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受制于經濟、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依然存在較多問題。英語教學對語言環境的要求較高,一直以來都是農村教育的短板。湘西農村地區地處山區,經濟欠發達,信息相對閉塞,小學英語教學發展緩慢。分析該區域英語教學的不足,探究優化路徑,對促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1.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骨干教師缺乏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教育得到極大發展。2006 年湖南省啟動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計劃,農村小學教師數量得到一定保障。但由于湘西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且地理位置偏僻,教師流失率較高,定向師范生中一部分在服務期滿后往往選擇調入環境較好的城區學校。同時,該計劃培養的大多為全科型教師,由此對專業要求較高的英語教學就落在了年輕教師身上,造成了英語教師隊伍中年輕教師比例較高、年齡結構不合理現象。教師的流失導致師資不足,大多數農村小學教師在承擔英語教學任務的同時兼任一兩門其他課程,教學任務繁重,大多數教師周課時在18 節左右,有些甚至多達22節及以上。教師流失產生的另一個結果是教師更換頻繁,哪門課缺教師,教師就教哪門課,今年教英語,明年可能就教數學了。在這種環境下,教學科研活動開展困難。教學任務繁重、教學缺乏延續性、教學科研無法開展等問題導致農村小學英語骨干教師的缺乏。
2.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學理念較落后
由于缺乏英語專業教師,湘西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多由非師范類或師范類非英語專業的教師承擔。而這些教師英語基礎知識缺乏、教學方法欠科學、教材處理能力不足,在實際教學中難以自如發揮或科學教學,只能憑借自身的學習經歷或經驗,導致諸多問題如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互動困難、教學目標缺乏內涵等。專業化不足引起教學推動困難,更多的教師選擇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另外,教師培訓與農村教學實際存在一定的脫節,培訓的內容難以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加上科研意識淡薄,導致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理念落后。
3.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滯后,教學效果欠佳
受傳統教學影響,分數依然是判定教學效果的“度量衡”。為了提高成績,教師“唯教材”,考什么就教什么。課堂呈現多為語言知識“灌輸”,重語言知識,輕文化素養;講授法占據主導地位;評價流于形式,沒有產生實效,而在評價主體上,教師依然穩居“霸主”地位。課堂教學改革的滯后,導致學生學習目標難以達成,文化意識、思維品質提高不明顯,教學效果欠佳。
1.學生學習習慣不佳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比例較高,這群學生往往缺乏自信、性格內向、不喜歡表達。英語學習需要大量的語言實操,但這些學生不敢開口、不愿開口,這對于注重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小學英語教學來說極為不利。同時,學生學習自制力差,自覺性不強,沒有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影響了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的提升。
2.英語學習意識淡薄
在湘西農村地區,一直以來語文和數學占據重要位置,盡管大家認為英語也很重要,但由于經濟落后、信息相對閉塞、環境支持不足、教育視角狹窄等多種因素,教師和家長會將英語的學習時效延后至中學再認真對待。在這種環境與意識下,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意識淡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農村學校英語教學資源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多媒體設施維護不到位。目前許多農村學校已配備了多媒體,這對于英語教學來講無疑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但電子設施的使用往往需要長期的維護,這一點在農村學校難以保障,出現設備成擺設的情況。(2)語音室配備不足。語音室由于投入較大,目前在農村學校只有少部分學校配備了。城鄉學生在英語語法知識上的差距并不大,其差距主要體現在英語口語上(俞麗紅、宋秋前2019)。語音室可以彌補農村小學英語學習環境的不足,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英語聽說環境,因此語音室配備不足對提高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3)英語閱讀刊物訂閱量少。由于經費有限及農村小學對于英語教學的重視度不夠,學校訂閱的英語刊物較少,能提供給教師和學生的課外學習資源不多。(4)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目前湘西地區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普遍年輕化,為信息化教學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但信息化教學發展迅猛,要求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而教師在使用信息化手段的過程中,缺乏有效學習與指導,信息化技術滯后現象明顯。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非常需要“溫故而知新”,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之余加強復習與鞏固,因此家庭教育對于提高小學英語教學來說至關重要。但農村學校家庭教育支持不足,主要表現在隔代教育難以實現教學監督;家長文化知識薄弱,缺乏英語學習輔導能力;家長教育意識不足,缺乏責任感。
針對湘西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優化路徑:
1.充實專業師資隊伍,減輕教師工作負擔
首先,可以采用多種渠道,擴充英語教師隊伍。比如,定向培養公費師范生計劃中設置英語專業方向班;實行城區教師輪崗制度,讓優秀教師進入農村學校,保障農村學校師資穩定;加強財政投入及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求職者進入鄉村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其次,盡量做到“定崗”“定時”安排師資,切實保證教師課時在標準范圍內,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2.建立城市—鄉村—本地師范院校教師交流合作機制,打造優秀教學團隊
區域教育有著一定的共性,尤其是對于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來說,如果一味學習或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因此,建立城市—鄉村—本地師范院校教師交流合作機制,既能很好地利用本區域城區學校優秀教學經驗進行本土化引領,減少“水土不服”,又能助力本地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供需信息”實時更新,達到有效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廣義范圍的教學相長。在該機制的推動下,著力打造一支由“農村教師+城區教師+高校教師”組成的骨干教師團隊,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發揮骨干作用,培養一批優秀的農村小學英語骨干教師,實現農村小學英語教育的與“城”俱進。
3.注重教師培訓,提升教學能力
教師培訓對于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意義重大。首先,針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的培訓要開展廣泛調研,基于現狀調查,根據農村小學的實際需求,設置多種類型的培訓。培訓不應局限于寒暑假集中學習的專題講座,而應開展在職進修、脫產學習、跟崗訪學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其次,學校應避免培訓的形式化與任務化,使培訓形成一定的體系,根據學習發展需要制訂并不斷完善培訓制度與教師培訓檔案,督促參培教師將培訓的內容實踐于實際教學中,并制訂教師培養方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新課標帶領英語教學進入核心素養時代?!芭囵B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是新時代每一位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學校要以實踐《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契機,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搭建多種學習平臺,加強教師理論知識學習,擴充知識儲備(張海艷、段夢杰、宋士奎 2019)。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以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的支撐,教師呈現的課堂往往呆板且空洞。學校可以通過與地方相關師范院校合作,定期開展教育理論知識培訓,及時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讀書交流會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建立資源信息庫供教師教學參考與學習。
其次,實施“青藍工程”(彭陳艷2021),建立英語教師專業成長檔案。由優秀教師與新手教師結對子,從課前備課、課中教學到課后總結反思,全程參與、全程指導、全程記錄,并將指導成果計入教師專業成長檔案。通過優秀教師的指導,促進教師快速、全面成長。通過制作教師成長檔案,指導教師加強職業規劃,逐步成長,穩步發展。
最后,開展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1.充分發揮教研室的職能
集中組織學習《課程標準》,通過開展集體備課,定期組織教學教研公開課、說課比賽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開展“問學課堂”教學改革
問學課堂,學生由學而問、問而再學、問以致學,改變了傳統課堂學生沒有機會問、不敢問、無權問的現象,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讓其想學、愛學、會學,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其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張秀雅、范曉麗2017)。在“問學課堂”開展互助合作教學、全身反應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與實踐,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能說”“會說”“樂說”的語言學習氛圍。
3.建立教學評價監督機制,真正發揮評價效用
《課程標準》明確教學評價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手段,體現多渠道、多視角、多層次、多方式的特點。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為了防止評價流于形式,學校應建立教學評價監督機制,尤其是對過程性評價的加強與監督,期末考核要求提供相關過程性評價材料。同時,注重學生自我評價,搭建學生展示英語能力的平臺(王含羽 2021)。期末成績呈現包含課堂表現、作業評價、單元評價及期末評價,將過程性評價的真正效用發揮出來,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設計。
克拉申(Krashen)語言習得基本理論之一習得/ 學得假說認為發展第二語言能力有兩個獨立的途徑:語言習得和語言學得。語言習得是下意識過程,語言學得則是有意識過程。對于二語習得者來講,自然的語言環境比有意識的學習更有效。
創建英語學習環境可以從校園內和校園外兩個方面進行。
1.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創建良好學習環境
環境的創設分為三個層面:聽覺層面、視覺層面和實際運用層面(謝李雪2010)。聽覺層面,可以創建校園英語廣播,播放英語歌曲、英語小故事、傳統文化介紹,也可以播放學生自投稿件等,不僅讓其在閑暇之余接受英語環境熏陶,而且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視覺層面,從校園內的建筑、指示牌、標語到教室內定期更換文化宣傳主題,如黑板報,每期設置英語專欄等,達到在生活中習得英語的目的。實際運用層面,定期開展各種英語課外活動,如英語跳蚤市場、英語小劇場等,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習得英語。
2.加強校外學習引導,增強英語語言意識
農村生活環境相對單一,缺乏有效的英語學習環境,教師可以對學生校外英語學習進行合理引導。比如,引導學生借助英語學習類APP 創設虛擬語言環境,提高聽說能力。補充與農村生活相關的英語內容,如農作物名稱、農村傳統活動介紹等,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在語言學習中熱愛生活,培養語言意識。
1.增加英語教學設施投入
英語教學的改善需要教學設施的輔助,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支持下,繼續給予經濟支持,增加一定的經費投入,進行電教資源的維護、電教設施的增添及英語課外書籍的購買,豐富英語教學資源。
2.開發利用農村特色教學資源
湘西農村地區少數民族較多,有豐富、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教師應立足鄉村,開發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為教學所用,如師生共同繪制鄉土文化英語繪本,既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又培養師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3.注重信息化教學資源學習,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優勢
信息化知識需要不斷學習、及時更新。學校要給教師提供信息化學習平臺,通過聘請專業教師進校園開展信息化教學輔導。同時,開展信息化教學大賽,以賽促教,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支持。雖然農村學校的家長在英語學習上難以提供太多幫助,但是不代表可以完全摒棄家庭教育。可以降低家長在英語學習中的指導要求,加強其監督職能,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上形成教育合力。通過電話、微信等手段即時反饋,介紹優秀的家庭教育案例,鼓勵家長、學生共同成長。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湘西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鉆研、探究,不斷尋找符合當地實際的英語教學途徑,以提高并改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