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駝
放棄國企鐵飯碗,無論是現在還是上世紀90年代,在旁人看來都需要巨大的勇氣。而在1997年,卻有一位熱愛文學的青年,用父親給的6000元從首鋼贖出自己的檔案,開始他人生中第一次冒險。
在一個淘汰糧票還沒有幾年的年代,辭掉國企的工作去當一名編輯需要何等的勇氣,然而出于對文學的強烈熱愛,這個青年決定抓住《中國勞動報》發來的筆試邀請機會。此后25年,他見證了媒體從報紙、電視、雜志到移動互聯網每一步翻天覆地的變化,幾乎每一次都能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
時間來到2022年,這個曾經坐在煉鋼廠門口唱著《我是一只小小鳥》的青年,如今已是鳳凰網執行總編輯、副總裁,他就是吳晨光。2022年1月,他的新書《源流說20講:讓你成為頂級內容高手》面世。這是他的第四本書,而此前三本,幾乎每本書的公開出版,都能在業內引起轟動。
一個熱衷文藝的青年,如何在時代的起伏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何篤定自己未來的走向并撥開迷霧?答案早已在最初呼之欲出——當他朝文學邁出第一步的同時,文學也遞給了他一把槳。從此潮起潮落,文學成為最忠實的伙伴,帶給他受益一生的力量。
實際上,進入《中國勞動報》的機會,就是離開鋼鐵廠之后,文學送給吳晨光的第一份大禮。多年以后回憶看到試題的場景,吳晨光形容,自己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試題竟然剛好是詩詞默寫和古代文學常識!兒時每天抄誦一首經典詩詞的童子功派上了用場,古文題幾乎拿到100%的正確率。
也是從那時開始,從小積累的文學素養在吳晨光的生活中開始慢慢發酵,幾乎滋養、庇佑了他日后的每一次冒險。進入媒體行業之后,由于對“好內容”有精準的判斷和充分的產出,吳晨光從紙媒時代中國多家頂級媒體的記者、編輯,快速成長為促進互聯網時代新聞轉型的領軍人物。
文學助他飛躍,也助他沉潛?;趦簳r一邊抄誦古詩詞,一邊總結的習慣,這些年來,他幾乎每天都會反思當日的工作經驗和得失,積累了近三百萬字的工作日記。這些工作日記,就是他后續公開出版的三本書的雛形。
“源流說”的體系也漸漸由此建立。新書中,吳晨光如此解釋“源流說”:“源”指內容創作,“流”指內容分發。在媒體行業,傳播之道,盡在源與流的轉換之中,優質且豐富的內容和快速而精準的分發是決定媒體生死的兩個關鍵。
這句精煉概括媒體行業運作模式的箴言,有他日復一日的工作積累,也有文學對日常生活肌理的日夜滲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跋騺硗髻M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受朱熹《觀書有感》組詩啟發,他以此定義媒體中的“源”與“流”。

如果說朱熹啟發了“源流說”的發現和命名,在寫作“源流說”時,他感受到的卻是蘇軾的心境。這位才華橫溢卻一生多舛的詞人,在歲月中留下一首首極富生命感的佳作,多年以后,詩詞中的人生境味在另一個同樣不屈生活的人心里,如清風過空谷,留下聲聲回響。
寫作新書“源流說”期間,正值2020年疫情暴發。武漢封城那一夜開始動筆,吳晨光寫下了《源流說20講》第一行字?;貞浤切懽髦梗瑓浅抗庥谩捌D難”來形容,“每天關心疫情數據,之后就開始悶頭寫作,壓力非常大”。
在最艱難那段日子,“源流說”漸漸成型。對吳晨光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關于業務的反思和總結,疫情之下,多年來關于傳播之道的思考有了更為廣闊的觀察角度,“源”與“流”的底層邏輯并非只適用于某個平臺和某個行業。
從哪里來,是“源”;到哪里去,是“流”;“源”與“流”的背后,是人?!霸戳髡f”追問的是一個由術即道,有關哲學的本質問題。應用到疫情分析上,則是追溯源頭,緊盯疫情的擴散,關心這其中每一個受苦的人。而疫情分析如是,人生如是。
心系時運內心震慟,溯源往事,過往種種逐一在眼前呼嘯而至,不由驚覺,似乎人生的每次轉折和飛躍都在失意之后、低谷之中,而這些意料之外和命定之中,最終都融進生命血脈,與歲月共奔涌。
這仿佛與千年前蘇軾回憶自己人生歷程的那句詩遙相呼應,“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睂μK軾來說,三段貶謫途中,是人生最通透之時;對吳晨光來說,每次閉門沉潛之后,都再一次笑看人生。
而當我們不再只是陷入失落而去探尋更廣泛的人生的意義,在吳晨光看來,第一是健康,第二是自由,第三不如用蘇軾的一句詞作結——“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p>
我們已經聽慣了太多文學青年的冒險故事,仿佛這個世界總是對心懷文藝夢想的人并不友好,現實的重擊也更愿意砸向那些看似被書籍“侵蝕”著成長的年輕人。
然而,如果我們將文學作為一種探尋世界的方式,持續向文學尋找答案,借文學為自己的行為賦予意義與勇氣,以文學中那些恒久的命題來關注這個世界,它說不定會給出最讓人驚喜的人生線索,以及最值得反復沉淀的經驗與歷程。
(源自“鳳凰網讀書”,陳蕊薦稿)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