2018年,貴州地區十字花科蔬菜地上噻蟲啉、噻蟲嗪、噻蟲胺和溴氰蟲酰胺等藥劑也出現了敏感性下降,以及產生中高抗藥性[17]。由于桃蚜在油菜上的主要危害期集中在4—5月,防治次數相對較少,而十字花科蔬菜、茄科蔬菜等露地和溫室栽培多,桃蚜危害期長,在這些作物上頻繁使用化學農藥,以致死劑量與亞致死劑量對桃蚜進行更高頻次的篩選,是桃蚜抗藥性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相反的,桃蚜在不同作物上的轉移危害,也會稀釋抗性突變,延緩抗性的快速上升。
在油菜苗期蚜蟲多發地區,使用噻蟲嗪拌種是主要防治手段,對油菜返青至花期蚜蟲的防治效果可達79.61%~98.51%[18],從該研究結果來看,拌種后,油菜蚜蟲基本無需另行防治。但該結果與本研究并不一致,噻蟲嗪在油菜體內代謝更為快速,藥后28 d防效下降比溴蟲氟苯雙酰胺、吡蟲啉、溴氰菊酯更快。從代謝動力學來看,噻蟲嗪半衰期為0.91~5.25 d[19],應沒有持續數月的效果,猜測該試驗地蚜蟲可能主要為蘿卜蚜,桃蚜的危害并不嚴重。
在余杭區,油菜生長前期的2—3月,菌核病主要危害少量葉片,常年平均株發病率在5%以下,而在4—5月莖稈發病時,對照田塊株發病率可以達到34%~70%,在盛花期防治油菜菌核病單用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防效就可達到88.07%[20]。因此,從本次試驗結果來看,在一次防治的情況下,結合防治菌核病兼治蚜蟲,選擇溴蟲氟苯雙酰胺等持效期較長的藥劑,可以起到減少用藥次數,控制農藥用量,減緩抗藥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