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卿



“趣味耐久跑”是“第九屆中小學優秀體育與健康教育課教學觀摩展示交流活動”自定教材內容之一,筆者現場展示了四年級《趣味耐久跑》,現將本課的設計思路與展示細節與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趣味耐久跑》是基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發的自選內容,本節課是大單元《跑》中《趣味耐久跑》主題教學的第2課時,為新授課,其教學重點是動作輕松、協調,呼吸節奏、方法及體力分配;難點在于呼吸節奏與跑的節奏配合。
田徑類內容的課堂教學要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加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競爭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心率測量為主線,記錄不同活動的心率變化,通過對比、探究,解決耐久跑過程中體力的分配;運用自制教具“肺部模型”協助學生直觀了解呼吸的原理及教授呼吸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筆者教授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處于好動、好勝的年齡階段,通過前期大單元《跑》的學習,學生對于跑的動作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做出簡單的跑步技巧和心率的測量方法,未深入學習耐久跑的技術動作。在耐久跑過程中,學生容易過早消耗體力,導致后期成績不理想,在現階段的教學中,主要學習耐久跑中呼吸節奏、方法和體力分配的方法;四年級的學生心肺功能相對較弱,學生的體能強弱逐漸拉開差距,因此,在教學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現有身心特點,根據學生能力,設置相應的運動強度;在心理方面,學生雖具備了一定的自律和毅力,但是不容易堅持到底,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更要培養學生堅持到底的體育精神。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是大單元《跑》中《趣味耐久跑》單元教學的第2課時,通過對教材和學情的深入分析,筆者認為耐久跑應以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開展教學,把單一的、枯燥的耐久跑優化為呼吸節奏、變速跑、勻速跑、體能分配的學習,再以探究、對比的方法,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以上分析,制訂以下教學流程框架(圖1)。
運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化教學,將枯燥的耐久跑變成參加一次景色優美的旅行,根據貴州多雨的氣候特點,設計模擬雨聲的小游戲,以游戲、情境的形式展開課堂;課堂中以《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跨學科主題學習為切入點,引入自制肺部器官模型,讓學生們建立呼吸時肺部形態變化的概念,從生理的角度了解呼吸原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場地,布置4個耐久跑的情境(“穿越叢林”“節奏大師”“非我莫屬”“你追我趕”),采用輪換場地的方式,用小場地完成耐久跑的內容,通過4個情境輪換跑對比心率數值,引導學生探究呼吸節奏和體能分配。最后,以重慶文化為載體設計游戲,讓身心放松和文化自信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四、片段呈現及設計意圖
片段1:準備部分。
學生站成“L”形隊形,教師站在“L”隊形中間點,面向學生(圖2),并運用智教一體機播放提前錄制好的彝族舞蹈教學視頻,學生運用少數民族舞蹈熱身。
設計意圖:通過學做民族傳統舞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充分活動各個關節和激活肌肉。
片段2:專項準備活動。
專項運動過程中,運用旅游場景教學,帶領學生們圍繞布置好的場地慢跑,在跑動過程中,當跑到相應景點時,會有天氣預報及景點文化播報(提前錄制)。當播報天氣預報時小步跑模仿小雨聲、后踢腿模仿中雨聲、高抬腿模仿大雨聲,感受貴州平塘天眼、興義萬峰林、安順黃果樹瀑布、榕江村超的氣候和秀美,學生按照逆時針方向跑動(圖3)。
設計意圖:為提高專項練習趣味性,將小雨、中雨、大雨概念引入,與專項活動相結合,既達到了專項熱身的目的,又以貴州旅游的情境引導學生了解貴州地域文化。
片段3:運用自制肺部器官模型學習呼吸原理及呼吸節奏。
學生專項活動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感受運動時呼吸與靜態時呼吸的區別,運用科學學科知識,展示制作好的肺部器官模型(圖4),利用模型中的呼氣肺部收縮、吸氣肺部擴張2個步驟,讓學生了解吸氣和呼氣的原理,通過觀察,學生總結得出什么是呼吸節奏。
設計意圖:教師示范講解,引導學生學習呼吸節奏(兩步/三步一呼,兩步/三步一吸),并循序漸進由原地靜態練習,逐步過渡到踏步走的過程,在走的過程中體會呼吸節奏,最后引導學生慢跑,在慢跑過程中,學生自行嘗試不同的呼吸節奏,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呼吸節奏。
片段4:不同場景分組跑。
將班級分為4個小組,在創設的情境中進行跑的練習。課前,在每一名學生的胸口貼好一張心率坐標圖片卡,每名學生有6張心率貼畫,教師向學生們介紹心率坐標和心率貼畫,即以時間為橫坐標,階段內容分別為靜態心率、“穿越森林”(勻速跑)、“節奏大師”(勻速跑)、“非我莫屬”(變速跑)、“你追我趕”(變速跑)、放松拉伸等;以運動強度為縱坐標心率數值,在完成每一個項目后,測量10秒的心率,并在心率坐標相應位置貼好心率貼畫,最后根據心率坐標上的貼畫數據討論分析耐久跑的體能分配(圖5-1)。
“穿越叢林”(勻速跑):學生跟隨音樂節奏進行勻速繞桿蛇形跑,在跑動過程中感受超越對手后的身體位置變化。
“節奏大師”(勻速跑):學生跟隨音樂節奏進行勻速繞圈跑,在跑動過程中感受耐久跑彎道技術。
“非我莫屬”(變速跑):沿著長方形,成1路縱隊跑,隊尾學生加速跑到隊首位置,反復循環,在跑動過程中感受沖刺跑技術。
“你追我趕”(變速跑):2名學生站在相隔5米的標志桶后,聽到哨聲后同時從標志桶的右側出發,相互追趕,追到后同時向反方向跑。
每個情境練習時間為2分鐘,結束后與場地右側的組輪換,每一次結束后學生自己進行10秒的心率測量,把測量好的心率貼在心率坐標上(圖5-2),根據4個情境練習時心率的對比,找到變速跑和勻速跑的心率區別,分析體能變化,得出耐久跑體能該如何分配,以及運動后應該如何調整心率。
在以上練習過程中,教師較難關注到所有學生呼吸節奏的變化,學生也不能進行互相評價,因此,教師提前給每一名學生準備了一個底部漏氣的氣球(圖6),通過學生們換氣,可以直觀地看到氣球的起伏,同時不影響學生運動中呼吸,把看不見的呼吸節奏具化到可以看到、可以評價。
設計意圖:耐久跑是一個需要較大場地的運動項目,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場地分為4個小場地,每個小場地的練習方式不同,充分利用場地,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同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個小場地練習過后進行交換,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刻得以保持,在4個小場地的設計中,包含了勻速跑、變速跑等多種方式的跑步,同時利用心率貼紙和心率坐標,讓學生感受勻速跑和變速跑的區別,最后采用對比、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片段5:游戲環節。
根據重慶特色,以及場地上分布的4個情境練習使用的器材設計“我愛吃火鍋”游戲。將學生分成人數均等的4組,站在場地邊緣起跑線上,聽到教師的哨聲后同時出發,各組學生找到“火鍋配菜”(器材),大聲報告出“菜名”(教師提前把“菜名”貼在器材底部),然后把“火鍋配菜”(器材)拿到各組的起點進行接力,教師負責在場內調動學生的游戲氛圍,最后進行比賽,火鍋配菜最多并搭配得當的小組獲勝。
設計意圖:結合重慶特色,設計本場游戲(比賽)環節,既回收了器材,調動了學生的情緒,達到了身心放松的目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片段6:結束部分。
放松:本節課大量用到下肢,在放松過程中通過前壓腿、后壓腿、側壓腿,緩解腿部肌肉的緊張感,放松腿部肌肉,適當進行舒展運動墊腳尖,提踵伸腿。同時,結合貴州少數民族音樂,讓學生們在身心放松的狀態下緩解肌肉疼痛。
評價:學生依據底部漏氣氣球的起伏和胸前貼的心率坐標曲線,分組進行自評;教師根據全班呼吸節奏、心率坐標進行整體評價,對知識與技術再次進行引導。
設計意圖:放松部分運用少數民族音樂柔和舒緩的特點,幫助學生緩解緊張的情緒,恢復活力,同時增強文化認同感;評價方面運用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練效果;作業設置以理論作業和實踐作業相結合,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指導教師感受:
學思悟“貴”在行
筆者在本屆全國展示活動貴州省選送展示課交流的過程中感受頗深:追求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在學、思、悟、行4個方面下功夫。
一、追求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需在學習上下功夫
為了促進貴州省中小學體育教師學科專業技能的提升和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繼學習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到的“四位一體”總目標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之后,2022年8月起,貴州省先后組織了省級、市級、縣級“學習新課標、理解新課標、踐行新課程”等專題培訓活動,充分發揮了“國培計劃”“名師工作室”等資源進行全面學習。中小學體育教師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視以體育人、綜合育人理念滲透,努力實現“從知識導向”向“素養導向”轉變、從“單一技術導向”向“結構化知識和技能導向”轉變、從“簡單情境”向“復雜情境”轉變、從“單純的體育教育”向“體育與健康教育及多學科融合”轉變。
四年級《趣味耐久跑》一課中,執教教師通過模擬真實情境或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執教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化教學,將枯燥的跑步變成了一趟景色優美的旅行,同時根據家鄉的特殊氣候,設計了一個模擬聲音的小游戲:貴州平塘天眼、興義萬峰林、安順黃果樹瀑布、榕江村超的氣候環境,營造旅行的情境,以情境游戲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抓住學生的心,使其全身心投入,感受情境創設之美。
二、追求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需在思考學練上下功夫
體育教師悟出了課堂運動負荷預設的重要性,學生在“動起來”解決“不出汗”的體育課;悟出了以“教會、勤練、常賽”為抓手建構“學練賽評”一體的課堂教學體系,遵循目標引領內容,倡導新型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主動學練意識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生活應用和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四年級《趣味耐久跑》一課中,執教教師為了解決耐久跑的枯燥和呼吸技術抽象問題,創造性地自制了“肺部器官模型”教具,教會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同時運用“小場地大運動”設計多種遞進式練習內容,如“穿越叢林”“節奏大師”“非我莫屬”“你追我趕”等環節,體現學科融合和因地制宜。
三、追求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需在感悟比賽體驗上下功夫
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技能具有層次性和關聯性,體育與健康知識之間如何關聯、運動技能之間如何組合?如何將運動技能升華為運動能力?如何指定不同項目的學業質量?需要體育教師探索與實踐。比賽是學以致用的最佳方式之一,四年級《趣味耐久跑》一課中,執教教師根據重慶特色,設計了游戲“報菜名”,學生們找到“火鍋配菜”(器材),大聲報告出菜的名字(執教教師提前將菜名貼在器材底部),最后看哪一組的“火鍋配菜”最多,完成接力比賽。學生在游戲或者比賽中發揮創造力、想象力,獲得自信心,快速成長,增加幸福感。
四、追求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需在行動上下功夫
培育核心素養,教師是關鍵。落實掌握1~2項運動技能,關鍵在實施大單元教學與評價。教師能否勝任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集中、系統和完整的教學,對于中小學體育教師提出了嚴峻挑戰。貴州省組織了不同層級的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起到一定積極效果。四年級《趣味耐久跑》一課中,執教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技能與專業素養,運用充滿導向作用的評價語言激勵學生:“你的動手能力真強”“這個動作你做得很規范”“你發現了其中的美”“你非常樂于幫助同學”……教師成為發現美、欣賞美的引導者,學生成為創造美、體驗美的幸福者,健全著學生人格的培養。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能有如此的感悟離不開筆者多年好友——《中國學校體育》,能夠與充滿溫度、高度、深度、寬度、遠度的《中國學校體育》在學思悟行中一同前行,深感欣慰。
指導教師:貴州省教育科學院 侯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