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初中英語課程理念進行了簡單論述,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關注英語學科的實踐性、應用性。面對全新的學習要求,只有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引導其通過體驗、合作、探究等方式逐漸掌握英語語言技能。在這一背景下,情境教學應運而生,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實踐,在優化英語課堂教學手段的同時,拓展教學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高效達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促進其自我提升,真正滿足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
在新課程、新教材、新中考視域下,情境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備受教師青睞,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關于情境教學的內涵,不同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顧明遠1999)認為,情境教學是利用鮮活、生動的現實情境,將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旨在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其學習成效;也有的學者(許楓2000)認為,情境教學是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標,通過營造生動形象、充滿情趣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下面結合以往學者的研究,將情境教學的內涵總結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指向既定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認知水平、年齡特點等,盡可能創設生動、形象、生活化的場景,旨在喚醒其學習體驗,使其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感受英語(陳麗2022)。
根據情境教學的內涵,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融入趣味盎然的教學環境,旨在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提升其課堂參與度。因此,教師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靈活開展課堂教學:
原則一:激活學生的求知欲。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課堂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學習中喚醒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感。因此,在創設英語學習情境時,只有堅持知識聯系生活的原則,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為其營造熟悉的學習情境,使其在身臨其境的感知中喚醒英語學習欲望,在主動探究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英語教學情境時,應關注教學情境和學生個性特點的契合程度,使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英語學習。
原則二:注重生活化。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語言離不開生活,最終應用到生活中。因此,在設計英語教學情境時,應堅持生活化原則,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以現實生活為原型,使其在熟悉的場景中、在生活細節中學習、運用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應加強對學生實際生活的研究,不斷提升教學情境的真實性,從而組織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
原則三:提升針對性。情境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應關注其針對性,必須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為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服務。同時,在針對性原則下,教師應利用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其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提升英語綜合能力;在針對性原則下,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前,應加強學情研究,努力創設出與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相契合的情境,從而促進其進步和發展(許艷2022)。
鑒于情境教學模式的內涵,積極推進情境教學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下面結合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Sports and Good Health,對情境教學模式的開展路徑進行詳細研究。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詞匯是其基本元素,在課堂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將學生從“死記硬背英語詞匯”模式中解放出來,教師應圍繞英語詞匯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中Lesson 37 You Are What You Eat 的詞匯教學中,在上課之初,教師借助finding home 游戲,對學生之前所學的關于蔬菜、水果、食物、飲料等的詞匯進行簡單回顧。接著,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與詞匯相關的圖片,將詞匯的內涵呈現在學生面前。如此,通過特定的教學情境,使英語詞匯教學不再枯燥無味,而是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詞匯教學效果。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堂導入雖然只有短暫的幾分鐘,但奠定了一堂課的基調。為了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不能“單刀直入”,而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帶領他們逐漸進入課堂學習。具體來說,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借助多種模式靈活創設生動、形象、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中Lesson 38 Stay Healthy 課堂導入中,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一些常見的體育運動,接著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互動問題:“What sports do you like?Where do you play some sports?”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了解情況展開討論。之后,教師給學生帶來籃球、乒乓球,引導他們在課堂上演示接球、輕松擊球和投擲等技能,使其在情境體驗中喚醒學習欲望,更好地參與新課程學習。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逐詞逐句翻譯的方式,致使英語課堂教學成為翻譯課。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在表面上理解了文章內容,但無法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文章理解能力、閱讀能力,更無法促進思維的發展。有鑒于此,只有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科學設計教學情境,借助情境的驅動,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才能高效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中Lesson 38 Stay Healthy 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閱讀情境: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從網絡上下載學生喜愛的中外體育運動員的圖片,旨在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接著,教師提出問題:“Ask the students discuss how to play basketball and how to play ping-pang in group,then make a chart.”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在教學情境的輔助下,學生加深了文章內容的理解,真正提升了學習效果(彭建平2022)。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常常使用大量的日常交際用語,這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鑒于學生的學習特點,重復性訓練模式不僅枯燥無味,而且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有鑒于此,教師可借助情境訓練模式,圍繞重點短語、語句為學生設定特定的情境,引導其展開訓練,不僅減少了學生反復訓練的枯燥性,而且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中Lesson 38 Stay Healthy 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圍繞be ready to...訓練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情境:先給學生演示了打籃球的一系列動作,接著運用英語發出口令,引導他們觀察、模仿。教師在游戲開始前重復說:“Are you ready?Are you ready to play basketball?Are you ready o play ping-pang?”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如此,通過游戲化教學情境,減少了重復性訓練的枯燥性,也促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得良好的體驗,真正提升了學習效果。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作業是聯系課堂與課下的重要紐帶,也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提升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關鍵。以往,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基本上采用“題海戰術”進行機械化訓練。但這種作業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其滋生出各種不良情緒,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有鑒于此,面對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有必要轉變傳統的作業設計路徑,結合教學內容設定教學情境,并基于教學情境設計作業任務,使學生在新穎的作業訓練中高效達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完成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中Lesson 38 Stay Healthy 教學后,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給學生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情境,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員合理發揮想象力,圍繞“體育運動方面的知識或下一屆奧運會的打算和感想”進行談論。在這一作業中,由于教師將其蘊含于特定的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并運用所學知識,將其整理成一篇文章。與傳統的作業相比,這一英語作業形式新穎,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還培養了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趙文芳2021)。
實踐證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模式,激活了英語課堂氛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和發展了其英語綜合素養。
首先,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在生動、形象、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學習情境中,他們的注意力、積極性得以提升,更加積極配合教師,使英語課堂氛圍非常活躍。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學生會受到影響和啟發,逐漸產生正向的學習行為,為初中英語高效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增強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心。以往,學生長時間處于“單向灌輸”的模式下,學習的英語基本上是“啞巴英語”,不敢主動表達,導致逐漸喪失學習自信心。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不僅感悟英語知識的實用性,還在生動、形象、熟悉的場景中敢于開口表達、主動學習等,循序漸進提升了英語學習自信心。
最后,達成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其能夠靈活運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將學生從“考試機器”的狀態下解放出來,釋放了他們的語言學習天性,并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了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真正達成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寧倩倩2021)。
目前,雖然情境教學已經在課堂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依然存在諸多不足,需要改進和完善:
第一,加強理論學習。教師關于情境教學理論知識的認知程度直接決定了情境教學開展的效果。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組織教師參與培訓,提升他們的理論素養;或者培養教師關于情境教學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其理論素養,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實踐。
第二,與學生進行溝通,作好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前,應作好教學準備工作,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搜集相關圖片、影像資料,為學生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另外,教師還應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心理特點等,使創設的教學情境與其需求相契合,確保其能夠從中獲得啟發、靈感等。
第三,促進情境教學和其他教學手段相結合。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在對其進行應用時,應將其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如多媒體教學和情境教學相融合,以便促進抽象、枯燥學習模式生動化;也可以將合作學習、任務型教學模式與其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第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在情境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平等的師生觀念,主動關愛學生,借助肯定和鼓勵,促進其積極、主動學習。由于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限,在情境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其逐漸克服困難,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宋博鋒2021)。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傳統課堂教學弊端日益顯露,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應結合情境教學的內涵,遵循一定的原則,將其靈活運用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喚醒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感,提升其英語學習效果,從而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