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克錦
喬治·桑托斯本來可能成為美國共和黨的一顆新星。34歲的他在2022年的中期選舉中贏得紐約州第三選區,幫助共和黨獲得國會眾議院微弱多數。他也是第一名公開的共和黨籍同性戀議員,對共和黨在自由派選民中樹立形象當然也有幫助。
但還沒等到他宣誓就職,鋪天蓋地的報道就揭露桑托斯是個撒謊精:他聲稱自己上了紐約的巴魯克學院,而學校說“查無此人記錄”;他說自己曾在華爾街大銀行打工,經查證其實沒有;他說自己擁有房產,但媒體調查發現他其實是個租房客;而且,他號稱自己有猶太血統,祖上曾逃過納粹大屠殺,但媒體給他查三代后也發現并非事實……
桑托斯被媒體曝光得無處遁形,只能強詞奪理。曾是民主黨人、后因理念不合而宣布為獨立人士的國會前眾議員圖爾西·加巴德,在主持福克斯新聞一檔節目時采訪桑托斯,直接問他“有沒有為此感到羞恥?”桑托斯顧左右而言他,說民主黨人撒了更多的謊。
桑托斯說的不錯,政治人物撒謊其實很常見,民主黨人撒謊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近年來比較突出的就有:馬薩諸塞州的聯邦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曾自稱有北美印第安人血統,后來被揭露并非事實,只能道歉。在美國政治氛圍里,謊稱自己有猶太或印第安血統,問題相對嚴重,畢竟現在美國社會有些在刻意追求政壇多元化,少數族裔血統在很多時候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產。
不過,對于像桑托斯和沃倫這種學歷、血統之類的謊言,后果往往并不嚴重,通常道歉也可過關。桑托斯現在面臨好幾個檢察機構調查,但這些調查不是針對他學歷造假之類的撒謊,而是調查他的競選過程有沒有違法使用競選資金。
但有些政客撒謊的代價就比較大。這方面最典型的是尼克松總統。在水門事件中,陷入困境的尼克松決定謊稱自己對事件不知情,并對一眾記者信誓旦旦地說“我不是騙子”,但最終證據顯示他就是個“騙子”。為了避免被彈劾,尼克松選擇了辭職。
另一個付出代價的是克林頓。在鬧得沸沸揚揚的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的緋聞事件中,克林頓對著采訪鏡頭說“我和那個女人沒有性關系”。因為作偽證,他被國會眾議院彈劾,雖因參議院裁定他“無罪”而避免下臺,但也算為自己的謊言付出了代價。
和尼克松、克林頓相似的,還有英國前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他是因為就“派對門”謊稱“絕沒有違規”,再加上其他事件,信譽盡失,只能辭職。
上面這些大人物撒謊,還只是自己付出了代價。而有些美國總統撒謊,則給世界和美國本身帶來嚴重后果。比如,林登·約翰遜擔任總統時期,謊稱美軍在北部灣遭到越南襲擊,美國國會通過議案,擴大了越南戰爭,影響深遠。與此相似的,還有小布什政府謊稱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美國政客撒謊,到了特朗普這里,似乎越來越成為家常便飯,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方面社交媒體發達,謊言傳播很容易,且常常失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媒體發達,特別是對立雙方彼此監督,誰撒謊都會被揭露出來,且會遭窮追猛打。如果沒有媒體監督,可能撒了謊外界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