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極限飛盤:行進間傳接盤技術及體能”是第九屆中小學優秀體育與健康教育課教學觀摩展示交流活動自定內容之一,筆者現場展示了高一《極限飛盤:行進間傳接盤技術及體能》一課,現將本課的設計思路與展示細節與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極限飛盤運動具有健身性、對抗性、參與性、教育性等特點,深受學生歡迎。本模塊預設18個課時,主要教學內容有:極限飛盤基本知識、反手傳盤、正手傳盤、三明治接盤、蟹鉗式接盤、行進間傳接盤、軸轉技術、個人防守技術、體能、比賽、規則與裁判法等,本課為模塊的第6課時,在學習極限飛盤基本知識、反手傳盤、三明治接盤、蟹鉗式接盤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行進間傳接盤是極限飛盤運動的基本技術之一,是進攻方擺脫防守、獲得盤權時快速進攻得分的手段,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速度、協調、靈敏、心肺耐力等體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誠信自律的良好體育品德。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授的是高一年級學生,男、女共40人。該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和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求知欲強,具備一定探究和協作能力,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索與積極實踐,具有基礎傳接盤的能力,已經基本掌握反手傳盤、三明治接盤、蟹鉗式接盤技術。經過小學、初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體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體能水平則因人而異。本模塊前5節課的教學中學生了解飛盤的起源與發展、簡易規則,明確反手傳盤、三明治接盤、蟹鉗式接盤技術,明確行進間傳接盤技術要領及規則。
三、片段呈現及設計思路
片段1:準備活動。
先組織學生進行行進間操+專項熱身活動,再將學生分成8組,每組成1路縱隊沿標志盤右側跑進,通過慢跑、后踢腿跑、前踢腿跑、跑跳、并步跳轉、弓步走等動作進行行進間熱身,再進行原地快頻小步跑、滑步過標志物、行進間接盤、反手傳盤等專項熱身。
設計意圖: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通過音樂激趣、語言提示、動作示范、引導熱身,主要以營造氛圍、激發興趣、激活肌群為目的。專項熱身活動的設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復習了反手傳盤、三明治接盤技術,也為行進間傳接盤技術的學習奠定基礎。
片段2:學習行進間傳接盤技術。
學生帶著問題(行進間傳接盤技術與我們學習過的什么項目什么技術相似?接盤后在幾步之內將盤傳出是合理的?)觀看教師的動作示范,教師通過戶外多功能智教一體機播放錄制的慢動作視頻并講解技術要領及規則。
設計意圖:課中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師示范,并積極調取原有經驗、整合知識;播放制作的慢動作視頻,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講解,引導學生更加直觀、清晰、深入地了解技術要領,明確“跨步接盤、邁步傳盤”動作要點的同時,向學生介紹行進間傳接盤的規則,讓學生接觸技術前先樹立“規則意識”,在明確規則的基礎上進行學練。
片段3:固定點行進間傳接盤(任務1)。
教師通過戶外多功能智教一體機播放任務1的視頻,講解任務方法與要求:5名學生1組,2名學生分別站在A、B2個固定點上負責定點傳、接盤,練習者從起點處傳盤給A點的同伴后行進間接A點同伴的回傳盤、行進間傳盤給B點同伴后行進間接B點同伴的回傳盤,相互交替體驗任務(圖1)。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積極體驗與探究“行進間傳盤的技術要點”,完成任務中積極領會“跨步接、邁步傳”的技術要點。
設計意圖:固定點傳接盤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難度,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初步體驗行進間傳接盤的“1接2傳”技術要點,做到行進間傳盤時快速抖腕,上下肢的協調配合。
片段4:2人行進間傳接盤(任務2)。
教師運用戶外多功能智教一體機播放任務視頻并講解具體練習方法,將學生分成4組,每組成2路縱隊,2名學生左右相距3米,由慢至快地行進間傳接盤向目標方向推進(見圖2)。學生帶著引領性問題“行進間接盤時跑動的要點是什么?盤往哪里傳?”挑戰任務,練習中需要相互觀察與評價,同時明確規則中對于“走步”的判定:“接盤后未在2步之內出盤為走步。”并以此作為練習和相互評價與反饋的依據。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由慢至快的行進間傳接盤體驗中感受并總結“行進間接盤時的側身跑和行進間傳盤的提前量”等技術要點,明確“行進的速度及同伴的距離”是影響2人行進中傳盤的力度和角度的關鍵因素。同時在練習過程中除了教師的糾錯,還引導學生相互指導、提出解決辦法,培養學生提出解決方案的高階思維。
片段5:防守與行進間傳接盤組合(任務3)。
教師運用戶外多功能智教一體機講解任務內容與組織要求。練習時,站在無盤練習者的后1名學生進行防守,防守者站在距離無盤練習者1米處進行消極防守,無盤練習者需擺脫防守后迅速跑位、接應同伴,2名學生行進間傳接盤向前推進,以此類推(圖3)。本任務的探究問題:“該如何擺脫防守?擺脫防守后的路線選擇?”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設計意圖:“深度學習”旨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度加工。通過目的引領下的學習主題,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并以“問題”引領,讓學生體驗和感悟行進間傳接盤技術在“防守情境”中的運用情況,探尋防守情境中跑位路線的判斷與選擇,將單一知識點轉化為結構性知識。
片段6:展示與評價。
小組現場展示并講解“如何擺脫防守?擺脫防守后如何選擇路線?”的探究結果。引導學生可以通過做假動作、變向擺脫防守;可以選擇向內切入快速接應同伴,并能阻擋防守隊員的跑進;可以選擇加速向外跑擺脫防守,拉開與防守人間的距離,接應同伴。
設計意圖:學生現場講解與示范探究結果,引發同伴共鳴;持續性的學習評價是深度學習教學實踐模型中的重要環節,以評價促發展,本課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師評、互評)、評價內容全面(學練態度、技術掌握、規則運用等)、評價方法多樣(過程性評價、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引導、激勵學生積極學練。
片段7:2VS1局部對抗(任務4)。
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示范,講解任務內容,讓學生明確練習內容與路線。3名學生為1組(2名學生進攻、1名學生防守),3名學生均從一側的得分區出發,防守方需在進攻方2次傳盤后向前跑進防守,進攻方成功在得分區接到盤視為得1分;練習過程中允許進攻方失誤2次(失誤后原地開盤),進攻方失誤第3次時則防守方直接得分(圖4)。引領性問題:“如何保持進攻優勢,順利得分?”任務設置進攻方有2個盤的進攻優勢,要想順利得分,需要利用好優勢距離。本任務還設置了觀察員,每組觀察員需要認真觀察場上情況,并及時記錄得分及原因;交替練習時,作為觀察員的練習者應組織同伴分析上一次練習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并實踐。
設計意圖:設計本任務的初衷是將學習的技術初步應用于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在練習中感悟“只有行進中穩定、流暢地傳接盤推進才能順利得分”。通過任務完成情況分析進攻方得分原因(表1),明確行進間傳盤穩定對于進攻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片段8:教學比賽。
為了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設置教學比賽環節時,將班級學生平均分成8組,兩兩PK。比賽過程要求學生運用規則自我裁判,教師帶領學生熟悉規則口訣“行進傳盤不加速,10秒之內必出盤,身體接觸要不得,飛盤落地攻守換”,促使學生在實戰中不斷熟悉規則、總結經驗;同時滲透比賽得分手勢,“雙手上舉”以示在得分區成功接盤。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將所學的多項技術在比賽情境中綜合應用的能力;滲透規則與裁判法。讓學生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學習中進一步認識極限飛盤運動的項目特點,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刻體驗運動的樂趣和理解運動的價值。
片段9:雙人體能。
練習方法1:仰臥舉腿夾盤(圖5-1)。2人頭對頭,同時仰臥舉腿,在空中夾盤傳遞;12次/組,共做2組。
練習方法2:仰臥起坐遞盤(圖5-2)。2人腳對腳,同時仰臥起坐后傳遞盤;15次/組,共做2組。
練習方法3:直臂支撐推盤(圖5-3)。2人面對面相距0.5米,直臂俯撐開始,相互推盤,12次/組,共做2組。
練習方法4:快頻聽令搶盤(圖5-4)。將盤底朝上放在2名學生之間的地面上,2人面對面站立,聽到開始時先做快頻小步跑,接著根據教師的提示語做相應的動作,如,摸頭、摸膝、摸肩、搶盤,共做2組。
設計意圖:將本節課所使用的“飛盤”繼續應用在體能練習中,設置的4項練習內容,主要發展學生靈敏性、上肢及核心肌群力量,通過創設雙人練習情境,促進學練趣味性,增進學練效果。
指導教師感受:
落實學科實踐活動 呈現以體育人的理念
一、以任務為引領,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執教教師想到近期多學科學習方式中提倡的學科實踐活動,基于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設置了4個任務,從固定點行進間傳接盤的技術要領分析,到2人行進間傳接盤的技術拓展,再到防守與行進間傳接盤組合,最后創設2VS1局部對抗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理解、建構、鞏固、評價與創新運用知識技能。這一過程既彰顯了學科知識技能的育人價值,也凸顯了實踐學習的自主性與社會性,有利于實現技能學習和經驗生長的有機融合,進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以多媒體為抓手,適時發揮表現性評價的作用
如何在課堂中適時適宜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難題。本節課借助戶外多功能智教一體機和“小萬助教”,在整個過程中適時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小組評價,如,在行進間傳接盤任務過程中,第3小組的學生們積極組織學練、合作探究如何擺脫防守及擺脫防守后的路線選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時教師用視頻和語言對其給予肯定,既樹立了榜樣,也激發了學生的斗志。這種表現性評價,既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合作、相互激勵,也讓學生學會相互欣賞、相互成就。
三、以比賽為平臺,實現技能的深度學習
技術學習后如何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是一直困擾教師們的一個問題,而比賽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途徑。執教教師從任務4的2VS1局部對抗開始,將技術應用在真實情境中,讓學生思考和感悟順利得分的主要因素,并反復練習和提升。而在后面正式比賽的環節,通過規則口訣“行進傳盤不加速,10秒之內必出盤,身體接觸要不得,飛盤落地攻守換”,讓規則更加清晰化,讓內容更加結構化,讓技能更加應用化,讓評價更加真實化,實現了深度學習理解、遷移、應用、創新的目的。
四、以合作為情境,強化核心肌群的力量
本節課設計的體能練習既指向身體的基本素質,也指向了飛盤的專項素質,但體能練習一直比較枯燥,所以執教教師以合作形式完成共同的任務,讓2名學生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也有良好的互助性學習,這種積極的同伴關系對學生的體能練習能產生推動作用,讓枯燥重復的練習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指導教師:福建省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吳智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