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香

園本教研是當前幼兒園提高保教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然而,當前不少幼兒園在園本教研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教研活動不高效、研和做脫節、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不高等。上海市嘉定區星華幼兒園結合實際情況,重新思考教研活動開展的思路,關注教研真問題、教研新模式,在動四肢、動感官、動大腦、動情感、動心靈的“五動”教研過程中讓教師充分體驗,發現問題、轉變觀念、思考策略,提升了園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分析影響因素,提出“五動”教研
師資力量薄弱。我園是一所新開園,現有一線教師40人,其中有65%的非專業教師和63%的三年內新教師,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通過調研發現,非專業教師及新教師在教研活動中有專業提升的需求,但是缺乏專業底氣,羞于表達,常常是教研信息的被動接收者。
教研機制稚嫩。作為一支新組建的教研團隊,無論是教研制度、教研管理還是教研模式,我們都缺乏經驗,起步階段的教研機制也相對稚嫩,更多是借鑒別人的教研機制。
教研動力不足。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教師對于園本教研缺乏期待,他們認為園本教研就是幼兒園為教師安排的一項必須參加的培訓,因此在園本教研活動中的態度較為被動。
基于以上因素分析,我們清晰地了解了我園教師的基本特點及教研現狀,提出了“五動”教研。
動四肢:即讓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圍繞某一話題動手寫一寫、做一做、玩一玩,給予每位教師獨立思考和體驗的機會。
動感官: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學習時參與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發揮大腦左右半球的協同功能。所以,我們在教研活動中充分給予教師觀察、傾聽、表達的機會,調動教師的各種感官接收外界信息。
動大腦:教研活動要能引發教師思維的激蕩?!拔鍎印苯萄芯褪翘峁└鞣N機會激發教師的思維,引發教師的認知沖突和思維碰撞,并引導教師自主地研究和解決問題。
動情感:即為教師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使其在真實情境中積累情感體驗,為其開展教學奠定基礎。
動心靈:即教師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
拓展推進思路,開展有效教研
找準問題,設計方案。我們一直高喊教研要研“真問題”,但是,到底什么是真問題,哪些真問題值得研討,這是教研組織者一直困惑的。園本教研真問題,其關鍵在“真”字。《新華字典》中“真”的解釋有三個:一為真實,二為清楚顯明,三為本性本原。而在“園本教研真問題”這一詞組中,何為“真”,是要針對“園本”來說的。園本,實際是以幼兒園教育實踐為本。而廣大教師作為幼兒園教育實踐的主體,與真問題的內涵確定緊密相關。
作為非專業教師占多數的教研團隊,或許大家有很多理論的未知,但是,僅僅補充專業的理論是不是他們最需要的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實踐的未及才是我們當前最需要研究的。所以,我們在設計教研活動方案時,首先推敲的就是教師在實踐中的問題。例如,在調研生活課程實施中,我們發現教師自身經驗不足,導致課程內容選擇狹隘,總是聚焦在熟悉的領域組織幼兒開展活動。以“制作棉花糖”為例,我們設計了一次教學研討。研討導入就是一個棉花糖機,我首先用傳統的方式口授使用方法,結果很少有教師能夠清楚地重復使用的方法。于是,我又改變方法,讓一位教師上來探索,教師即便離開了操作說明,仍在結束時完整地描述了方法。通過比較,教師感悟到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并在后面的環節設計中自然地運用了“做中學”的理論,完善了活動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每位教師都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發現教師存在困惑并且提出問題,是教研活動的起點,它從根本上決定了教研活動能否正確、順利地開展。所以,我們的教研更多地結合教師日常教育教學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從剖析問題、分析原因到思考策略,這樣教師更容易理解, 參與學習的興趣較高,能踏踏實實地經歷教研的過程。
網絡互動,提前準備。教師對于參加專業類的研討往往有一種本能的壓力,而對于非專業教師和新教師來說,更有一種專業的自卑,如果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讓教師參與研討,會讓他們因為緊張而不敢參與?!拔鍎印苯萄械睦砟罹褪且屆恳晃唤處煛皠印逼饋?,我們會提前三天將教研方案發布在內網,并開通BBS,讓教師對研討話題先了解,然后在沒有面對面交流壓力的情況下在BBS中進行預研。這個過程不僅讓教師提前做好思想上的準備,還激發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機。
放低身子,真實體驗。研討不應是紙上談兵,大談高深的理論知識。在教研活動中,理論、實例與教師的親身體驗有機結合,才會收到令人驚喜的效果。親身體驗能夠激起教師探究的欲望,通過角色的轉換,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
例如,在開展“基于幼兒‘五動需求的集體教學活動設計”的專題研討時,我們在每一次的教研中安排不同形式的體驗活動,教師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也有意識地運用“五動”理念,讓幼兒動一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在活動中設計的“動”流于表面,只是純粹地滿足幼兒肢體的“動”,對“動”背后的價值思考較少,有時不僅動得無意義甚至還會影響整個活動的組織。于是,在教研中我們設計了“模擬小課堂”的環節,教師扮演幼兒參與某一活動環節,在體驗中感受 “動”的適宜性,這種形式讓教師覺得很有趣、很真實。在體驗中他們發現了活動設計中未思考到的問題,更充分了解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可能發生的問題,理解了“動”與教材內容和核心價值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利用多種學習策略、方法引導幼兒參與活動,實現有效的師幼互動。
又如,在研討“各年齡段幼兒數學認知領域核心經驗在主題中的融合”時,我們安排了“實戰演練”的環節,給出一個主題的內容與要求,然后讓教師結合該年齡段數學認知領域的核心經驗兩兩合作,設計一份個性化學習活動材料。短短15分鐘的時間,每一位教師動手畫、動口說、動腦想,設計出了形式各異的材料,在小組互動碰撞中,教師自然內化了設計材料的原則和策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兒童觀。
目前,“五動”教研還在實踐研究的路上,還有待豐富與完善。我們會繼續努力,通過有效的評價助推教研的實踐研究,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助力幼兒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