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1902年12月24日,無錫學前街的一所書香老宅迎來了一個靈慧可愛的嬰兒。隨后的一個世紀里,此人漫步學海詩壇,研習文理珠璣,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佛學家于一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文理大師,被稱為中國版“達·芬奇”。他就是被譽為科壇巨擘、杏壇宿將、文壇翹楚的顧毓琇先生。
顧毓琇先生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的后代,祖母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后人,母親則是大名鼎鼎的“書圣”王羲之的后裔。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親沐“五四”之風,以“科學與民主”作為畢生追求,學貫中西、文理兼長、博古通今,堪稱全才。
顧毓琇5歲開始讀私塾,文學功底頗佳,國學大師錢基博(錢鐘書的父親)曾做過他的中文老師。他的父親顧晦農精于算學,受父親影響,顧毓琇從小就表現出了極強的數學天分。
1915年夏,13歲的顧毓琇順利通過清華學校的入學考試,成為了該校初中部的一名學生。此后,他在清華度過了8年的學習時光。1923年畢業后,顧毓琇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僅僅4年半的時間,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便獲得了電機工程學學士、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第一個獲得電機工程學博士的中國人。
憑著極強的天賦和刻苦的精神,顧毓琇在電機學研究領域恣意徜徉,碩果累累。他23歲發明“四次方程通解法”,26歲發明“顧氏變數”,年屆五十,又開始了對自動控制理論的研究。從1926年至1961年,顧毓琇發表的學術論文達60篇之多。
1972年,70歲高齡的顧毓琇先生獲得了國際上素有電機與電子領域“諾貝爾”獎之譽的“藍姆”金質獎章。在國際電機學界,顧毓琇被稱為“現代電機理論”的最有貢獻者和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
成就電機學領域泰斗之名的顧毓琇,其名望卻不僅限于專業領域。1915年進入清華園的那個懵懂少年,在隨后的8年間日漸萌生了對文學的熱愛。
1921年11月,18歲的顧毓琇與聞一多、梁實秋等同學一起組建了清華文學社。社團成立不久,他們就請到了徐志摩來演講新詩。在此之前,顧毓琇從未嘗試過寫詩,也沒有寫過文言白話文。而就從聽到這次演講開始,顧毓琇的文學靈感被點燃。他不僅寫過小說,還創作過話劇,逐漸成為了日后我國話劇界公認的先驅之一。
同樣是在1921年,顧毓琇翻譯了《悲劇者》和《一個囚犯》兩個外國話劇劇本,接著又創作了我國現代話劇最早的劇本之一《孤鴻》,后來他還編導過《張約翰》等劇目。
在美國留學時,顧毓琇曾創作過一部當年十分有名的話劇——《琵琶記》。《琵琶記》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劇院的隆重公演,是中國“國劇運動”的里程碑事件,它聚集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強的陣容之一:顧毓琇擔任編劇、導演并扮演劇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實秋扮演蔡中郎。聞一多和趙太侔專程從紐約趕來相助,聞一多負責布景和舞美,趙太侔則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舞臺燈光效果。有美國人也參與演出,南希·里根飾趙五娘,她后來成為美國總統里根的夫人。《琵琶記》的演出得到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基督教箴言報》《波士頓新聞報》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報道。
顧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國各種矛盾爆發的混亂時期,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反帝運動、抗日戰爭……古老的中國沒有片刻安寧,也無時無刻不牽動著顧毓琇的心。
1929年顧毓琇毅然放棄高薪,選擇回到正在遭受苦難的中國大地。回國后,他立即被多所名校聘任。顧毓琇認為,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必須實行“科學救國”。他說:“我們要抵制外侮,我們要槍炮、要彈藥、要飛機、要運輸的便利,要糧食的供給——這些都是有賴于工程師的。”在此背景下,顧毓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航空研究所。
在國內從事電機工程教學和教育行政工作的同時,身為文人,顧毓琇還將滿腔熱情訴諸文學,創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話劇作品,他寫下了很多抗日詩句:“好男誰說不當兵,好女今朝亦請纓。”“不辭石柱中流砥,寧別沙坪萬里征。”這些噴薄著性情與才華的詩句,無不凝固著詩人顧毓琇赤誠的愛國之心。
1950年,已伴隨戰亂的中國度過半生的顧毓琇應母校麻省理工學院之邀擔任客座教授,豈料這一去竟開啟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海外漂泊生活。
顧毓琇雖然身處國外,卻一心掛念著祖國,在旅居美國期間,寫下了大量懷鄉思國的詩詞。1957年,他在《蝶戀花》一詞中寫道“重陽更比重山遠”,他只能在夢里湖山尋覓遍,足見他的愛國思鄉情切。
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以后,顧毓琇回國的次數越來越多,也為國家的建設不斷獻計獻策。在看到祖國翻天覆地變化后,顧毓琇難掩激動之情,寫下一首《臨江仙》詞:文藝復興今日事,開來繼往精神,山河大地盡回春。九州同意志,五族一家親,詩圣詞仙書畫妙,況加科技更新,年豐物阜最堪珍,仁人心日月,天際摘星辰。
2002年9月9日,顧毓琇走完了他長達一個世紀的人生。作為世紀老人,他堪稱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學多才的傳奇式人物。海內外媒體稱譽他是“電機權威、教育專家、文壇耆宿、桂冠詩人、話劇先驅、古樂泰斗、愛國老翁”,這28個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風采和傳奇。然而顧毓琇生前卻一直以恬淡的心態面對生活。晚年他對自己的人生作出了這樣的概括:學者、教授、詩人,清風、明月、勁松。
(源自“中國好故事”)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