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軼
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重知識傳授、輕理解探究,并依托教材的編排順序依次開展板塊教學,導致學生只能零散地接收知識點,甚至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學習形式化嚴重,英語綜合素養發展緩慢,不利于可持續學習。因此,在教育改革新形勢下,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明確刻板教學模式中主題性、整體性缺失的問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基于主題意義的探究制訂單元整體教學計劃,以達成理想化教育目標。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整體教學是對包括單元主題、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單元話題的綜合統整,在明確教學思維和內容構架的前提下設置有針對性的課程任務。在單元主題下展開教學可以保證學生注意力集中,高效完成全部學習任務。小學生更喜歡從整體角度出發對單詞、語法進行聯合記憶,而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整體教學恰好能滿足其這一需求,即不再零散地接收分塊知識點,而是基于主題理解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無形之中在大腦中形成一張單元知識網,通過積極思考、主動表達解決問題,最終獲得綜合語用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為未來高難度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陳曉君2021)。
為落實單元整體教學計劃,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進行全方位分析,從而確定課程主題,并以此為主干制訂整體教學計劃,真正做到以單元為依托進行知識講解。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行為意識、價值理念、興趣特點等對具體的教學手段進行革新,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成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完成知識學習任務,在思維不被束縛的前提下形成英語意識,最終獲得綜合能力的發展(陳瑋2021)。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直接引入主題意義探究理念,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目的更明確,真正做到把握探究方向、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為例,教師先確定單元主題,讓學生圍繞“Is this your pencil?”展開討論,以保證其在開放的語境中主動輸出與教室有關的詞匯,最終在實踐中獲得良好的英語學習品質。在制訂目標時,教師以主題意義為基礎完成四課時計劃的提前預設。
【第一課時】
基于Story time 展開教學,先引出全部重點詞匯(school bag、pen、pencil、crayon、ruler、rubber、lunch box 等)和單元核心的祈使句句式,再直接導入Fun time 和Checkout time,對Story time 進行復習鞏固,從而使學生從整體出發對課程知識產生深刻記憶。
【第二課時】
基于主題意義繼續對Cartoon time 故事進行探索,鞏固單元語法知識,重點對疑問句句式進行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第三課時】
將Sound time 和Rhyme time 整合,做到聽、說、讀、寫有效結合,對單元內容進行綜合復習,使學生逐漸具備使用一般疑問句和祈使句作相應回答的能力。
【第四課時】
綜合練習,以“Is this your pencil?”為主題在課內組織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其在開放的語境中主動建構、理解與應用基礎知識,在聽、說、演能力提升的前提下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設計整體性目標的方式完成課前準備任務,保證學生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更快速地融入語言環境。在連續的課時中以“螺旋上升”的形式落實整體教學計劃,推動學生思維發展、語言能力提升,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從根本上深化其英語意識,促進其綜合發展。
在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教師還要進一步對課程活動進行細化組織,既保證各個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又保證活動的創新性,讓學生在維持英語探究興趣的前提下逐漸提升英語意識,在擺脫固化思維束縛的前提下積極實踐,最終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靳帆2021)。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為例,教師將單元教學分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初步了解基礎詞匯(draw、picture、park、flower、boat、river、easy、difficult)和基礎句型(Good idea!Sure,it’s so easy/difficult.It’s difficult,but I can try),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實現交際能力發展;第二課時基于第一課時對公園內各類物品詞匯的學習展開教學,加大教學難度,引導學生使用句式“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完成交流、互動,最終在實踐中提高語用水平,從而布置更高難度的任務;第三課時基于前兩課時的知識、經驗累積進行自主閱讀,針對Cartoon time 部分故事展開深度探索,在理解其中的幽默元素的前提下對故事進行表演。在各課時中,為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性及確保教學的延續性,教師一定要有針對性地組織活動,保證學生在全情投入的前提下實現學習能力和效率的同時提高。
【第一課時】
教師以基礎教學為主,盡可能在保證教學趣味性的同時降低學習難度,在導入階段同時展示單詞及其對應圖片,師生相互讀單詞并糾正發音,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學習之初就能體會成功,從而既能生成深入學習的動力,又能提高基礎知識水平。在正式進入教學后,教師組織“看圖說話”“看圖思考”等活動,鍛煉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適時播放相關視頻,并提出問題“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park?”,引導他們進入課文情境,通過視聽感知、內容理解提高認知能力。
【第二課時】
教師簡單呈現第一課時的故事視頻,向學生提問:“Do you remember this story?”引導他們說出單元主題“drawing in the park”,并升級學習任務,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鍛煉語言能力。為深化學生對單元基礎詞匯的記憶,教師組織“15 秒搶答”活動,展示圖片,讓他們記住圖中的內容并回答問題“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然后,通過問題“What can you do here?”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表達的流暢性。在剩余的課內時間里,教師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公園并用英語介紹自己的設計思路,提升其英語綜合能力。
【第三課時】
首先,教師組織“大家來找茬”游戲,讓學生通過找不同的方式完成對所學單詞如hill、tree、river、lake、flower、boat 等的復習。其次,教師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每3 人一組合作完成對Cartoon time 部分故事的表演任務,并在表演中解答“Is Bobby happy,and why?”“If you are Sam,what will you say?”等問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表演情況對他們作客觀評價。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享受英語學習、表達的樂趣,形成實踐意識,在理解詞匯、句子含義的基礎上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
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理念重點強調對學生探究意識的鍛煉,致力于發展其綜合語用水平,在保證其學以致用的同時,激活其英語意識。為保證教學的高效性,教師不僅要講解課內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通過思維意識的延展建立更完整的英語知識體系,擴大知識儲備空間,由此深化英語意識,不斷提升閱讀理解和實踐應用水平,進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為未來學習作好鋪墊(岳志堅2020)。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對語言應用環境的創設。不同于上文提到的主題活動,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在整合記憶單元內容的同時,與已學知識建立聯系,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綜合發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6 At the snack bar 為例,教師將Sound time、Rhyme time、Checkout time 三個板塊綜合教學,將零散的個體整合,圍繞單元主題“點餐”“購物”展開實踐類教學,鍛煉學生使用英語征求他人意見的能力,無形之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各板塊間的聯系,創設綜合情境,并基于對“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句式的講解聯合教學,同時導入拓展因素,以Mr.Fox 為中心人物完成各個板塊串聯教學。教師設計如下拓展任務:
1.在了解字母x 發音的基礎上根據課程基礎內容改編兒歌What would you like?(在此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能自主分析英文詩歌的押韻特點,并在明確每一句歌詞中押韻詞的前提下自主或合作完成改編任務。)
2.通過游戲活動完成單詞初體驗,包括coffee、tea、juice、rice、fish、snack bar、hamburger、noodles、sandwich、a cup of 等。
3.全體學生討論自己在學校的就餐情況,樹立“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的觀念,學會珍惜和節約糧食。
良好語言環境的打造為學生提供深度感知英語知識內涵的機會,使其明白英語學習不能靠死記硬背,而要在嘗試表達、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體會語言魅力,從而生成語用意識。這樣一來,在不同的情境中,學生能正確使用所學重點詞匯,也具備了對新增拓展詞匯的應用能力。
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始終以教師為中心,整體環境為“灌輸式”,導致學生長時間在被動狀態下接收和記憶知識,全程未能調動思維意識,對語言知識內涵的探究與思考不到位,綜合語用能力發展緩慢。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課程設計上突出發散思維、實踐應用,鼓勵其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化對知識的認知。為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實際價值,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合作學習與主題意義進行融合,基于對趣味性、開放性任務的設計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模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和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用能力。
合作教學離不開科學的分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英語意識將班級學生分為三個層級,分別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并對他們的性格特征進行針對性分析,遵循同組異質的原則,保證每個小組能力相當,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都能展現出積極的態度,發揮潛能,在自由討論、思維碰撞、實踐檢驗中了解英語知識的內涵,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Unit 7 What’s the matter?為例,本單元話題是“詢問與表達感受、感覺”。教師對知識的講解不僅貼近實際生活,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能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知識的內涵,在模擬的親身感受中懂得關心、幫助他人的重要意義。為保證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杜絕單方面輸出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感受,為他們提供廣闊的表達、實踐空間。首先,教師鼓勵學生結合Story time 部分的內容完成角色扮演任務,在使用“What’s the matter,Tao Tao?”展開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dear、water、ill、tired、happy 等重點單詞,通過合作交互深化對句式“What’s the matter?”的理解和記憶。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在釋放主觀意識的前提下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創編,要求所有學生回憶生活,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其他組員就此詢問、提出意見。通過小組互動,學生能夠用更貼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自然了解日常交際用語的使用方法,主動使用所學對他人給予關心和幫助,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完成知識點講解任務,還要明確學生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發展需求,在課內給予他們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以此完成課堂的重新構建。為保證小學英語教學的高效性,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明確主題意義探究的價值,并探索與之對應的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從制訂目標開始到組織主題活動、單元延展教學,再到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讓他們享受英語學習的全過程,保證他們最終在理解主題知識內涵的前提下實現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