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小康社會到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內涵演進與實踐路徑

2023-02-18 14:25:26徐海燕維克多·彼羅仁科陳陳林
當代中國與世界 2023年4期
關鍵詞:內涵

徐海燕 維克多·彼羅仁科 陳陳林

【關鍵詞】小康社會;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內涵;道路

一、中國式現代化內涵演進

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同發展階段的核心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還面臨著更為艱巨的任務。為此,通過回顧與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演進和實踐歷程,總結梳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與制度邏輯,有利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向強國邁進,對處于相同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實現分梯次發展也可提供中國智慧。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雛形與初步探索

增進人民福祉是當代世界大多數國家發展的共同追求,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原則。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發展、保障民生置于宏觀政策的突出位置。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處理革命遺留問題,恢復國民經濟,為社會主義改造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五十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學習蘇聯經驗,對傳統農業、工業和商業進行徹底改造,實行農業合作化、工業國有化以及和平贖買私有資本,和平、有序地過渡到社會主義。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國體、政體,規定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的政治運作從此步入正軌,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有序化。

1956年,中共八大總結了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農業國與先進的工業國之間、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中共第一代領導人也認識到,工業化不是現代化的全部,雖然它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基礎性的,中國的現代化應是全面而非片面的現代化。一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四個現代化”的最初版本。此后領導人又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斷修改和完善“四個現代化”的內容,1957年毛澤東同志指出,要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在全面調整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三屆全國人大明確提出了建設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目標。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以及“文革”的干擾,人民生活總體上仍處于爭取“溫飽”的階段,按照統計數據197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初始目標與話語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根據世界形勢和中國國情,在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標識性概念和發展目標的過程。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作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并用人民生活是否達到小康水平來詮釋中國式的現代化。他指出“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制定標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并將“小康水平”設定為實現現代化的初步目標。

在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提出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的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主題,提出“經濟更發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人民生活更殷實”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容,要求到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成惠及10多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黨的十七大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觀,立足于兩個文明共建,現代化的目標增加了“民主更完善,法制更完備,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消除文盲”等新內容。還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現代化的內涵更加充實。在實現現代化的具體戰略途徑上,制定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強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題,將小康社會的目標由“全面建設”推進到“全面建成”階段,使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入到了關鍵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置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首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17年黨的十九大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治國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的核心進行全面部署,吹響了決戰決勝小康社會的沖鋒號。2022年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將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列為必須解決的五大問題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以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成為下一階段的目標,集中體現了黨勇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決心。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改善民生,縮小區域、城鄉、行業收入分配差距,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內容。

總之,溫飽、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黨在現代化建設不同階段提出的不同話語。從目標任務看,三者一脈相承且梯次推進。溫飽首先要解決人的基本生存問題,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小康則在基本生存得到滿足后,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因而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又是全面小康的更高層次的實現,不僅是人的富裕,使人們獲得物質和精神的富足,而且是國家和社會的富裕,是國家民主富強、社會和諧公正,并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都進入發達水平。其中,小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共同富裕是脫貧和小康的目的所在,能真正鞏固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成果,兩者共同寓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中,更加彰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三)中國式現代化衡量標準的演變與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到全面小康,再邁向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跨越。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共同富裕的具體內涵和衡量標準不斷得到充實與提高。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國領導人時首次提到中國現代化的任務指標。從1980年到21世紀中葉,分兩步走,首先到20世紀末,用20年時間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人均GDP“翻兩翻”,達到一千美元;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50年,“再翻兩翻,達到人均四千美元”,進入到中等發達國家行列。d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后,1991年國家相關部門相應制定了小康社會的標準,將人民的物質生活狀況、生活環境狀況、社會環境狀況進行綜合評估,作為2000年是否能“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的衡量標準。經過20年努力奮斗,21世紀初,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階段,消除絕對貧困成為最基本要求和底線任務。消除貧困既能保證全面小康的“成色”,又能奠定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貧困標準線也相應地提高。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共采用過三條不同生活水平的貧困標準。分別是“1978年標準”“2008年標準”“2010年標準”。其中,“1978年標準”是一條低水平的生存標準,按1978年價格每人每年100元。在該標準下食物支出比重約85%,基本能保證每人每天2100大卡熱量,但食物質量較差,主食中粗糧比重較高,副食中肉蛋比重很低,只能勉強果腹。“2008年標準”是一條基本溫飽標準,按2008年價格每人每年1196元。在該標準下食物支出比重降低到60%,基本保證實現“有吃、有穿”。該標準在“1978年標準”基礎上,適當增加非食物消費支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2010年標準”即現行農村貧困標準,是一條穩定溫飽標準,按2010年價格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該標準與“兩不愁、三保障”相結合,是農村居民跨入小康的門檻,符合普通百姓對于小康的基本預期。貧困人口達到現行農村貧困標準后,能滿足“吃飽、適當吃好”的穩定溫飽需求,還能滿足基本衣著、用品、水電、交通、通信等非食物需求,并能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實現安穩度日、不愁吃穿的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鏟除了貧困這一人類社會的頑疾,正式踏上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按照中國的發展戰略,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之時,中國將從中等收入國家躋身高收入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將整體獲得提升,以“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睘閮热莸母哔|量發展目標將基本實現。

總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頑強拼搏、接續奮斗,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程。在70余年的奮斗中,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566.6倍。從追求溫飽、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梯次推進、循序漸進,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二、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與特征的多維闡釋

100多年前,馬克思在對未來美好社會進行憧憬時,曾經圍繞著“人的發展”,提出了建構未來美好社會的三個相互聯系的原則,即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極為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實現共同富裕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置于核心地位,堅持貫徹群眾路線,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把人民生活幸福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國之大者,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道路。

(一)以人民為中心是核心立場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以天下為己任,始終不渝地探索尋求最大程度增進人民幸福的方法和道路。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黨的民族民主革命事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人民高不高興、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是衡量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唯一指標。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了為了經濟快速增長而不惜損害甚至犧牲人民利益的現象,針對“經濟快速增長至上”“唯GDP論”“一切向錢看”等錯誤發展觀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以人為本”是其核心立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確“發展觀、現代化觀”?!耙匀藶楸尽钡健耙匀嗣駷橹行摹钡霓D變,把人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由過去只關注“人”的自然屬性,轉向更加關注“人民”的政治屬性,不僅使發展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更要滿足人民對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多彩、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是根本前提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面臨的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當前,中國人口規模已達14億多,是西歐的3倍和美國的4倍。巨大的人口規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任務與挑戰,意味著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是空前的,推動海量人口的城鎮化進程甚至超出了所有發達國家曾經的經驗。大規模人口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人是最具活力的生產力要素,也是拉動經濟內需的主體。在現代化建設的起點上,中國在資金、技術、管理、資源、土地等六大要素上都缺乏優勢,但依靠人口優勢,卻能把閑置的勞動力與六大生產要素結合起來,發展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靠農民工生產出價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現代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于“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依然面臨“怎么統籌”的困境。首先,中國14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會加劇與現有資源儲備的矛盾,即便是囊括了全部“全球現有資源‘都不夠用,從而陷入‘去路走不通的境地”。其次,作為龐大體量的國家,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如果不注意彌補差距,使“繁榮的城市”與“凋敝的農村”并存,反而會背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自身應有的本質。最后,數字化、人工智能給中國帶來新發展動力的同時,人工智能新型科技給傳統業態和就業崗位帶來了負面沖擊,科技的替代效應增大了勞動力失業的風險,低技能、低收入群體獲得就業機會和勞動收入變得更為艱難。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流動人口給戶籍制度、教育制度、財政金融制度的運行帶來新問題,給新發展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挑戰。

此外,在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政治觀、文化觀、價值觀以及金錢觀念各有不同,加劇了社會分裂和原子化的趨勢,彰顯出國家、市場、社會之間內在的張力,增大了社會整合的難度,威脅了社會穩定。當前,基于龐大的人口規模,中國共產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動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此外,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促進機會公平,設計科學的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以創新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實現共同富裕已經成為共識。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是基本要求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更高階段的現代化進程,必然包括以物質文明為代表的財富富足和以精神文明為代表的精神境界提升。但歷史和現實表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實現,在生產力不斷解放的同時,社會發展經常會帶來物欲化、享樂化、碎片化等消極現象,帶來拜金主義以及人的異化、道德淪喪、不平等、兩極分化、環境惡化等問題。在工業革命早期,馬克思就通過剩余價值學說,深刻揭露過大機器工業時代的勞動“異化”現象:機器工業使一些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另一些人則“變成機器”。在大機器的流水作業下,工人變得“愚鈍和癡呆”。不僅如此,技術泛濫和信息過載威脅社會穩定等消極現象也一直是困擾現代化國家發展的棘手問題。

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即在“經濟”和“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兩方面均能超越資本主義。自1987年黨的十三大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寫入新時期的奮斗目標后,“精神空虛不是社會主義”的理念深入人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更為突出。對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社會保障等服務的需求,涵蓋了生活富裕、精神自信、環境宜居、社會和諧、公共服務均等諸多內容。在行為觀念上,不僅要求倉廩實、衣食足,更加知禮節、明榮辱。精神文明還助力構建相應的“內需市場”,在解決吃穿用住行等基本需求后,日益增長的中產階級群體“孕育著大量消費升級需求”,帶動國家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升級,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

(四)公平公正是重要原則

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貧富兩極分化現象,曾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難以破解的問題。即便是生產力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存在著國家雖有高福利卻沒有共同富裕的現象;先發國家的現代化是依靠資本和技術的現代化,在快速提升生產力的同時,大多數西方國家最終無法避免這一發展模式所帶來的高增長與貧富分化、階層鴻溝等特有的政治極化現象。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不僅重視經濟增長,更把消除社會不平等視為重中之重。在具體的實踐路徑上不斷克服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

與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模式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通過頂層設計,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統籌推進,通過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增進人民福祉。為確保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在實踐中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經過力度空前的脫貧攻堅行動,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重關注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設;切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建立可持續的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通過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科學實施三次分配機制,完成“分好蛋糕”的任務。有力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促進社會共同體公平地獲得資源,共享繁榮與穩定。

(五)綠色與和平是應有之義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如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問題。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率先引領了科技革命,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但也造成了自然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環境污染。盡管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地球生態環境卻面臨著一些新挑戰,包括海洋污染、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等。21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包括“人與自然”在內的和諧發展觀,黨的十九大又將“美麗”納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內容,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引領從“經濟增長方式”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從“全面、協調、可持續”轉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思想。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中,綠色發展意味著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造福人民群眾,同時大力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從1949年至2019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中,累計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4.02%,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僅沒有加劇環境污染,反而扭轉了全球環境惡化的態勢,走出了一條綠色現代化的新路,大大提高了全球生態文明水平,實現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西方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開啟的現代化模式往往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實現國家的富強必須依靠殖民戰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啟后,立足于“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緊緊抓住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發展自己,為營造國內外建設環境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歷史上,中國從沒有發動過侵略戰爭,也沒有掠奪過他國的資源財富,憑借治國理政的智慧,不斷化解與應對來自國內外的困難與挑戰,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完成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飛躍。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14億多人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一開始就以自身獨有的文明特質展現于世界,它既蘊含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思想邏輯,也弘揚了中華傳統理念的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傳承了馬克思主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觀點,也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造福世界,主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開拓新型現代化道路作出貢獻。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形式及其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所展現的意識形態、思想觀點、價值觀念、知識體系既有對傳統理念的繼承,又有對西方資本主義精神文化的超越。通過獨特的實踐探索,逐漸形成為一種既不同于傳統又不同于西方自由主義的國家現代化道路。

(一)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兩個堅持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順利實施以及確?,F代化走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障,發揮著舉旗定向的統領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發揮獨特的政治優勢,帶領全國人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明確提出要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強的政治保障”,提出在“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時照抄照搬就不能成功”,中國搞現代化建設需以“自力更生為主”。正是由于黨對現代化客觀規律的認真求索和獨特見解,才實現了現代化的穩步推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同時,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本身具有非凡的組織力、統籌力、協調力。正是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制度優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擔負了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能夠擔負的重任,引導國家走向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道路。

(二)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系統協調統籌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紀工程。這一歷史進程需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

現代化意味著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中國式現代化肇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有封建制度的沉重包袱,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又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與壓迫。由于這種特殊的國情,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并無現成的樣板可循。黨在獨立探索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汲取東、西方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又要堅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形成獨特的現代化建設路徑。因此,在經濟發展中,既沒有走重指令輕市場、重國家輕社會、重生產輕消費的思路,又避免了重物輕人、重增長輕發展、重數量輕質量、重器物輕倫理、重經濟輕生態、重效益輕公平等現代性困境。在經濟體制上,由原來單一的公有制形式改變為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既遵循各國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激活了市場經濟的活力,又避免了發生“人的異化”,以及陷入“平均主義大鍋飯”的窠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為全面深化改革,黨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高質量發展,通過“系統整體”的制度設計,提出了一系列現代化方略:

首先,以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創新公共管理理念,政府主動從事務性的工作中脫離出來,轉向以規則、秩序監管為主,以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為基本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構建新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形成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形成“市場經濟+政府推動”兩只手的調節模式,提高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的能力。

其次,統籌兩個不同類型的“競爭市場”?;谥袊鴨我恢频膰医Y構形式和政府體制的職責同構性特征,通過自上而下的壓力傳導模式,建構體制內的“競爭市場”,形成政府內部的激勵機制,讓各級政府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通過政府與市場形成的自發競爭的協同發展,整體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此外,黨和政府在具體的現代化實踐探索中,還形成了眾多的現代化建設模式,包括“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發展模式,“互聯網民主+共產黨領導”的政治模式,“傳統文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模式,“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環境模式等,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路徑。

(三)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

現代化的歷史表明,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望。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19世紀中期,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推進人類社會過渡到電氣時代;20世紀40年代西方各國開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開始向信息時代轉變。

西方國家是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引領者,是現代化的先發國家。先發和后發在地理上基本與西方和東方重合。因而,在許多人的認知里,現代化就等同于西方化。此后,在“凡是富貴之地,必是真理之鄉”的暈輪效應下,西方憑借自身的實力,掌握了國際話語主導權,將歐美發展模式視為現代化的唯一模式,后發國家則陷入了用西方的現代化標準塑造本國現代化基本面貌的窠臼和困境之中。

實踐表明,現代化的模式背后有一套話語和價值標準,以及相應的體制建構。但任何政治制度和價值觀,都不過是實現這一總目標的手段和方法?,F代化的實現,必須處理好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本土與外來的關系,必須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去探索本國現代化發展的規律。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不僅僅是突出“中國特色”,更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上探索現代化普遍規律的結果。當前,中國現代化的緊迫性在于,西方發達國家用了200多年時間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串聯式的發展特點,中國則是用四五十年時間努力完成西方200多年來三次工業革命所累積的現代化任務,是在時空高度壓縮的條件下實現并聯式的發展。最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既要避免簡單延續“母版”,更不能是他國的“再版”與“翻版”,而是要獨立探索,為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內涵
豐收節,讀懂“糧穩天下安”的思想內涵
華人時刊(2022年19期)2022-02-15 03:27:22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爭鳴與思辨:“一般應當”內涵的理性認知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9:38
略述《歲月生香》的壺中內涵
挖掘習題的內涵
內涵漫畫
愛你(2017年13期)2017-06-10 08:38:02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自選動作拓展改革內涵
中國衛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28
由“文化內涵”說開去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日本三区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亚洲床戏一区| 亚洲欧美极品|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美女啪啪无遮挡|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女主播| 香蕉色综合| 国产视频a|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欧美a级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99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午夜a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色综合手机在线| 成人在线第一页| 激情在线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制服丝袜 91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欧美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青草热|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天堂.com|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