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青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在結合《課程標準》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中發現,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為思維品質培養環節的重點工作方向,總結指向思維品質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策略。下面,結合小學英語教學案例,系統闡述研究成果,推動相關研究的開展。
邏輯思維是一種將思維內容連接在一起的思維形式。通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其更好地認識并梳理獲取的信息,更好地學習知識,準確地表達思想(張婧2021)。學生在運用邏輯思維分析獲取的信息時,能通過揭露邏輯錯誤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找出有序、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見,培育學生邏輯思維也是引導其運用批判思維分析問題及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打開教材之初培育其邏輯思維。這一環節稱為“走近”教材環節,即學生可以看到教材中的信息,通過傾聽教師的語言、聆聽教師分享的音頻,初步解析教材中的圖文,逐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但尚未“走進”教材中的語境。教師可以在這一環節通過設計以下類型的問題培育學生的邏輯思維。
理解與歸納類問題可以使學生有效梳理教材中的信息。顧名思義,此類問題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歸納。其中,“理解”屬于淺層思維活動,難度不高;“歸納”的難度則相對較高,要求學生找出不同詞、句、段、篇中的內在邏輯,是培育其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根據課型的差異,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理解與歸納問題,如在詞匯課上,通過問題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根據詞性、詞義等將所學詞匯進行歸納;在語法課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多個例句簡要歸納語法規則。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Story time 板塊為例,在結合對話完成詞匯講解任務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
Q1:How many key words are there in the text?
Q2:How can we classify the key words in the text?
這兩個問題呈現遞進關系,第1 個問題有助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即bird、beautiful、under、desk、behind、door 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第2 個問題,與學生共同展開理解與歸納類思維活動,使他們將詞匯歸納為“代表事物的詞匯”“描述位置的詞匯”“形容動物的詞匯”三種,從而得出下圖所示的思維導圖。

詞匯歸納思維導圖
這樣,在問題的輔助下,學生可以嘗試分析各個關鍵詞的含義,并有邏輯地對詞匯進行歸納,培養邏輯思維。
在分析與推理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細致、深度梳理教材中的信息,并結合獲取的信息進行推理?!巴评怼备⒅亍巴啤钡倪^程,要求學生結合獲取的信息,在分析的基礎上找出事物內部邏輯或事件發展線索,合理展開推理活動(陳惠惠2021)。因此,設計分析與推理問題是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途徑。考慮到小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儲備不足,小學英語教材中很多信息都蘊含于圖片中,因此,教師不僅要結合教材中的文字設計分析與推理問題,還要巧妙利用圖片設計問題,培養其邏輯思維。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8 Happy New Year! 的Story time 板塊為例,教材中首次引入that 一詞,而講解this 與that 兩詞的區別是本單元教學重點。為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相關知識點并鍛煉其邏輯思維,教師呈現兩張圖片,其中一張為邁克(Mike)的叔叔手持一個禮物盒,并說:“This is for you,Mike.”另一張為海倫(Helen)站在遠處看到邁克打開禮物盒,出于好奇心詢問:“What’s that?”然后,教師結合圖片設計問題:“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this’and‘that’according to the picture?”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關注兩張圖片中說話者的空間距離。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圖片的分享、問題的設計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說話者距離的差距,有助于他們分析this 與that 的區別。這樣,學生通過比較兩張圖片之間的區別可以發現,在第一張圖片中,叔叔與邁克距離較近;在第二張圖片中,邁克與海倫距離較遠,因此可以在對比的基礎上進行推理,發現“this 代指較近的事物,that 代指較遠的事物”。
這樣,通過分析與推理問題,教師幫助學生順利掌握了this 與that 的含義和用法上的區別,并促進其邏輯思維的提升,達成通過問題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目標。
批判思維活動是學生在獲取并理解信息的基礎上,確認自己和外界的觀點是否一致的思維活動(俞良燕2021)。通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可以使他們養成全面、客觀、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有利于他們在虛心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同時,避免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蝕。隨著英語學習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經驗的不斷豐富,學生必然會接受大量的文化和思想元素。其中,一些積極的文化和思想元素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也有一些負面的元素會對其認知水平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有效發展批判思維能力。
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學生對教材中信息的理解會逐步加深,并在教師的影響下沉浸到教材語境中。這一課堂環節稱之為“走進”教材環節,即學生要將自己帶入教材的語篇情境,分析與思考主人公的言行。教師可以在“走進”教材環節設計指向批判思維發展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辯證思考的意識。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類型的問題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
比較與判斷是有助于引發學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維活動(潘菲2020)。在問題設計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教材語篇中不同主人公的言行進行比較,也可以引導他們將生活中的現象與教材中的信息進行比較,還可以鼓勵其將教材語篇與課外語篇作比較,從而使他們作出判斷。這樣,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挖掘出教材中傳遞的積極思想,還可以有效發展批判思維。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 的Story time 板塊為例,課文結合情態動詞can 引入學生討論“打籃球”的故事,當劉濤(Liu Tao)提出自己不會打籃球后,王兵(Wang Bing)和邁克鼓勵其進行嘗試,而劉濤在同學的鼓勵下,發現自己可以輕松將球投入籃筐。結合課文,教師設計以下比較與判斷問題:
Q1:Would you say“have a try”to your friend like Wang Bing and Mike?
Q2:Do you want to have friends like Wang Bing and Mike?
Q3:When you don’t know whether you can do a new thing well,will you have a try like Liu Tao?
Q4:Will you be brave in the attempt in the future?
四個問題可以分為兩組:Q1 和Q2 組成了第一組問題,即引導學生將自己與王兵和邁克作比較,判斷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樂于鼓勵身邊的朋友嘗試新事物,使其對“友誼”這一話題展開批判性思考,從而產生“好朋友要互相鼓勵,而不是讓朋友在嘗試前便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Q3 和Q4 組成了第二組問題,即引導學生將自己與劉濤作比較,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敢于嘗試的勇氣,并在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意識到“敢于嘗試”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助力其走向成功。
這樣,通過設計比較與判斷問題,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解析教材內容,形成積極的思想,并在挖掘課文中隱藏的思想元素時,強化批判性思考的意識,鍛煉批判思維。
質疑與評價是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的關鍵環節。通過設計質疑與評價問題,可以避免學生產生人云亦云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質疑與評價”的含義,即學生要站在他人的對立面進行思考,在思考結束后,既可以對他人的想法表示否定,又可以提出肯定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問題設計、提出與解決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批判思維的含義。教師可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質疑與評價問題,也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根據學生的想法提出質疑與評價問題。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8 Birthdays 的Culture time 板塊為例,針對“People in the West usually open their presents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這一文化知識,教師提出以下質疑與評價問題:
Do you like this culture?Why?
結合問題,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并闡述自己的理由。持肯定觀點的學生提出“I want to see his/her surprise expression.”的想法,也提出“If he / she didn’t open the present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I would think she don’t care about me.”的理由。同時,持否定觀點的學生提出“If I don’t like the present,I may express disappointment form my face.It will hurt our friendship.”的理由。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無需作出評判,以保持學生參與批判性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這樣,在質疑與評價問題的輔助下,學生可以深入教材語境,展開批判性思考,鍛煉批判思維。
隨著科技的發展,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逐漸加大。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必備的一項品質(孫晶、李夢2021)。創新不是口頭上的標新立異,也不是脫離現實情況的主觀臆測,而是結合客觀規律和具體問題創造出的能夠適應新情況的內容、方案或事物的具體行動。因此,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運用邏輯思維找出事物的客觀規律,結合批判思維發現問題和不足,最后打破思維定式,運用創新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完成教材基本教學任務后的環節稱為“走出”教材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指向創新思維發展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擺脫教材的束縛,對大腦中的表象進行加工與處理,產生獨特、新穎的想法,從而“走出”教材,走出思維定式,發展創新思維。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設計指向創新思維發展的問題:
為突出重點、降低教材解析難度或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小學英語教材中經常出現內容省略的現象,教師可以在此處設計引導創新的問題,即請學生分析教材中省略的元素(時娟2020)。長此以往,不僅可以強化學生深度分析教材的能力,還可以使其結合教材中引入的“前因”“后果”或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解析教材中被省略的元素,并保障其創新思維的發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2 What a day! 的Cartoon time 板塊為例,在故事中,博比(Bobby)簡要說明了自己和蒂娜(Tina)放風箏的經歷:“This morning,Tina and I flew my new kite in the park,but it wasn’t windy in the park.”“We climbed up the hill.It was windy there.”為使學生更好地想象故事細節,教師鼓勵他們演繹故事內容,并設計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創造性地完善故事情節:“Can you imagine what Bobby and Tina said and did before they climbed up the hill?”
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思考博比和蒂娜在公園放風箏時的對話,并結合“It wasn’t windy in the park.”這一關鍵信息推測二人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創造性地設計兩個主人公為解決問題提出的各種方法,最后提出其中一個主人公發現山丘上有風,并提出在山丘上放風箏的建議。
這樣,教師通過在文本內容省略處提出問題,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使其合理開展創新性思考活動,培養其思維品質。
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開放性文本。針對此類文本,教師可以在文章結尾處設計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對文本展開續編。在此期間,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以得到有效發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的Story time 板塊為例,課文引入“皇帝的新裝”這一故事,以一個男孩指出“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結尾。完成課文講解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will the king do?”
結合這一問題,學生展開創新性思考活動,根據課文最后一幅插圖中國王尷尬、局促的表情,提出國王已經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并設計后續情節。在此期間,學生指出多樣化的續編方向,如“The king praised the little boy.”“The king killed the two men.”等,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設計細節內容。
這樣,通過在文章結尾處設計問題,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根據課文中的線索展開續編活動,培養了其創新思維。
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各個教學環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