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站在新時代,作為教育管理者,我們需要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建設高質量學前教育體系的重要保障,面對教育改革和日新月異的形勢,創新師資培訓管理模式,提升培訓質量,才能適應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需要。
筆者從事幼教工作近30年,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途徑。對幼兒園來說,不同的教師能力及專業需求差別較大,固化的培訓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不同教師的需求。為了給教師提供個性化發展的更大空間,我們深入探索了分層培訓模式。
分層培養方案,助推教師個性發展。根據教師的成熟度、教學年限,將教師分為新手型教師(1-2年)、勝任型教師 (3-5年)、熟練型教師(6-10年)、研究型教師(11年及以上)。根據專業發展的標準,確定不同教師群組的發展方向,以此構建出精準化、體系化、專業化的教師培訓策略。對于年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而言,關鍵是學會“教”與“學”;較成熟的教師,要不斷修正教學行為;成熟教師則要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幼兒園要引導其重視科研,繼續成長。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分層培訓后,新問題出現了,筆者產生了一些思考。
第一,依托教師實際發展情況,實施更精準的分層。在制定分層培養計劃時,如果僅以教齡來劃分教師的發展層次,顯然不夠科學。于是,我們根據教師實際發展水平及個人專業素養,對教師實施更精準的分層管理,比如采用問卷調查、專業測試等多元化手段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做出合理的評價,幫助教師做好職業發展規劃。
第二,教師參照不同標準,衡量自我價值。分層培訓建立基礎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教師自由組合,以此確立奮斗目標。比如,李老師從教10年,參加過市級及以上各類培訓,承擔過園內講座、市級賽課并獲獎,其基礎性指標基本已經完成。在有余力的情況下,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確定了4個發展性目標。判斷和選擇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的自主目標意識,這種成長的愿望與需求是主動的、積極的。
第三,科學使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使培訓體系更完善。在制定教師分層培訓方案時,可以結合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多元化的指導方案,讓教師真正實現視野廣、思維新、專業強的目標。
精準培訓模式,滿足教師發展需求。制定分層培養的計劃之后,幼兒園要發揮最大能力為教師搭建舞臺、創設條件,讓教師學以致用。
新手型教師重在塑德。對于新手型教師來說,除了基礎性培訓,師德師風的培訓更為重要。幼兒園應關注教師的心理需求、困惑和優缺點,并給予回應和互動?;谡n題研究,賦能新手型教師專業發展。
勝任型教師重在增智。勝任型教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幼兒園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機會。通過跟崗、國培、觀摩等方式,使教師開拓思維、拓展眼界。
熟練型教師重在輸出。他們教學經驗豐富,是幼兒園的中流砥柱,應給予他們更大的舞臺,鼓勵他們幫扶支教,感受不同地域的教育風格,保持終身學習的動力,逐漸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研究型教師重在引領。為了激發研究型教師持續學習的意愿,使其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可以通過撰寫專業文章、發表學術論文等方式,讓教師培養科研意識,從經驗型教師逐漸成長為專家型教師。
重視培訓評價與跟蹤,提升培訓實效。教師的培訓需要持續跟蹤,連續發力。從培訓到行動轉化,教師需要示范、實踐、反饋和指導。師資培訓的負責人可以充當教師的“第三只眼”,旁觀他們的實踐行動并及時反饋,通過微型小課堂等形式,做好指導工作。
加強資源庫建設,不斷優化培訓體系。整理培訓的方案、形式及效果,挖掘更有針對性的培訓策略,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沒有真正的熱愛,就沒有無怨無悔的堅守。精準的培訓模式能更好地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從而帶來專業成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