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斌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文公分校,福建 尤溪 365100)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摒棄傳統授課模式中的不足之處,積極優化教學設計,打造高效課堂,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立足于信息科技課程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組織針對性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習熱情的同時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互動中來,從而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綜合素養的共同提升,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初中信息科技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能夠靈活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具體問題,發揮信息技術的最大價值。相比較于其他科目,該門課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創造性,學習起來具有一定難度,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則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借助豐富的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在獲取、傳輸、處理信息過程中提高個人綜合素養,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為今后快速適應信息社會做好鋪墊。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衍生出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適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見,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領域的信息科技課程地位日漸提高,已經成為拓展人類才能的重要工具。為了滿足這一發展要求,教師必須重視信息科技教學,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精心設計課堂中的各個環節,同時加強信息科技與其他科目的相互交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1.觀看微課,自主學習
微課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將教材內容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刺激下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視頻的深入分析能夠明確本課重難點知識,為后續的深度學習做好鋪墊。微課視頻的時長約為3~5 分鐘,常用于課前導入環節或是預習環節,為學生指明學習的具體方向,同時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將課程內容與他們的基本學情結合起來,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制作相關視頻,可以由教師親自錄制,也可以在互聯網中搜索與本課主題相關的片段,將其整合在一起,形成最終版本的微課視頻。這樣的方式使教師加深了對班級同學的了解,引導他們展開自主學習,對新課內容構建初步認知。
以閩教版七年級上冊《電子表格的建立》為例,教師提前在班級微信群中發送微課視頻,主要介紹電子表格的設計、數據的錄入以及選擇單元格區域的多種方法,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看,對本課講述的內容形成初步了解。為了保證他們的預習效率,教師可以在微課中加入適量的互動問題,如:Excel軟件的窗口由哪些部分組成?與以往學過的軟件不同,該軟件多了哪幾個部分?一個工作表中最多有多少行?多少列?在問題驅動下使學生明確預習的具體方向,觀看微課視頻的同時認真閱讀教材資源,單獨標注不理解的知識點,回到課堂中與教師進行針對性溝通,介紹到重難點部分時更是要格外注意,根據預習中收獲的知識進行分析,以此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
2.在線交流,了解學情
掌握班級同學的基本學情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了解學情的方式有很多種,在線交流便是有效途徑之一。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完成預習后,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與他們取得聯系,借助學習軟件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根據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則結合預習中的收獲進行作答。通過他們的回答便能初步掌握每個人的自學情況,明確學生的薄弱項之后適當調整教學策略,使得學習活動更具針對性,在實際教學中幫助他們查缺補漏,以此提高初中信息科技課堂的有效性。此外,在線交流的方式也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為二者提供更加多元的互動機會,也能使學生減少對學習的抵觸情緒,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個性化輔導促進信息素養的提升。
以閩教版七年級上冊《網絡信息的交互與安全》為例,本課主要內容是了解常見的網絡設備,掌握網絡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知道IP 地址和域名的基本概念。這些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保持較高的熱情,主動與教師取得聯系。其中,有的人存在一個疑問:不同區域的計算機需要連接在一起,應準備什么設備呢?家中的計算機是怎樣連接到互聯網的呢?為了保證學習的時效性,可以直接與教師進行在線溝通,經過提示知道此問題在教材中“路由器的內容”這一板塊有詳細介紹,學生應再次閱讀文字信息,直至問題的順利解決。在針對性溝通中也讓教師意識到部分學生對路由器的相關知識存在疑問,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安排,回到課堂中進行深度研究,打造出高質量的信息科技課堂,滿足了新課標的具體要求。
1.學生展示,理解基礎知識
學生展示是指給他們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能夠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給其他同學,經過交流與討論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起到夯實基礎知識的效果。此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展示過程中可以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不足,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掌握本課重難點知識,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基于此,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其構架自我展示的情境,鼓勵學生針對課程內容發表不同的見解,同時也要及時指出問題所在,并給予正確的提示,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展示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有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另外,當學生在自我展示時,其他同學也要學會認真聆聽他人發言,與自己的想法或觀點進行對比,在取長補短中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以閩教版七年級下冊《逐幀動畫》為例,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逐幀動畫的概念,知道具體的實踐方法,并掌握幀的編輯操作,學會制作逐幀動畫。當教師教授完基礎知識后,給學生留出自主練習的機會,遇到問題要及時提出,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逐幀動畫的設計。而后,隨機抽取幾名同學去到講臺上展示自己的動畫,并介紹設計理念和操作方法,結束后由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在展示的同時能使他們知道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經過他人的點評可以進一步明確日后的研究方向,有目的性地展開深度學習,在反復練習中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層次意義,切實保證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推動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2.師生互動,探究重點內容
新課標倡導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參與,這就要求教師將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探究重點內容時采用互動方式進行研究,這也是保證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學生通過自我展示對基礎知識形成一定了解,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做好鋪墊。從本質上說,課堂教學以互動為主,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前提,也是學生探究重點內容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初中信息科技課堂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活動,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將之前學過的知識遷移到全新情境中,對新課內容形成全新的認知,而后與教師展開針對性溝通,在師生的默契配合下快速突破本課重難點知識,充分保證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的實效性。
以閩教版七年級下冊《程序設計基礎》為例,本課重難點在于理解算法的三種基本結構,并在此基礎之上設計簡單的流程圖。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設計一個猜數程序代碼的小游戲,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意識到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與乘除設計有關,在趣味互動中形成活躍的班級氛圍。而后,教師提出思考問題:“程序用到什么語句?整個程序是什么結構?能否畫出流程圖?”學生可以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教師則要留心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態,遇到問題時提供正確的引導,總結出問題的正確答案。接著,師生共同分析流程圖,并復習程序的三種結構,使學生順利歸納出程序設計的一般步驟。師生互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并為他們提供更加便捷的探究方式,在循序漸進中掌握本課重點內容,為信息科技綜合素養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3.立足實踐,深化綜合素養
在現代化社會背景下,信息技術的變革與發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教師的教學重點由理論知識的介紹轉變為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原理的基礎之上能夠運用它們解決具體問題,以此提高知識運用能力。但是現階段的部分初中生并沒有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對信息技術的研究局限于游戲操作,無法發揮出該門課程的最大價值。對此,教師應意識到問題所在,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首要任務,挖掘信息技術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以此為依據設計課堂活動,使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并能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實踐能力的發展,達到深化綜合素養的教育目的。所以說,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于實踐,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組織針對性的課堂活動,引導他們在實際訓練中增強知識運用技能,助力于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
以閩教版八年級上冊《制作三維立體紙膜》為例,本課重難點在于理解三視圖、平面展開圖的概念,掌握三視圖、平面展開圖與三維幾何體的轉換方法。首先,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展示各種物體的三維立體紙膜,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感受三維紙膜的魅力。與此同時提出思考問題:“三維紙膜和平面圖像相比,帶給你們的感受有何不同?”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將最終結論報告給教師:三維的立體紙膜比起二維圖像更加生動,能夠還原物體,效果逼真,能夠具體地觀察物體上下、左右、前后三個維度,突破了平面的局限性。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戰斗機模型的三視圖圖片,帶領學生從戰斗機的正面、側面、上面三個不同的方向進行觀察,了解三視圖的同時為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自行制作戰斗機的三維立體紙膜,在動手操作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繪制平面展開圖后加以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促進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
1.利用微課,復習知識
復習是學習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決定著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多數人都沒有養成復習的習慣,在課堂中掌握了新課知識后不會利用課余時間加以鞏固,導致他們的學習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在信息科技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為了增強記憶效果,可以借助微課視頻進行查缺補漏,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為他們指明深度學習的具體方向,以此構建全新的知識框架,實現信息科技綜合水平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說,在課程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及時梳理所學內容,在微課的輔助下進行自主復習,既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也不會增加過于沉重的學習負擔,真正意義上實現寓教于樂,滿足新課標的最新要求,構建高效的初中信息科技課堂。
以閩教版八年級上冊《制作平面設計素材特效》為例,本課主要內容是掌握仿制圖章工具、修補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濾鏡的概念,應用濾鏡生成圖像特效,以及知道對圖片進行修補與特效處理的具體方式。教師可以親自錄制微課視頻,復述本課主要內容,課程結束后將其發送到班級微信群中,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復習,遇到有問題的地方可以截圖保留,與教師進行線上溝通,或與其他同學討論,重新梳理本課知識結構,從而順利解決問題。利用微課復習的方式充分鍛煉學生手腦并用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準確把握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提高思維品質的同時實現信息素養的發展。
2.動手操作,完成作業
課后作業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及時復習課堂中學習的內容,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加以鞏固,達到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增強知識運用技能的教育目的。在初中信息科技課程更是如此,教師應根據課程重難點內容布置針對性的課后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加以實踐,能夠及時發現自身的薄弱項,便于彌補學習中的不足之處,與此同時促進實踐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對于信息科技學科而言,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學習理論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很難透徹理解其中內涵,需要經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自主操作能力。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應提高對課后作業的重視程度,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學習任務,要求他們積極思考并加以實踐,充分鍛煉其動手操作能力,以此保證信息科技的學習效率。
以閩教版八年級下冊《設計無線報警器》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各個學習小組分發mirco:bit,每人一塊或兩塊,還有數據線、有源蜂鳴器以及兩根鱷魚夾,引導他們根據教材提供的信息自主設計報警器,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以此掌握報警器的工作原理。課程結束之前,教師布置本節課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思考如何讓蜂鳴器在不同溫度下發出不同時長的響聲,并給出適當提示:響聲時長取決于暫停時間,把暫停時間用溫度與某個數字的乘積代替。與小組成員進行實踐操作,并記錄具體流程,在下節課中派出一名代表展示各自成果,以此保證他們的作業完成效率。教師利用課后作業對教學內容進行升華,不斷挖掘學生的個人潛力,在鞏固新知的過程中提高信息科技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標指引的初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不僅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復習這三個環節開展,還有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有待研究。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授課手段,以信息科技學科的特點入手,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制定豐富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還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切實保證信息科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