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區域標準化是國家標準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暢通區域經濟循環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近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市場監管部門始終把推進區域標準化作為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合力推進,取得可喜進展。
一是建立一體化合作機制。聯合成立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建設工作組,共同研究商定年度重點合作事項,采取年度輪值的方式明確牽頭單位,對年度重點工作重要項目實行定期溝通,跟蹤督辦,全程管理。出臺《關于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推進長三角標準一體化的實施意見》《長江三角洲區域統一地方標準管理辦法》《長三角區域統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申報指南》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構建了區域標準化合作的四梁八柱。
二是搭建國際化協作平臺。建立全國首個國際標準化區域協作平臺,組建國際標準化專家庫和人才庫,實現長三角區域標準化工作資源的共享。目前我們已經在5G電纜、新材料、智慧核電等21個區域重點產業開展首批國際標準化協作試點,形成了一批早期合作成果。
三是實行區域化統一管理。啟用310號段長三角區域標準一體化編號,建立“統一征集、統一申報、統一立項、統一研制、統一發布、統一實施”的六統一管理機制,在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古城開發等24個領域先行開展區域標準化,目前已聯合發布區域標準12項。其中,《船舶水污染物內河接收設施配置規范》有力推動了船舶水污染治理的協同協作,《長三角省際毗鄰公交運營服務規范》有效支撐了交通服務網絡的互聯互通,《長三角八座歷史文化名城標準化合作協議》提升了古城保護和開發的標準化水平。
在推進區域標準化的同時,立足江蘇實際,拉長長板,做強特色。在先進制造、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10個重點領域開展“標準化+”工程,積極探索企業標準總監制度、標準專利融合試點等改革創新舉措。比如,率先推出包括標準計量等多個質量元素的省級金融質量產品“蘇質貸”,已為2102家企業融資151.8億元。目前,江蘇省累計承擔國際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10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75個,牽頭或者參與起草國際標準110項,國家標準6461項,實施國家和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1775個,為推進更高質量的長三角區域標準一體化夯實了基礎。
黨的二十大對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擴大制度性開放、完善支持綠色發展標準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推進區域標準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賦予江蘇推動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務。我們將認真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市場監管總局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長三角區域標準一體化為牽引,持續深化標準化改革,大力推進標準制度性開放,更好發揮區域標準化在服務構建統一大市場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下一步著力推進以下工作:
一是推進區域重點產業標準創新。發揮科教人才優勢,加快籌建蘇州納米等一批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在生物醫藥、電子商務、量子計算等區域優勢產業實施標準化提升工程;發揮標準化技術組織集中的優勢,依托IEC促進中心和區域內國際、全國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鼓勵相關企業主導和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制定。
二是強化區域數字領域標準引領。豐富完善江蘇省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字經濟領域的標準服務組織和集成工具,在大數據、區塊鏈等領域共同研制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的標準,合力打造數字經濟領域技術標準高地;籌建江蘇數字標準館等區域標準大數據中心,共同完善數字政府標準體系,促進三省一市數字政府基礎數據互聯、互通、互認;加大區域內“一老一幼”、公共衛生、鄉村治理等公共服務領域標準供給,加快構建科學完備、能力齊全的數字社會標準群。
三是構建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標準體系。推動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建立區域標準化技術平臺,探索制定統一的碳減排、碳消除、碳交易等區域標準,為企業綠色轉型和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標準化路徑。深化區域生態環境領域標準合作,在污染物減排、源頭治理等方面逐步建立統一標準。深度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推動各類先進標準在示范區先行先試、復制推廣。
四是探索區域標準制度型開放經驗。扎實推進中德標準化合作(蘇州)創新中心、連云港中哈國際物流基地標準化試點等“一帶一路”標準合作項目建設,推動長三角區域標準在更大范圍內開放應用。堅持制度、標準、改革一體推進,保障國資、民資、外資等不同所有制類型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各類標準化活動,深化與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的標準合作交流,進一步加大區域內互學互鑒和系統開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