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武楠(1996-),女,山西大同人,研究生,鋼琴專業。
摘 要:《即興曲》將中國京劇元素很自然地與西方鋼琴音樂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中國代代相傳、國樂之精粹的傳統音樂特色,樂曲極為風趣,具有藝術性。2000年是改革開放“百花齊放”的發展階段,時代的背景與創作手法有相關性。本文以《即興曲》為例,通過實踐演奏經驗分析其創作特色,分別從旋律風格、節奏韻律等方面展開分析,且結合筆者的實際舞臺演奏經驗,論述練習、演奏時需注意的問題,并對該作品的演奏難點、容易忽視的細節方面作分析研究。總結樂曲中出現的各種裝飾音,并從音樂表現、音色、踏板、節奏等演奏技巧方面展開闡述。
關鍵詞:即興曲(2000);演奏技巧;創作特色
中圖分類號:J6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5-0-03
《即興曲》是于2000年創作的一首主題融合了京劇片段的中國風格的鋼琴獨奏曲。本文對《即興曲》的特點、旋律、和聲、曲式等進行分析,研究這首鋼琴作品所具有的風格。
一、《即興曲》(2000)創作特色
鋼琴本是西方樂器,但是鋼琴音樂文化在中國作曲家的創作發展中,越來越具有中國民族風味,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時期,由于各個時代的文化認知不同,人們對民族鋼琴音樂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在1949年前,現代音樂流派喜聞樂見,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數量寥寥無幾。1949年到1966年,“民歌加和聲”的思維模式比較普遍,較為浪漫、抒情。六十年代初,中國音樂界對音樂創作提出了以革命化為核心的“革命化、群眾化、民族化”的要求,這就禁錮了作曲家的音樂創作,多方面限制了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和題材。在1964年音樂工作會議上提出“鋼琴的表現力很強,現在只是沒有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目,如果能把京戲、梆子彈出來,群眾就聽懂了。”這個提議使當時的《紅燈記》用鋼琴伴奏并且提倡創作了《黃河協奏曲》。1966年到1978年期間,創作者把“樣板戲”旋律改編成鋼琴曲是大家普遍認同的,當時只有這一種模式的鋼琴曲是被人所接受的。中國鋼琴創作的風格在八十年代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化。二十世紀初,中國作曲家對西方作曲理論有了了解后,同中國音樂創作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把鋼琴音樂中國化,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民間音樂借鑒西方音樂形成一種新的音樂形式或者把音樂語言大眾化。
本文研究的《即興曲》是儲望華先生在2000年創作出來的,為一首現代鋼琴作品。儲望華先生把中國情結與西方樂器結合的這種藝術創作模式,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受藝術規律的影響開始產生并且不斷發展,鮮明地顯示了中西合璧,中國風情韻味十足的特點。這種創作模式和藝術表演形式對于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意義,為西方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給世界音樂文化的樣態添加了新活力。
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中心點是民族化。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方向就是中國風格,民族、地域、流派、時代都屬于中國鋼琴音樂的特征。由于藝術風格和技巧上發展比較成熟,中國音樂作品在創作方向上開始朝著多方位的方向發展,在民族化這方面還是相對落后的,儲望華先生創作的樂曲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風格各異的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還為鋼琴學習增加了一些情趣,為人們感受和體會民歌增加了特有的韻味[1]。
在中國鋼琴風格上儲望華先生改編創作出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代表作有《茉莉花》和殷承宗、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及許婓星合力改編而成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及《中國民歌七首》(陜北《正月新春》、四川《太陽出來喜洋洋》《情歌》、湖南《瀏陽河》《劉海砍樵》、青海《在那遙遠的地方》、云南《猜調》)、前奏曲六首《幽谷潺音》《箏簫吟》《隔江相望》《搖籃曲》《悼歌》《紀念碑》等,這些改編或創作的作品,主要是在原民歌的基礎上展開,為了使原來的民族歌曲脫離歌詞后具有鋼琴化的表現力與特點,每首曲子的篇幅不同,使得樂曲有了較豐富的音樂表現。其中,《即興曲》在創作中運用了京劇元素和技法,用鋼琴把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把中國的京劇旋律用鋼琴演奏,實驗性地把中國的傳統藝術與西洋的經典藝術元素結合起來,是一種成功的藝術創作模式和先進的藝術表演形式。土洋結合,洋為中用,中為洋用,也是一種新思路,新手法!隨著中國文化的全方位開放和深層次交流的增多,西方音樂開始更多地在藝術形式與題材等方面借鑒并運用中國文化及音樂的特色元素,這使得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得以惠及世界各國的音樂愛好者。
二、《即興曲》分析
(一)旋律風格
儲望華先生有著精湛超群的鋼琴專業功底作為支撐,能夠自由隨意地抓住情緒,在作品結構及框架內即興創作。該作品的曲風積極,生機盎然,沒有絢麗的華彩,用簡單、真誠、樸實的樂句表現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內容。在21小節到76小節中,左右手跳音的旋律是在模擬京劇腔調中的二黃,京劇強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京胡和鑼鼓伴奏。京胡的搭配樂器一般是月琴、小三弦,伴奏主要以西皮、二黃、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腔調為主。二黃強調平穩,句式整齊。京胡的定音把強拍稱為板,弱拍稱為眼,唱腔的起落稱為板起板落。《即興曲》大多運用的是原板,一板一眼,四二節拍。在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節拍就是板眼,每小節中強音是板,其余的弱音就是眼, 如一板一眼就是二拍子,一板兩眼就是三拍子。《即興曲》全曲鮮明地運用了一板一眼和一板兩眼,且在譜面上能看到重音記號,在四二拍和四三拍的第一拍上有重音記號。整首曲子被分為九個段落,速度變化就是從第一段落到第二段落速度從每分鐘彈60個四分音符加速到每分鐘彈奏144個四分音符,速度快了一倍多,聽覺上會感到有強烈的音樂色彩的變化[2]。
(二)創作特征
《即興曲》這個標題帶給欣賞者很明確的啟示和幫助,使欣賞者對曲子的主要創作內容一目了然,使其更快速地感受到作曲家的創作情感。即興即隨性而發,這種創作手法以至于欣賞者還未聽到曲子心里就有了底,再加上旋律的引領,欣賞者就體驗到了音樂的意境。就曲子的主題部分而論,該主題選自京劇片段,這樣的創作突顯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從旋律的發展手法分析,也表現出鮮明的特有的民族風格和帶有即興成分的旋律特色。整體而論,主題給人以一種京味兒,并且之后音樂的節奏變化多樣,全曲共有七次的節奏變化,七次節奏迅速的變化體現了即興性,而且有一些片段模仿京胡的音色,且氣息的悠長及音樂的上下波動給欣賞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帶給欣賞者特定的民族審美意識,反映出民族的傳統文化,這首作品是現代作品,具有傳統的音樂結構形式和即興演奏的特點,體現在通過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即興特點的曲式結構與西方現代趨勢結合的方面。
三、《即興曲》的觸鍵與音色
《即興曲》的主題選自京劇片段,民樂本身強調節奏韻律,音樂意義的傳達并非以音為單元,而是以句子為單元。句子的長線條源于速度、伸拉、強弱、分句間的聯系、呼吸、節奏律動等,如果缺乏長線條,就會使得句子不完整,曲子顯得拖拖拉拉,不干脆。177-182小節左右手都是旋律,在第二小節右手有一個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對著左手的兩個八分音符,左手在演奏中會因為右手的節奏變化而出現節奏斷掉,缺乏線條,給人句子不完整的感覺。左手不要敲敲打打,也不要圖快,拒絕死板,注意聽,善思,善行。因為雙手都是八度彈奏,在操練中每個音彈出來都是清晰的,不虛不弱。
215-219小節左手的重音演奏每個音都要強,但還是要有韻律,不要硬邦邦,心里要有歌唱性,內心音樂感覺要情感充沛,同時要保持音色一層一層向上走,不能突強一個音,也不能虛掉,并不能明顯停頓,在旋律中不要過分煽情而失去自然美,失去流暢感。充滿動力的節奏,體現出豪情、活躍的感情色彩。
225-236小節中的左手是旋律,左手線條一開始作曲家就標記為sf,后面持續的強度要撐住,不用每個音都去砸。左手的小指要出來,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右手雖然是每個音都要強,但相比左手要輕一些。
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的內心情感用音色來表達,而指尖觸鍵的技巧以及演奏者極細膩的控制力的表達方式也是音色。在《即興曲》中每個樂段所要展現不同的音色。主題片段中,右手是京劇片段的旋律,開頭不要特別的強,要從弱到強,這里面包含著強弱變化的學問,不能突強也不能立即弱下來,所以觸鍵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控制力極強的指尖觸鍵可以使聲音亮而不砸音,輕而不虛音。句子的起步應該是閃光的,彈得要透亮一點,雖然這首作品速度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但是音樂也不能彈奏的rubato。音樂不排除主觀感受,但要會仔細思考推敲。
Legato連奏要注重聽覺上的聯系,真正的連奏一定是耳朵里先聽到的聲音,然后再去尋找手上的動作。何為聽到?首先是音與音之間的線條,也就是說若是兩個音,那么第二個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第一個音往上或往下的一個延續。方向感就是這個意思,需要你內心去假想那個方向。高抬指是無法彈連的,原因是在觸鍵時若是有明顯的擊打琴鍵,那么通常都會破壞legato。另外,假想唱歌時你都在唱元音字母ah,那么也會幫助你體會連的感覺;如果每個音下面都是輔音字母la,這樣就不容易連,也就是說輔音就等于你的快速觸鍵、擊鍵。
作品的1-10小節作曲家引用了京劇的片段,在這一段的彈奏中旋律和強弱上要模擬京劇的旋律起伏,并在第21小節開始,右手都是跳音,音色上要模擬京劇中的器樂的音色,清脆、明亮、跳躍、句式整齊,左手的板眼節奏也要突出,彈奏時指尖從始至終保持緊繃,觸鍵快速,起鍵也要快,不拖不粘,手指的第一關節始終保持站立,像一個小釘子一樣,去彈奏跳音,旋律要突出,左手相對弱一些。指尖的不同觸鍵決定了鋼琴中鼓槌前段打擊點的軟硬,音色便會發生變化。光有后面的放松和揮動也不夠,因為后面的運動是幫助調節手在琴鍵上的上下、左右、前后搖擺的,并不直接發聲,而指尖對手的支撐和對琴鍵接觸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按死,剛剛好的力道的支撐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方璀.中國鋼琴獨奏樂曲中京劇元素的運用探究——以“帕拉天奴”杯第一屆中國音樂創作(鋼琴作品)大賽獲獎作品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潘瑾.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中京劇元素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