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編者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諸多美德,了解傳統文化、接觸傳統文化,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和幼兒園課程的有效融合?讓我們一起走進幼兒園的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與根基。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保利華庭幼兒園秉承“讓愛和我們一起成長”的辦園理念,堅定“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創新思維兒童”的發展方向,致力于中華傳統文化園本課程建設,為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扎實的基礎。
豐富多彩的園本課程
傳統美術課程。以傳統美術為基點,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構建不同主題的傳統美術課程。小班構建以“染童染趣”為主題的扎染課程,包括敲染、點染、噴染等活動;中班構建以“編玩編樂”為主題的編織課程,以紙編為基點延伸出繩編、草編、竹編等多種編織方式;大班構建以“繪聲繪色”為主題的繪畫課程,包括水墨畫、彩墨畫、年畫等。
食育文化課程。以傳統二十四節氣為基點,基于探索,逐步形成二十四節氣文化、二十四節氣飲食、二十四節氣游戲,依托食育坊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制作傳統美食的機會。
自然生態課程。以自然生態為基點,秉持讓幼兒“回歸自然,順應天性”的思想,帶領幼兒體驗中醫的“望聞問切”,感受和合共生的生態文化。
傳統民間游戲。以傳統民間游戲為基點,積極探索民間游戲的多種玩法,并滲透到自主游戲等,不僅促進幼兒動作、語言的發展,還推動其社會性、意志品質、規則意識的提高。
基于四個項目的研究成果,幼兒園形成了“愛的浸潤——中華傳統文化園本課程”,并架構了誦、逗、織、品、迎、染、紙、樂、戲九大主題課程體系。
科學推進園本課程
環境育人,讓傳統文化“可感知、可感受”。一樓“染”、二樓“編”、三樓“繪”,我們從樓道、走廊、墻面、活動室入手,創建有鮮明傳統文化特色的園所文化,并將“染編繪”等活動內容有機融入教育教學活動。
生活活動,讓傳統文化“可享受、可分享”。幼兒園將生活活動和傳統文化有機融合,讓幼兒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通過民族節日、民族飲食、二十四節氣、研學等活動,使幼兒體會到傳統文化就在身邊,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好。
自主游戲活動,讓傳統文化“可玩、可樂”。結合幼兒園的園本課程、幼兒成長環境以及興趣特點,探索適合幼兒發展的自主游戲形式,比如造紙、扎染、陶泥、中醫藥手造等。
主題教育,讓傳統文化“可體驗、可創造”。構建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幼兒在動手、創新、傳承中體味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中國年、小腳丫探游黃河文化等大型活動,使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研活動,讓傳統文化“可探索、可挖掘”。教師通過開展教研活動、聆聽專家講座、自學理論知識等,探索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園本課程體系,并逐步完善教育活動、創新自主游戲、加強一日生活各環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親子活動,讓傳統文化“可傳承、可生根”。邀請家長參與每月的主題活動,通過走進幼兒園、走進社區、走進社會等,使家長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從而支持幼兒園相關活動。
(本文系山東省學前教育研究課題“愛的浸潤——中華傳統文化園本課程建設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2XQJY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