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芬 (浙江:舟山市普陀區城北小學)
“雙減”政策的提出,是素質教育理念進一步完善的成果,同時也是教學改革的新起點。面對大幅縮減學習時間的現狀,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到減負不減質,是當前一線教師亟待突破的現實問題。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踐探究為主要學習方法的基礎性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實踐探究、科學思維、態度責任等科學核心素養。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微項目式學習,用有限的時間做有限的事,摒棄煩冗環節,集零為整,聚力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改變,開展深度學習。
項目學習是一種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生在合作完成任務中進一步學習、理解相關的知識技能,提升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微項目式學習立足課堂教學,以新的課標和學科教材為起點,設計驅動任務,在課堂上用15~20 分鐘開展探究性項目,是項目式學習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的產物。2017年版小學科學教材緊緊圍繞四大科學領域18 個核心概念編寫,2022年新課標調整為淡化四大領域,聚焦13個核心概念及4個跨學科概念,對教學內容的要求更為集中、更有跨學科味,適宜微項目教學的開展。在設計過程中,需關注以下3個特點。(如圖1)

圖1 微項目式學習的關鍵要素
一是聚焦微內容。微內容的選擇需要教師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材,明確科學核心概念,確立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在科學核心概念下位中確定適合一堂課容量的教學內容,不宜過滿。二是關注微問題。在微內容的基礎上提煉微問題,即項目驅動性問題,要具備一定的開放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嘗試探究、尋找方法去解決問題,同時該問題的解決適合短時探究。三是強調微任務。微任務的設計要以真實問題情境為背景,既要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和趣味性,適合學生在課堂內短時完成。
微項目式學習活動將低階認知糅合高階認知,在完成科學概念目標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批判創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有效實現“雙減”政策之小學教學控量減負、創新增效目標。
微項目式學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知識記憶到創造思考,為學生減去機械負擔。教師需要用心做好項目規劃,從學習目標、項目內容、項目支持、項目評價等維度,進行科學規劃,關注學生過程性變化。(如圖2)

圖2 微項目設計的要素
在制定微項目目標時,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以及認知特征,從生本出發,防止項目與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習規律相悖。同時,需要對項目目標進行細化處理,可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展開,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為終極目標,制定精細的努力方向,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學習。
以《光的反射現象》一課為例,本課圍繞核心概念“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的下位概念“光的傳播”展開,結合科學觀念目標和教材內容,確定本課學習內容為“光遇到鏡子會發生反射,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已經積累了“光遇到鏡子會發生反射現象”的生活經驗,但未必形成反射規律的科學觀念。我們從這幾方面進行目標設定。(如表1)

表1 《光的反射現象》微項目教學目標
項目任務的設計是最關鍵的,教師要充當“項目設計師”,創設具有一定復雜性的真實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建立關聯,促進學生產生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習。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和內心興趣需要完善項目內容,聚焦情境,發現驅動性問題,形成項目任務,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使其主動地去探究、發生思考,最終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提前下水,尋找實用項目工具,或設計學習單,為學生完成項目目標搭建腳手架,以幫助學生從即時形成的興趣,漸漸轉變為更為穩定、更為持久的元認知,使學習成為一個自覺的行為。
《光的反射現象》在教材中這樣安排:以照亮目標為活動,學生在調試鏡子中照亮目標。由于光路不可見,光的傳播較為抽象,學生無法建立光的反射規律的科學觀念。為提升學習活動效能,改進教具,激光燈加上分光器,讓紅色光線可見,設計任務驅動:“愛創作的達·芬奇想繪制創意光線圖,請你幫忙找找光的反射規律,一起創作一幅有創意的光線圖。”同時給予“光的反射研究器材”(如圖3)作為反射角規律探究腳手架,意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任務項目的驅動下,興趣濃厚地創作光線路圖,在不停地擺放鏡子中,感知入射角與反射角之間的關系,在項目實踐中,落實概念的習得,再發現光的反射規律。
微項目式學習的評價可以從項目完成、學生思維發展、小組合作等維度展開,每一維度評價標準的設計需緊扣項目任務,關注對學生探究過程與任務成果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將評價權力賦予學生,鼓勵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甚至還可以開展組內個人評價。同組的人員可以按照各人的貢獻程度相互評價,外組人員則可以根據其他組的整體表現進行打分,由此完成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在多維評價中,肯定自己在學習中的長處,反思自身的不足,并及時加以改正。這樣,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狀態,進而促使其進行更多元化的學習。如表2 為《光的反射現象》一課“創作光線圖”微項目的評價表。

表2 《光的反射現象》微項目評價設計
微項目式學習強調教師在學生學習前進行精細設計,以充分的設計換取課堂的簡約高效,讓學生學習減負增效,知識、能力、素養培養一體化。
項目式學習是用于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方式。這個實際問題往往置身于某種情境中,有著一定的流程。微項目式學習,雖具有項目式學習的基本元素,但由于切入點小、實踐時間短,往往有些程序可以簡略,如,設計方案,有的則是一步進行,分界不清,如,檢驗和改進往往直接合并在計劃實施中。
結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又有一定挑戰性的項目,最吸引學生;帶有游戲性質的項目最有趣,學生能做到樂此不疲地持續參與活動。
以《光的反射現象》一課為例,創設光學密室逃脫游戲的情境,學生化身解密人,只有幫助密室主人愛迪生、菲涅爾、達·芬奇完成相關任務,方能逃脫密室。三級任務呈階梯性分布,從簡單到復雜,從應用到創新。
置身于這樣有趣的情境中,學生的挑戰興趣被深度開發,不由自主地進入密室探秘,聚焦問題“光的反射”,組內積極地研討設計方案,實施計劃,并在反復調整中解決問題。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興致勃勃,專注度高,主動求索光學秘密。尤其是第三個任務,每個小組成員均凝成一團,相互合作,不停地用一面鏡子、兩面鏡子、多面鏡子調整角度,從不同的角度反射光線,形成創意十足的光線圖。這樣,長時地、反復地實踐鞏固光的反射概念,激活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了其創造改進的欲望。
通過課后對學生的測評發現:100%的學生知道“光的反射現象”;98%的學生能正確選擇“光的反射”模型;83%的學生能準確畫出光的反射路線。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真正達到減負提質增效的目的。
將微項目式學習楔入小學科學教學,有助于推動小學科學在“教”與“學”兩個層面上的方式變革,弱化教師主導,強化學生主體,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教師在項目中起設計完善、啟發創意、適時指導的作用,學生自主、合作開展學習,學習狀態從被動轉向主動,對知識的汲取也從“等待”變為“求索”。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將主動從課內走向社會,利用“雙減”減下的課余時間,去探究更為復雜的真實環境,磨煉和提升批判性、關聯性、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