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芬, 于少芳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蠶桑與茶葉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桑葉是家蠶最好的天然食料,桑葉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蠶的生長發育與蠶體的強健度,優質的桑葉是提高蠶種質量的關鍵與基礎。桑葉質量與氣象環境、肥培管理、病蟲害防治、桑樹品種等密切相關[1],尤其是桑園病蟲害防治直接影響著桑葉質量的優劣。桑園害蟲種類繁多,其中野蠶、桑尺蠖、桑毛蟲、桑螟、菜粉蝶、桑姬葉卷蛾等害蟲都可被微孢子蟲寄生,蠶吃下被害蟲糞便或尸體污染的桑葉易導致家蠶微粒子病的交叉傳染[1-3]。由于難以對桑園的露天環境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目前各蠶種繁育單位均采用傳統的綜合防治方法為主,主要措施包括桑園的病蟲害防治、桑葉防微粒子病藥物的浸漬消毒、蠶室蠶具清洗消毒、規范養蠶制種操作流程和母蛾微粒子病鏡檢等。作為重要的交叉傳染源——蟲糞污染的桑葉,由于生長在露天環境下,各蠶種繁育單位為了確保蠶種生產安全,雖采取了大量細致而扎實的微粒子病防治消毒工作,但由于污染面廣,難以做到全面消毒,無奈之中幾乎所有單位采用的還是最原始而又比較有效的對全齡用桑葉采取全程藥物浸漬消毒的方法。全程桑葉藥物浸漬消毒在蠶種繁育過程雖對家蠶微粒子病有較好的預防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導致養蠶成績下降、繁育成本提高、勞動強度增大等。在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桑葉藥物浸漬消毒似乎成了蠶種繁育過程中防止微粒子病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解決這種原始的桑葉藥物浸漬消毒方法,將無法適應現代蠶種生產企業對提高蠶種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技術需求,也難以適應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方式。為探索一種全新的家蠶微粒子病防治方法,本試驗通過試用桑園防蟲網的方法,對經防蟲網處理的桑葉質量、蠶的生長發育、桑葉食下量、蠶的生命力、繭質、產卵量、蠶卵孵化率及對蠶種微粒子病防治效果進行了調查,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蠶品種秋豐、卵31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與茶葉研究所提供。桑樹品種農桑14號,栽植于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與茶葉研究所桑園同一地塊。防蟲網為白色孔徑為1 mm的紗網袋覆蓋。
2021年10月晚秋蠶期間,對桑樹作防蟲網覆蓋處理。由于中秋蠶期結束,桑園沒有治蟲,桑園中的蟲口密度相當大,桑葉蟲害污染危害非常嚴重。因為本次試驗規模不大,在防蟲網覆蓋處理前,首先采用人工捕捉的方法把試驗地塊桑葉上肉眼可見的害蟲捉干凈,之后給每株桑樹套上防蟲網袋,袋口用繩子扎緊,確保桑葉在網袋內生長,不受害蟲危害。
秋豐和卵31 2個品種分別設置試驗區(喂飼防蟲網袋內桑葉)和對照區(喂飼露天桑葉),各設6個重復,共計24個飼育區。養蠶試驗條件:1~3齡2回育,飼育溫度26~29 ℃,相對濕度80%~85%;4~5齡3回育,飼育溫度25~26 ℃,相對濕度70%~80%。
1.3.1 生長發育及生命力調查
每個品種4齡起蠶每重復各數取100頭蠶,其中秋豐是斑紋限性品種,可以用斑紋區別雌雄,每個重復區內雌雄各數50頭。各飼育區定量給桑,并讓蠶充分飽食。調查全齡經過、5齡經過、熟蠶體重、4齡起蠶結繭率和4齡起蠶蟲蛹率。
1.3.2 消化力調查
5齡起蠶飼養24 h,給桑3次,精確稱取用葉量,食桑24 h后取出剩余的桑葉殘渣和蠶糞,經60 ℃烘干24 h后分別調查食下量、消化量和消化率。
1.3.3 桑葉質量調查
試驗區和對照區分別采取相同葉位的桑葉(枝條中部第10葉位),用打孔器各取樣100份,分別稱重,經60 ℃烘干24 h后調查桑葉平均干物質重。
1.3.4 繭質調查
按常規方法進行繭質調查,項目包括全繭量、繭層量、繭層率、死籠率等。
1.3.5 家蠶母蛾微粒子病調查
采用原原種14蛾圈制種法。按照原原種要求袋蛾并烘干,送浙江省蠶種質量檢驗檢疫站檢驗家蠶微粒子病蛾率。
1.3.6 卵質調查
調查項目包括單蛾卵圈良卵數、不良卵數、良卵率、實用孵化率等。圖表數據采用Excel 2007軟件處理和分析。
如表1所示,2個品種試驗區的熟蠶體重均高于對照區,秋豐、卵31試驗區較對照區的體重指數分別為106.25、108.45;幼蟲期全齡經過2個品種的試驗區和對照區稍有相差。原因可能是被害蟲危害后的桑葉營養成分下降,葉片含水率和營養物質含量因蟲害及蟲糞污染而下降,影響了桑葉飼料的吸收利用,造成蠶體重下降與齡期延長。

表1 秋豐、卵31齡期經過及熟蠶體重
由表2可見,喂飼試驗區桑葉的蠶,食下量、消化量、排糞量、消化率均高于喂飼對照區桑葉的蠶。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對照組因蟲口危害導致桑葉硬化,影響桑葉飼料的消化吸收。桑葉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消化率的高低,也是衡量桑葉飼料價值的重要指標[4]。單位時間內的食桑量和消化量愈高,蠶的生長發育愈快,體重愈重,齡期經過愈短。

表2 家蠶5齡第1日消化率
如圖1所示,試驗區葉片質量均高于對照區葉片,認為被桑園害蟲危害過的桑葉,每張葉子背面都有被啃咬甚至大洞眼等不同程度的危害痕跡,葉質受損程度與桑葉質量有直接關系。

圖1 防蟲網袋內桑葉、露天桑葉質量
由表3可知,2個品種試驗區的結繭率和蟲蛹率都高于對照區,秋豐試驗區較對照區指數分別為103.42、107.36,卵31試驗區較對照區指數分別為102.26、104.95。2個品種試驗區的死籠率均低于對照區,僅為0.72%。原因可能是被桑園害蟲危害過的桑葉,葉子更加趨于老硬,桑葉營養物質含量降低,導致蠶健康度下降。

表3 不同處理桑葉對秋豐、卵31家蠶生命力的影響
表4繭質調查結果顯示,2個品種試驗區與對照區的全繭量、繭層量和繭層率差異不大,對照區均稍低于試驗區。原因可能是由于因蟲害導致桑葉營養成分降低,攝取養分不足所致。

表4 不同處理桑葉對秋豐、卵31種繭繭質的影響
從表5可見,2個品種試驗區與對照區在卵質上沒有顯著差異,單蛾良卵數、良卵率和實用孵化率試驗區與對照區相仿。經浙江省蠶種質量檢驗檢疫站母蛾微粒子病檢驗,試驗區與對照區均未檢出家蠶微粒子病,而使用對照區同一地塊桑葉的其他試驗蠶種的母蛾檢出了家蠶微粒子病孢子。說明桑園環境中存在有微孢子蟲,家蠶直接食下被蟲害污染的桑葉,容易感染家蠶微粒子病。

表5 不同處理桑葉對秋豐、卵31卵質的影響
桑葉是家蠶最好的天然食料,是蠶種生產優質高產的基礎,葉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蠶的生長發育和制種質量。試驗表明,桑葉營養豐富與否直接影響家蠶蟲蛹統一生命力與產卵量等指標的高低。蠶種生產是一項技術性強、生產環節多、過程復雜的傳統產業,家蠶微粒子病是一種對蠶業生產具有毀滅性的疫病,故在蠶種生產中,加強微粒子病防治措施是落實優質蠶種生產的基礎和關鍵環節[4-6]。應用桑園防蟲網可大大減輕桑葉的蟲害程度,消除重要的交叉傳染源——蟲糞污染的桑葉,減輕家蠶微粒子病危害對蠶種場的長期困擾。
蠶種生產一般都在每年的春期和夏、秋季進行,該季節是桑樹的快速生長期,對水份的需求量大,而春末和夏、秋季氣溫高,又容易出現干旱天氣,桑園防蟲網覆蓋后容易造成空氣流通不暢,從而影響桑葉的產質量。因此,桑園選址要注意周圍有足夠的空間使得空氣流通。又因桑樹是高大型植物,防蟲網室搭建要相對高大,便于大型機械耕作。防蟲網室建造不僅面積要大,而且要保證有足夠高度,一般應在2.5 m以上,以利于空氣流通和生產操作。同時需根據種繭飼養規模合理設計桑園防蟲網室,應選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塊平整的地塊作為建造大中型防蟲網室的選址。同時應注意桑園周圍環境無污染,空氣質量、水源、土壤條件皆符合飼料桑園的要求。建造防蟲網室除建設必要的溝渠,使排水暢通,預防漬澇災害外,還應考慮其他配套設施,如在網室內安裝噴、滴灌系統,隨時做好噴滴灌溉準備,以滿足桑樹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條件,適量的噴滴灌可提高桑葉品質與產量。
防蟲網的主要功能是不讓桑樹害蟲進入園內,所以必須要特別注意密閉管理,防止因覆蓋不嚴或者管理疏忽而造成漏洞,使害蟲進入。在覆蓋防蟲網前要進行田間消殺,降低桑樹和土壤遺留的蟲口密度,經過消殺不但可以殺滅遺留的害蟲和蟲卵,覆蓋防蟲網后還能有效阻止大多數害蟲進入桑園。
桑園使用防蟲網室可有效隔絕野外害蟲,不僅可以降低桑園害蟲與家蠶微粒子病的交叉感染風險,又能改善桑葉葉質、增強蠶體質,提高種繭質量和制種質量。防蟲網覆蓋基本能控制地塊主要害蟲危害,減少桑園施打農藥,減少藥物與用工投入,達到省工節本效果。同時也可免去養蠶過程中的全齡桑葉浸漬消毒工序,使得養蠶工作更加人性化。桑葉質量的優劣和產量高低,直接與蠶的生長發育、健康度以及蠶種質量的提高密切相關,飼料效率的提高直接影響蠶種生產的經濟效益[7-10]。因此使用桑園防蟲網,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減少化學農藥的頻繁使用,可減輕對土壤、水環境的嚴重污染。采用桑園防蟲網覆蓋栽培,通過物理防治辦法達到防蟲目的,有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消除化學農藥使用的眾多弊端[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