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稱連,陳進聰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產后出血(PPH)是全世界公認的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嚴重分娩相關發病率的75%[1-2]。流行研究結果顯示,21世紀以來,PPH 的發病率從 1.9‰升高至 4.2‰,且我國因PPH導致的孕產婦死亡率明顯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客觀反映我國需要提高PPH防治水平[3-6]。降低PPH引起的孕產婦死亡率是產科重癥的難點,PPH孕產婦的管理一直是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熱點。
纖維蛋白原(FIB)是血漿中含量最豐富的凝血因子,其作為凝血鏈中的一個重要因子——凝血因子Ⅰ,在凝血過程的后期階段發揮凝血作用。健康人血漿中FIB的濃度為2~4 g/L,在妊娠期間,孕婦正常FIB水平增加到約5 g/L。有研究報道,FIB水平可以作為PPH的重要預測指標,當FIB水平低于2.0 g/L時,進化到嚴重PPH的陽性率為100%[7]。在PPH和其他大出血的情況下,FIB比其他凝血因子更早降至臨界低水平。在全球范圍內低FIB血癥已被確定為嚴重PPH的主要危險因素,另外FIB濃縮物對PPH的療效已在各種臨床環境中得到證明[8]。
另有研究報道,在預防高危孕婦剖宮產PPH方面,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比縮宮素更加有效,應提早預防性應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以解除凝血功能障礙、改善微循環有關。也有文獻報道,胎盤娩出前肌內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降低產前低FIB孕婦的PPH風險[9-10]。本文主要是研究FIB濃縮物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PPH早期治療中的運用療效,旨在為FIB濃縮物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PPH急性期的有效性提供證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PPH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試驗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0~35歲,平均(27.3±3.3)歲,平均孕周(39.8±0.8)周;對照組患者年齡22~39歲,平均(28.7±3.7)歲,平均孕周(39.0±1.0)周。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PPH的診斷標準,陰道分娩后24 h累計失血量大于或等于500 mL、剖宮產術后24 h累計失血量大于或等于1 000 mL;(2)無相應藥物過敏史;(3)無子宮切口裂傷、血液系統疾病;(4)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妊娠糖尿病、高血壓;(2)精神疾病、肝腎疾病、腫瘤、心功能不全、凝血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3)配合性較差、臨床資料不全。
1.2方法
1.2.1治療方案 試驗組給予FIB濃縮物(0.2~0.3 g/10 kg)靜脈滴注與250 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內注射治療,對照組則僅給予250 μg卡前列氨丁三醇肌內注射治療。2組用藥時間均為產后立即使用,一般頻次1 d1次,有需要可以重復使用,但2次間隔時間在20 min,FIB的總量應小于4 mg。
1.2.2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產后15 min、用藥后2 h、產后24 h出血量及凝血功能情況。
1.2.2.1臨床療效 顯效:子宮收縮完全,用藥后2 h出血量小于100 mL且生命體征平穩;有效:子宮收縮明顯,用藥后2 h出血量小于200 mL,生命體征平穩;無效:子宮收縮無明顯變化,用藥后2 h出血量大于200 mL且生命體征持續惡化。
1.2.2.2出血量監測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產后15 min、用藥后2 h、產后24 h出血量。出血量的測量方法:采取綜合法測量,計算產中紗布、產后所用墊子使用前后的重量差,以重量差/1.05,即為血液量(mL);胎兒娩出、羊水流盡后,在會陰部放置一個儲血盤,并用量杯測量;將2種方法下得到的出血量相加,即為出血量。
1.2.2.3凝血功能檢測 使用抗凝管采集分娩前及產后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后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分析血值,比較兩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原時間(PT)、FIB及D-二聚體(D-D)。

2.12組患者用藥后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用藥后療效比較[n(%)]
2.22組患者出血量比較 2組產后15 min時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使用藥物治療后2 h,試驗組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產后24 h試驗組出血量也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出血量比較
2.32組患者生產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組患者產前APTT、TT、PT、FIB、D-D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產后APTT、TT、PT、D-D值顯著低于對照組,FIB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產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PPH 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若不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PPH 還可導致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急性腎衰竭、Sheehan 綜合征及生育力喪失等嚴重并發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屬于氨丁三醇鹽溶液的一種。其構成因素包括天然前列腺素F2a的15甲基衍生物,屬于鈣離子的載體。其不僅能夠使鈣離子的濃度增加。同時還能夠增強子宮的收縮能力,也能改善凝血功能,解除凝血功能障礙、改善微循環。有研究報道,在預防高危孕婦剖宮產PPH方面,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比縮宮素更加有效,應提早預防性應用[9-10]。另有研究也報道,胎盤娩出前肌內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降低產前低FIB孕婦的PPH風險率[11]。本研究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PPH對照組,有效率為68.75%,是積極有效的。
FIB是由肝臟實質細胞合成,其是血漿中含量豐富的血漿蛋白。鄭園園等[12]研究發現,妊娠晚期子宮肌間和胎盤絨毛間維持較高濃度FIB的生理性改變有利于胎盤的完整性及剝離,是預防PPH的一個重要機制。FIB對于PPH的預測價值在很多文獻中均有報道,FIB含量也是PPH的重要預測因子。FIB每降低1 g/L,出血風險增加2.63倍[11]。有報道表明,PPH發生時,血漿纖原水平是唯一與嚴重出血進展相關的獨立危險因子。對于產后大出血患者,需嚴格監測其FIB水平,當其含量小于1.5 g/L,宜進行FIB補充糾正,輸注FIB濃縮物能快速將血液FIB水平提升至妊娠生理水平。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使用FIB可減少出血量,降低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輸注,同時不增加血栓形成風險[13-15]。
本研究中,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0.62%(29/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75%(22/32),試驗組使用藥物治療后2 h及產后24 h出血量皆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產后凝血功能指標APTT、TT、PT、D-D顯著低于對照組,FIB值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采用FIB濃縮物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治療的試驗組,其效果相比僅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的對照組在治療PPH上效果更好。分析可能原因:一方面足夠量的FIB有利于胎盤的完整性及剝離,防止PPH;另一方面FIB作為凝血的核心底物,足夠量的FIB可有效減少出血量,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然而,國外學者COLLINS等[16]研究提示,對 FIB 濃度正常(平均 4.5 g/L)的產婦提前輸注 26 mg/kg 的 FIB 對PPH的結局無明顯改變。另一項雙盲隨機試驗發現,針對發生PPH且 FIB 指標正常(或 Fibtem A5>15 mm)的產婦輸注濃縮 FIB 并不能改善預后;同時研究還指出,FIB濃度大于2 g/L(或 Fibtem A5>12 mm)的產婦無需置換 FIB[17]。因此,作者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后續研究。
綜上所述,FIB濃縮物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治療PPH效果更好,臨床可以進一步研究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