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周長遠 郭鑫
當兒童感到壓抑或被限制時,可能會說“我需要一些空間”,表明他們的心理空間受到了擠壓,接收到了負面能量。在批評、忽視或冷漠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可能會有一個更為封閉的心理空間,而一個在充滿幸福感的環境中長大的兒童會形成一個更為開放和包容的心理空間,有利于一生的健康發展。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努力追尋幸福的生活。究竟什么樣的生活可以給個體帶來幸福?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說,一個人想要讓自己帶著一種持續性旺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并時刻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一定要懂得讓自己的精神有一個安放的場所,這個場所就是我們的精神寄托。只有擁有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向往,我們才能夠充實自己的人生,獲得幸福。兒童獲得幸福感的兩個主要途徑就是投入和成就,也可以稱為個體的興趣和夢想。興趣和夢想能夠幫助兒童發揮自身潛能,提高主觀幸福感。
興趣培養應以兒童為本
以發展為依據,關注兒童成長。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發展是連續建構的過程。認知發展指的是兒童看待世界、處理信息、存儲和調取記憶、解決問題、語言溝通方面發生的變化。隨著兒童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逐步發展和成熟,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社會情緒能力得到不斷發展。
在嬰幼兒時期,兒童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為他們提供食物、安全的環境和娛樂方式。逐漸長大后,他們開始找同齡人互動,蹣跚學步的小孩不管性別相同與否都很容易打成一片。童年中期,兒童開始建立真正的友誼,此時的玩伴多數是自己的同性。隨后,大多數青少年都會面臨自我同一性的整合等問題。在此過程中,兒童逐漸內化了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的習得的規則、道德等因素,不僅兒童的溝通和情感表達的能力有所提高,其認知能力也隨之發展。家長和教師在培養兒童興趣的過程中要結合兒童自身的發展階段,不能對兒童抱有超過其發展階段的期待。
以兒童為中心,發現兒童最愛。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無論兒童多么幼小,都是生命的個體,應當受到尊重。培養兒童的興趣,不是家長之間的攀比,也不是盲目的跟風。興趣愛好不應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座大山,強迫兒童上不喜歡的興趣班,只會增加兒童的壓力和負擔。
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兒童總會接觸到各式各樣新鮮的事物。豐富的環境刺激有利于兒童的發展。美國生物學家馬克·羅茲維格曾將飼養在單調或貧乏環境中的白鼠與飼養在豐富環境中的白鼠相比,兩者在大腦發育和化學物質等方面表現出不同,在豐富環境中生活的白鼠的大腦皮層更重、更厚,且其大腦的化學活動有更高的水平。
在接觸事物的過程中,兒童特別愛問“為什么”“這是怎么回事”,這些問題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家長可以從兒童的發問中,仔細揣摩兒童的興趣方向,將兒童“最愛”的選擇作為培養興趣的基點,抓住兒童得天獨厚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兒童堅定的興趣愛好。
蒙臺梭利也提出,兒童有自發地對周圍世界進行探索的本能和欲望,成人應充當兒童與“有準備環境”間的紐帶,擔當喚起兒童深入探索和繼續研究的關鍵角色。教師應該根據兒童發展的特點,在適當的時間選擇恰當的課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兒童的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近距離地觀察兒童,記錄兒童對該事物興趣的程度、表現方式以及保持時間,以便實施更好的指導。
追求夢想應重視科學引導
重視家庭教育,全身心支持孩子。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提出“最近發展區”,在這個區域的兒童不能獨立解決問題,但是可以在成人的幫助下完成任務。父母在兒童“最近發展區”所起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腳手架,有了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兒童就能慢慢從害怕遇到問題到獨立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15歲少年陳燁奪得了世界大賽滑板項目的首枚金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達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謝父母。在陳燁學習滑板的過程中,父親和他一同學習,為了支持孩子的夢想,父親還專門為他建造了滑板比賽專用的碗池。建造碗池需要承擔一定的經濟壓力,對于一般家庭而言,可能會因為客觀原因勸孩子放棄滑板。盡管陳燁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他的父親還是選擇了堅定的支持,并強調了為孩子營造“追夢”氛圍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傳,樹立榜樣示范作用。《顏氏家訓》中說:“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在這里,父、兄、夫分別作為子、弟、婦的榜樣,對后者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都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兒童恰是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進行學習的。在兒童教育中,父母和教師無疑是兒童重要的榜樣。奧運冠軍谷愛凌曾在采訪中表達了對媽媽的崇拜與感恩,她直言媽媽是滑雪啟蒙老師,并給予了她滑雪方面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家長和教師不妨給兒童樹立一個榜樣,使兒童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發揮自身潛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家校共育,助力兒童追求夢想。兒童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無論是學習知識、培養素質,還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學校教育都至關重要。同樣,兒童的教育也離不開家庭,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有些家長對老師說:“孩子就交給您了,孩子就聽老師的話,我們的話就不聽。”兒童為什么不聽家長的話?這與失信和溺愛相關。家長要以信任、鼓勵的方式養育孩子,還要主動參與家校合作,促成家校合作。學校要建立長效的家校聯系機制,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和家長需要在一定的情感基礎上,達成共享理解,也就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表達、交流、理解并相互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立場,準確理解對方表達的想法。
學校、教師在與兒童進行溝通并了解兒童的興趣愛好之后,可以在家長座談會上溝通,也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公眾號等形式交流。另外,學校可以設置家長接待日、教學觀摩日、家長開放日等,這些都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就特定主題和內容開展深入交流,促進家長充分體驗學校環境和深入參與合作。學校也需要把家長放置于平等的合作伙伴位置,真正與家長建構起溝通、理解、配合與互補的合作關系。
成人應了解身邊兒童的氣質特點、興趣愛好,并在關鍵時期適時引導、言傳身教,給兒童適合的心理空間,為兒童插上理想的翅膀,助力他們追求終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