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虹 皮歷 楊銳



筆者以“第九屆中小學優秀體育與健康教育課教學觀摩展示交流活動”(以下簡稱“本屆展示活動”)中所展示的部分課例,圍繞大單元設計、學科融合、教學資源、學習評價等4個方面在體育課堂中的實踐運用,與大家共享。
一、構建大單元設計,促進結構化教學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設計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大單元教學是指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教學。加強課程內容的整體設計,根據學生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整體設計課程內容,體現保證基礎、重視多樣、關注融合、強調運用等理念。”基于《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要求,圍繞“本屆展示活動”,“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均呈現了以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課例內容。如,八年級《籃球運、傳切、投組合技術及“二攻一”配合的靈活應用與比賽角色體驗》一課,體現了大概念、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大評價的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思路。執教教師以單元主題任務“籃球運、傳切、投組合技術及‘二攻一配合”為錨點,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出發,將籃球教學中落位、進攻空間、戰術運用、攻防技戰術及溝通和交流等方面進行凝練,并進一步明確了大單元教學中完成運球、傳接球、投籃等基本技術動作的方法與手段;運球急停接胸前傳接球、變向運球投籃、傳切配合等戰術配合;一傳一切傳切配合、二攻一戰術配合等線路并能在比賽中靈活運用;組織或參與3VS3籃球嘉年華賽季比賽或臨場執裁;能夠文明觀賞比賽并對雙方表現做出評價等具體學習任務,再結合核心素養及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在“1VS1”“2VS1”“2VS2”的真實活動情境中串聯起18個課時的具體學習內容,完成了對“籃球運、傳切、投組合技術及‘二攻一配合”的學習和運用,最后從核心素養目標達成情況出發,構建完善的單元學習評價體系。
構建大單元教學設計促進結構化教學,是推動課堂教學轉型的重要方式,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強調“目標引領內容”;要具備全局性視野,打破某一單元、某一學期的限制,在各階段教學計劃和過程中體現;還要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課時規劃問題及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大單元教學評價體系。
二、立足核心素養,探索學科融合
1.有效鏈接,實現遷移
體育與健康和生活場景深度鏈接,其主要任務在于提升學生健康素養,形成持久的健康行為,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奠基。如,一年級《識別安全標志》一課中,執教教師通過生動而真實的生活情境、對課本資源進行了有效遷移,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實際生活情境融合,精心設置了“上學路上”“學校門口”“校園活動”“公園玩耍”4個情境小故事,帶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顏色、圖形、文字等識別不同的安全標志,樹立良好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再如,五年級《輕度損傷的自我處理——“火把節”應急行動》一課中,教師通過開展與“火把節”有關的主題活動,并在多個具體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帶領學生探究了割傷、刺傷、燙燒傷、擦傷、挫傷5種輕微損傷的處理辦法,明確了紅藥水、紫藥水、酒精及燙傷膏的功能及使用方法,體驗了各類輕微傷的處理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自我保護技能,促進了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
2.價值引領,融合育人
體育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準確把握學科育人目標,結合軍事、勞動教育等主題教育,實現課程交叉融合育人。如,二年級《柔韌與靈敏》一課,執教教師以“國防教育”為主題,通過“叢林行軍”“靶場練兵”“支援前線”“打靶歸來”4個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通過站姿、蹲姿、跪姿、跨步、俯臥、爬行等基本動作完成拋接物品和躲避危險的任務,掌握了柔韌與靈敏的練習方法,并運用到游戲活動中,發展了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堅毅的意志品質。再如,五年級《韻律活動組合與游戲》一課中,執教教師融合了勞動教育,將韻律活動組合的基本步法與松土、播種、澆水、施肥、收獲、運輸等日常的勞作情境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復雜而極具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串聯起了“學本領”“練本領”“創本領”“展本領”的結構化教學內容,培育了學生核心素養。
通過對上述課例的觀摩,筆者發現跨學科主題學習通常能夠建立起“原理—途徑—觀念—素養形成”的邏輯性課堂,既有對學科知識的拓展,也有對現實問題的融合,打破了學科知識的固有邊界,開闊了學生視野。跨學科主題學習不能為了“跨”而“跨”,而是要充分為學生創設運用其他學科知識的機會,拓展學生思維,提高體育課堂學習效果,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深挖教學資源? 豐富學練方式
如何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推動新課程改革是本次展示活動中教師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多節展示課例中,教材資源、器材資源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輔助資源。
1.挖掘教材資源,提供多元化體驗
教材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開發并利用好教材內容資源是教師深研教學、提升專業素養的重要方式。本次展示活動中,民族民間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尤為豐富,呈現了武術、舞獅、滾鐵環、毽球等多節優質課。如,七年級《拋繡球:高桿繡球》一課中,執教教師帶來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高桿繡球教學內容,將沙包與繩索組合成繡球,用一定高度的風洞作投擲目標(圖1),新穎的器材、獨具特色的教學內容,令學生一見增趣、一練提趣。
2.豐富器材資源,提升多樣化體驗
合理利用器材資源為課堂服務,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是教師們常用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器材往往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練方式,提高學習效果。如,高一《發展有氧耐力多種練習》一課中(圖2),執教教師將輕杠鈴、蹦床、繩梯3種教學器材組合起來運用于課堂中,采用分組循環的學練方式,引領學生在音樂節奏的輔助下進行自主體驗、學練、創編、展示和評價。多樣化的教學器材和練習方式,點燃了學生的運動激情,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有氧耐力。此外,通過自制器材輔助教學也讓人眼前一亮。如,四年級《(小籃球)行進間運球+投籃組合》一課中,執教教師將日常的麻繩與呼啦圈組合起來,形成了多個高度且不同組合式的籃筐,在行進間運球接投籃的練習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投籃能力選擇不同高度的籃筐,在兼顧學生差異化的同時也提高了練習效果。在分組比賽中,多個籃筐也提高了學生的進球概率,激發了運動熱情,促進了學習目標的達成。在四年級《跳躍:連續縱跳摸高》一課(圖3)中,執教教師將日常的晾衣架與彩條布組合起來作為摸高目標,通過設置“籃球封蓋”“排球攔網”“足球頭球”等不同運動情境的縱跳活動,引導學生們學練并運用連續縱跳摸高的基本動作,完成各種游戲和挑戰,助力了學習目標的達成。
四、關注素養落地 完善評價體系
評價是落實現行課程標準、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必備要素,也是反映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的重要依據。在“本屆展示活動”中,體育教師們更多地關注和嘗試新的評價方式,教師們不僅采用了口頭評價,也有等級或者獎勵誘導式等評價,但不乏也有針對性的量表評價。對3節采用量表式評價的展示課進行對比分析(表1),探究了不同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及評價內容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呈現的優勢和缺點。
上述課例采用了不同的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從表1中可以看到教師們選取的評價主體,有獨立的教師評價或學生評價,也有將二者相結合從不同的視角開展的評價;評價方式多以定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為主,教師們更為關注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和目標達成,也有部分諸如高一《發展有氧耐力多種練習》一課中實施的定量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直接反映了學生具體任務完成情況。
評價內容方面,可以看到上述3類評價量表均是建立在達成課堂學習目標、促進學生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評價內容的選擇應圍繞核心素養,緊扣學業質量,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評估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基于八年級《籃球組合動作及傳切配合的技戰術學習和比賽》一課的部分評價內容,不難看出教師們由單一側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向全面關注核心素養發展評價的轉變(表2)。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對課堂評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評價內容與核心素養的發展有機結合,才能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本屆展示活動”以聚焦核心素養、深化教學改革為宗旨,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在課程改革推動下的全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的新樣態,既是對落實現行課程標準的階段性檢測,同時也明確了改革的方向。總之,體育課堂是落實現行課程標準、推動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體育教研員和體育教師更是改革的先鋒,唯有深研教學,不斷改革創新,讓核心素養扎根于每一名學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