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言
日本自然災害特別多,且自古推崇尚武精神,具有很大的向外膨脹沖動,其新聞學教育因而特別重視危機方面的報道。
新聞學教科書對危機管理的規定,主要有四個方面:信息的收集與分析、確保物資供應的物流體系、防止危害擴大的安全保障、順暢的風險信息的發布及溝通機制。新聞記者自然將風險信息的發布、評估,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新冠疫情很有可能進入第四個爛施淫威之年的時候,從危機管理的角度看日本的防疫政策,能夠看出這個國家的很多特點。
首先在信息的收集與分析上,到2022年8月之前,日本采取了“全數把握”的方式,即凡是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需要將其信息呈報給行政機構。但到了8月24日,岸田文雄首相宣布不再“全數把握”,重癥患者的信息仍要向政府提交,以換取國家提供相應的隔離場所或者醫療方式,一般被感染的人則在家隔離就好。
日本公布的12月27日新增的新冠感染者約21萬,新增確診死亡人數為438人,都處在高峰期。這還是在輕癥患者人數不做統計的前提下呈現的人數狀況,實際的感染人數、死亡人數應該更多。在信息收集不完備的情況下,如何分析日本的第八波疫情高峰,確實是個挺艱難的工作。
從物流體系的保障上看,日本未采取靜默模式,也不可能將卡車的門用封條封住,有勞動力不足帶來產品供應一時短缺的情況,但物流本身并未遭遇人為的阻斷。
在防止危害擴大方面,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幾乎沒有能力執行嚴格的隔離、靜默方式,最多是呼吁“自肅”,讓民眾主動減少外出,減少被感染的風險,也讓已經感染的人盡可能少傳播病毒。
作為媒體人,最為關心的便是第四點:風險信息的發布及溝通。包括流言蜚語、誤導信息在內,對政府防疫政策的批評一直存在于日本輿論,但有些禁區是不能突破的。比如,時任首相安倍晉三深知以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抗擊病毒的時候,詐稱舊病復發,說辭職就辭職了;媒體報道安倍身患不治之癥,已經不能履行首相職務,盡管安倍辭職后,時常在各種高級會所見自民黨內外的重要政治家,但前一天還在報道安倍身患絕癥的媒體,今天就又開始追蹤安倍的最新動向了,似乎從未報道過他的絕癥。日本最大的風險,其實是政治家的不負責、不敢負責。
到了2022年年底,日本感染新冠的人數劇增,每天的相關死亡人數一度超過了以往三年的任何時期,但新冠危機似乎并非日本首要大事。畢竟,來自美國的對于日本增加國防預算的要求、國內保守政治家對國際環境的判斷,需要日本拿出更多的經費來購買美國武器、充實國內軍備。岸田首相先立了一個小目標,將國防預算在今后5年內擴大1.5倍,再以后還將有更大的增加空間。
其實,相比虛無縹緲的未來參戰“攻擊敵基地”以先發制人,日本現實的新冠危機風險要大得多。日本民眾并未感覺到有哪個國家將要奪取日本的領土,但這個國家已經將危機管理的重點從新冠病毒調整到了國防上,新聞學中談及的信息發布及溝通等,早已無影無蹤。危機管理在今天的日本已經超出了教科書規定的范圍,出了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