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說,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童年的經歷影響著自身對世界的認識,同時也是日后行為的藍本。也就是說,對于成人而言,那些看似塵封的記憶其實早已變成了“鎧甲”或者“軟肋”,融入日常生活,參與塑造人的安全感、婚戀觀、理想……有的人為之歡欣鼓舞,有的人卻不敢觸碰,甚至備受其擾。
在成都市玉林東路社區,有一家專門收集童年秘密的檔案館,這是由策展人胡燕子、藝術家趙雪彤聯合發起,與建筑師劉向暉合作呈現的社區公共藝術項目。在一個總交互面積約40平方米的沉浸式展覽空間,劃分為檔案展示區、秘密錄入區、藝術展示區和檔案研討區四個功能區。暖黃色的燈光落下來,人們寫下或暖色調或冷色調的童年記憶。只是回憶、書寫,心平氣和地直面童年時期的“波濤洶涌”,就能構成比自己大的存在。“記錄可以緩解個人內心的壓力,同時相似的秘密會使他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孤獨的,這可能為他的生活帶來更多力量。”胡燕子說。
用故事“縫補”破碎的童年
“我的童年很幸福,但我身邊的一些人似乎不是這樣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胡燕子扮演著樹洞的角色,了解越深入,她的心情越沉重。于是,一場從童年視角切入,關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處境,關心具體的人、具體的生活,和那些無法被講述的童年處境的展覽就這樣誕生了。
從2019年4月到8月,檔案館收到了兩千多份來自不同地區的童年秘密。秘密里有關于偷盜、撒謊、暴力、殺戮小動物等在日常生活中被遮蔽的那部分真實,也有單親子女、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等社會問題。還有不到10%的檔案涉及日常倫理道德、法律之外的那部分,是關于禁忌的。“父親出軌、母親自殺、長期遭受校園霸凌,性少數群體在成長過程中被邊緣化,以及被性侵的現象,這幾種類型的檔案數量比想象的要多。”胡燕子感到震撼,她不再滿足于用藝術的方式顯化社會中“不可見”的問題,開始思考如何用藝術創造性的方法來回應這些問題,而完成這項探索,意味著收集更多的秘密、連接更多的資源、跨越更多的領域。猶豫之際,一件事情堅定了胡燕子將檔案館變成常態化項目的決心。
胡燕子熟悉的社區工作人員拯救了一位三十歲就決定離開世界的女人。女人小時候被父親性侵,并被這種陰影籠罩了幾十年。其間,她無法親近任何一位男性。幸運的是,她擁有了一位女朋友給予她繼續生活的力量。然而,一段時間后,女朋友向她提出了分手。破碎的童年加之成年后精神世界的再次坍塌,女人不再留戀這個世界。“女人成長在一個具有傷害性的環境中,這使她無法建構正常的生活。”自殺事件沖擊著胡燕子的內心,她迅速聯想到檔案中類似的故事。“如果女人看過這些檔案,做出極端決定的概率會不會降低?”
故事可以“縫補”一個人破碎的童年,胡燕子在不斷實踐中確認了這個事實。檔案館雖然以童年為議題,但參與者不只有兒童,還有策展人、音樂人、報社編輯、設計師、藝術家、社會學或新聞專業學生,也有退休奶奶、社區工作者……胡燕子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姐姐,大概40多歲,連續兩三周,每周都會騎一個多小時的自行車來到檔案館,一坐就是一天。“閱讀秘密的過程中,她時而哭、時而笑,我猜想她是一個情感細膩的人,或許某些檔案勾起了她的回憶、引發了共情心,這其實就是一種療愈。”
如果說帶有痛苦記憶的秘密是一個“擁抱”,寬慰著有著類似經歷的人們,那么,溫情的秘密就是一個“小太陽”,無差別地溫暖著所有閱讀者的心靈。胡燕子分享了一位年輕媽媽的美好記憶。這位媽媽生長于單親家庭,雖然父親日日陪伴,卻沉默寡言,這使得年輕時的她幾乎感受不到父愛。中學時代的一天,父親送她去上早自習,她坐在老式自行車的前杠上,父親的下巴輕輕放在了她的頭頂,那短暫的幾分鐘使她感受到了強烈而稀缺的父愛。這瞬間的美好更對她教育孩子形成了正面影響,令她十分注重陪伴與愛的表達。“年輕媽媽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一個清晨溫馨的場景,極富質感和張力,我們提取相關元素做成了動畫,希望通過藝術化呈現議題的方式與更多觀看者產生交流。”
趙雪彤進一步解釋說,秘密本就像一個個影像的碎片鑲嵌在記憶深處,將秘密轉換成動畫是激發參觀者分享欲的重要方式。設計初期,她從20多個秘密中摘取了部分內容,抹去了具體的信息,以抽象化的動畫表達出來。秘密有歡快的,也有悲傷的、私密的,“希望大家走進展廳的時候,會有一個與秘密互動的過程,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喚起個人的童年記憶,推動與更多人建立感性經驗,也是吸引更多人關注兒童成長背后問題的手段之一”。
被童年塑造的一代又一代
童年的記憶,是獨家的。這種獨特性,使趙雪彤感嘆時代對人的塑造強度,更是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拋開秘密本身,單是記錄形式就已經具備藝術形態了。”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人,很喜歡用繪畫的方式記錄秘密,而且畫風很簡單,一般用線條勾勒人物和場景,比如女孩的裙子是個三角形,腿就是兩條線;房子是帶煙囪的,院子里還有石子鋪成的小路。80年代出生的人在書寫秘密時,一定會在段落前空兩格,這種書寫的習慣已經成為群體記憶。趙雪彤興奮地講述著自己的發現。當童年的秘密借由藝術家的創造性表達變得更具象,展現出的是在巨大時代洪流中普通個體的童年縮影。
回到秘密本身,童年經歷對人的塑造作用體現得更為明顯。在上千份檔案中,胡燕子發現最久遠的秘密來自出生于1947年的人,最近的秘密來自2019年出生的人,他們的童年秘密串聯了70年的時光,也折射了社會變遷。
20世紀50年代,國民經濟處于恢復時期。從秘密的呈現來看,出生并成長于這個時期的人們帶有明顯的貧窮記憶和饑餓記憶,或上山找食物,或去鄰居家偷食物,或外出逃荒,對食物的渴望流淌于這個時期的檔案。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提出與推進,我國經濟發展連續邁上大臺階。“變化”相關的議題在這一時期的秘密中尤為突出。有人分享了親戚投入下海經商的浪潮,突然變得很有錢的故事;還有人分享了全家搬遷到沿海城市,離開故土開始新生活的故事。“因為經濟體制和經營體制逐漸靈活,出現了小賣部這種零售企業,故事中出現了大量的偷錢情節。”胡燕子總結說,當時大部分孩子偷錢的目的是買方便面、糖果等零食。此外,個人的休閑活動也在這個時期涌入了“新鮮空氣”,一批人寫下了他們通過磁帶沉浸于流行音樂的美妙記憶。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逃學上網、在網吧打游戲后被家長訓斥、沉迷于網戀、網癮困擾等與“網絡”相關的秘密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
進入21世紀,“00后”成長于一個更加多元的世界。有些人寫下了自己跟隨父母在全國各地旅游,或者出國游玩的所見所聞。還有些人記錄了自己被“雞娃”的經歷,表達了對單一化生活的無奈與痛苦。
當不同時代多元個體的童年檔案堆疊在一起,便拼湊出一部關于童年的當代史,通過追溯個體“童年記憶”背后的文化和歷史現場,似乎可以了解到,一個孩童是怎樣被社會塑造為“大人”的。“編年體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們直觀看到,個人特質正是童年處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基于大量觀察,胡燕子闡述了自己的思考:改革開放初期,大批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增多,這導致一些孩子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過于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21世紀,很多孩子過著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很少有機會參與集體活動,使得有些孩子成年后難以融入社會,甚至患上抑郁癥……“一個人的童年被愛與否影響著他對社會的態度、對自己小家庭的態度、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童年塑造著社會中的人,而人又塑造著新一代的童年。”
在胡燕子看來,構建起系統的方法去一一回應檔案里面呈現出來的問題,是她身為策展人的職業使命,也是推動社會發展、打造美好未來的迫切需求。
用藝術回應真問題
藝術可以創造性地回應和解決問題。胡燕子認為,未成年人保護的工作,應在做的過程中慢慢地去鏈接和探索。“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站出來講述,還要讓經歷過童年的成年人,去重新思考童年如何塑造了現在的自己,這會進一步提升大家對兒童群體的關注意識。”
公共活動是傳播議題的重要途徑。玉林東路的檔案館已經策劃了“檔案館之夜”和“挑戰者游戲”兩個系列活動。“檔案館之夜”包含主題分享、藝術家工作坊和電影放映等活動內容,“挑戰者游戲”引領孩子在社區里通過游戲來回應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各類命題。“如果團隊不忙,我們每周都會開展相關活動,忙的時候每個月也會開展2到3場。”頻繁的活動推動了更加系統的探索。胡燕子以“檔案館之夜”系列中的“罪案中的童年”為例,介紹了藝術是如何回應議題的。
活動邀請了一位獄警做分享。他講述了兩個案例:一個十幾歲的留守少年,有一次回到奶奶家偷東西,被奶奶指責后失手殺害了奶奶;一個未成年少女被一名成年男性性侵,她因為年紀小無法理解不斷進行自我心理暗示之后愛上了加害者,協助他去找其他的年輕女孩子實施犯罪。“現場也有七八歲的孩子全程在聽。對于孩子的尊重在于不要把他當小孩,我們是平等的,如果你自己愿意聽,家人也放心,我們是很歡迎的。”胡燕子強調,檔案館是自由的、豐富寬廣的,是關注兒童處境的。
那些在罪案判決中作為受害者的兒童,那些無家可歸的,或是從少管所出來的未成年人們,他們去了哪里?生存狀況是怎樣的?獄警分享活動結束后,這些更加實際的問題被提出來。檔案館聯系到了律師、心理專家、法律領域前記者、獨立紀錄片導演作為嘉賓,開展了延續活動。活動大概吸引了70多個人參加,從晚上7點持續到夜里11點多,還有幾位在場的觀眾,勇敢地站出來訴說兒時曾受過的侵害,參與者一起真誠而積極地想辦法。“2021年,我們收到成都市未成年人保護發展聯合會的邀請,成為會員單位之一。當檔案館遇到未成年人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例時,我們會與相關機構和單位建立聯系,并嘗試通過更系統的方法給予援助和保護。”胡燕子說。
目前,與基層政府、藝術領域、學術領域、社會行動領域聯動,已經成為檔案館的日常,這是它解決議題的途徑,也是發展走向深入的標志。2023年8月,在玉林東路社區的支持下,檔案館得到了成都市武侯區關于社會組織示范項目方面的資助。胡燕子帶領團隊投入了未成年人性教育方面的探索中,“從性教育系列講座到展覽,再到戲劇、動畫展映,希望形成一套可以在區級推廣的工具包,幫助未成年人的同時,鏈接到更多的參與者”。
近年來,收到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機構的“檔案館落地邀請”,胡燕子感到十分欣慰。透過誠摯的對話,她感受到了“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與“人的內心處境”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落地于社區或是其他地方,檔案館永遠是一個庇護所,它為身處其中的人們‘遮風擋雨,給予溫暖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