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課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者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軍事理論》課的開設旨在提升大學生軍事素養,培養憂患意識,增強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其內容均蘊含了豐富的育人元素,如現代戰爭、軍事科技、軍事思想以及國防歷史等,若經由“課程思政”滲透,將全面提升國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重效能。
目前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卓有成效,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改進、教學內容不斷翻新、教學理念不斷創新,但也存在許多影響其發展質量與速度的問題。
教學內容的制定是任課教師綜合素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的一次集中體現,關乎著國防教育、國防知識傳授的成敗。當前,任課教師要么側重于思政教學內容設計,要么著重講軍事理論技能和知識,無法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內容與軍事理論內容的有機結合領域,導致教學效果欠佳。比如,教師只按照教學課本或者大綱進行宣講,側重于教材知識點的灌輸,而缺乏對軍事理論背后思想觀念的引領;教師不注重教學內容的時效性、政治性,尤其是涉及到國際國內的時政熱點,不能及時分析出問題的本質。這些均割裂了傳道和授業、育人和教育的聯系,忽略了價值觀的引領,使得教學全過程育人的主動性嚴重不足,變成了純粹的軍事知識傳授,思政協同育人效力大打折扣。
當前,受到財力、物力、人力的制約,各高校軍事課程配備的專職教師人數還不足,且多由行政轉崗人員、退伍軍人、輔導員、思政教師等擔任。任課教師通常身兼數職,缺乏精力與時間開展相應的系統培訓、備課、學習等,影響教學實施效果。此外,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教學還存在教學手段陳舊,新技術應用欠缺,只側重系統性、概念性的理論教學,而忽視大國關系新調整、最新地緣政治關系變化、軍事斗爭新思潮、國際國內時政熱點等實踐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提高大學生實際分析并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用,最終影響了思政融入軍事課程教學的育人效果。
高校軍事理論課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學載體,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一是,實踐調研與實地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如秦皇島黨史紀念館、東北抗聯紀念館、冀南革命紀念館等。教育基地內含海量的思政資源和豐富的國防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切身體驗到戰爭、歷史的氛圍,從而獲取愛國與國防雙重教育;二是,將國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了解到國防相關知識[1];三是,須將“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八一”建軍節等紀念活動和國防教育結合起來;四是,積極組織國防教育活動,如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微視頻比賽等,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國防意識。此外,還可以為學生專門設立社會調研、志愿者等服務崗位,在實踐環節融入思政教育,達成價值理念和課程知識同步提升的目的[2]。
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最新要求是將思想教育和國防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和選擇方面,須開展融入點和思政設計的銜接,探尋軍事理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圍繞教學方法和授課形式、融入點和思政設計、授課知識點等各環節展開教學創新。比如,講到國家電子信息系統時,可從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困境入手,選擇小組討論的形式,著重培養學生對高端科技的濃厚興趣以及工匠精神;在講到國家整體安全觀時,可引入美國打壓華為公司的案例,培養學生獨立自強的發展意識,了解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加強學生愛國情懷和國家安全意識,凝聚捍衛國家安全的決心和動力;在講到習近平強軍思想時,須結合黨的十九大關于軍隊與國防建設的重要論述,強化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堅定“兩個維護”,堅定“四個信念”,樹牢“四個意識”;在講到國際政治格局時,可回顧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歷史、“五四”運動和巴黎和會的歷史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講到國防教育方式時,須選擇討論式教學或者案例式教學進行,增加東北烈士紀念館、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及革命圣地的介紹,厚植革命理念的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提高思政與國防的教育效果;在講到中國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時,須重點闡明中國以和為貴的發展理念,強化對學生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在講到中國國防歷史章節時,須選取抵抗外國侵略、滿懷愛國情懷的英雄人物,如鄧世昌、林則徐等,展開思政元素融入,引領學生愛國熱情,為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軍事理論課程中,可有效確保教學育人功能的發揮,做到“思政寓于課程”“課程承載思政”,為國育才,為黨育才[3]。
強化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推動高校軍事理論課建設,是引領軍事理論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手段。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理念與強軍思想的重要論述為綱領,全面貫徹國家安全觀、軍事戰略方針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探索思政和國防相結合的教學路徑,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完善軍事理論教學體系,主抓課堂教學、課程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圍繞家國情懷、國防觀念、愛國教育、政治認同等育人因子,豐富教學內容供給,引入鮮活的、時代底蘊豐厚的教學案例。在教學方法上,全面引入思政教學設計,做好軍事理論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銜接與融合,強化課堂教學設計,革新教學手段,將課程思政元素引入教案文件編寫、教學大綱補充、課程目標設計等多個環節,并貫穿于作業論文、教學研討、課程講解等多個方面。豐富教學方法與手段,比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拓展教育的時空、資源等。總之,高校須大力創新軍事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尋找合適的育人切入點,提升軍事課堂教學的質量,并輔以先進的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趣味性[4]。
課程思政理念的引入旨在有效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方位陶冶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懷,加深學生對國防安全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高校軍事理論課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做好思政元素設計融入,革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育載體,使思政教育和國防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