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姜雪
廣府通草藝術是廣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小北幼兒園充分利用廣府本土資源,結合本園的藝術教育特色,開展通草藝術活動,旨在豐富和拓展幼兒藝術學習的內容和形式,將歷史與現實、幼兒實際生活與傳統藝術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與此同時,更好地傳播、推廣和傳承廣府文化,培養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理論引領與實踐求知相結合,幫助師幼深入理解通草藝術。通草藝術獨特的材料和創作形式,使得它不同于其他的美術活動。我園在自主研究通草藝術創作材料與活動形式的基礎上,多次邀請通草藝術非遺傳承人入園開展專題講座與教研活動,幫助師幼認識通草藝術,增強他們對通草藝術的興趣;積極與珍藏通草藝術作品的博物館聯系,組織教師走進博物館,了解通草畫的“前世今生”,提升教師對通草藝術等非遺文化的認識,為在園內開展通草藝術活動做準備。
整合通草藝術資源,提升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第一,合理規劃,創建通草藝術活動區。為創設具有通草藝術特色的幼兒園環境,我們在美工區創設了通草藝術活動區,并在此投放各種各樣的創作材料。同時,我們還在走廊懸掛了多個通草藝術作品,這不僅使幼兒園充滿通草藝術氛圍,還深深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
第二,豐富材料,提升幼兒通草藝術創作技能。我園針對通草紙和通草芯等創作材料的獨特性,根據小班、中班、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創作材料。例如,在通草藝術活動區,我們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提供通草芯、通草片、簡單的通草作品等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讓幼兒感受、欣賞和了解通草藝術。在通草藝術活動區中,教師還會根據幼兒每次操作的表現,靈活調整操作材料的供給方案,以便為幼兒游戲提供及時的支持。
第三,內容生活化,凸顯本土特色。我園將通草藝術活動內容與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聯系在一起,拉近幼兒與通草藝術的距離。在活動主題的選擇上,我們將目光放在廣府飲茶文化上,讓幼兒用通草紙制作“早茶點心”。同時,教師根據不同主題內容,定期開展通草畫欣賞、噴染與剪貼、立體塑形等不同的通草藝術公開課,幫助幼兒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展示廣府藝術的特色與魅力。此外,我們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嘗試制作幼兒通草藝術活動微課,將我園的“通草棒棒糖”“通草片毛毛蟲”等經典通草藝術活動錄制成微課視頻,打造園本在線學習資源庫。
第四,展示場景化,園社充分合作。我園開啟館園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博物館的場地資源舉辦展覽活動,展出幼兒在通草藝術教學實踐活動中創作的富有童趣、極具個性的通草藝術作品。其間,我們與廣州藝術博物院合作策劃了一場以“粵玩粵有味之風土人情”為創作元素的“小題大做”兒童作品展。從前期策展、中期布展到活動開幕式,均由幼兒園教師、家長與幼兒共同完成。館園合作期間,教師積極接受文博專家的指導,在完成策展討論、場地規劃、活動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收獲成長,不僅對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有了新的思考,還在實踐中鍛煉了策展、推廣、溝通等能力,為今后策劃更多大型活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利于更好地組織幼兒活動,助力幼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