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靜
(山東省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汪疃小學,山東 威海 264200)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學生不同,其學情也會有所不同。因為教材的編排體系與學生的實際學情不太相符,所以導致教材的輔助作用微乎其微。為了更好地發揮教材在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發展學生能力、塑造學生品格等方面的作用,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實際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打破教材原有的單元編排體系,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之后,教師可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大單元學習任務,并基于任務群開展大單元教學。
不破不立,是大單元教學的一個典型特點。打破原有的教材編排體系,從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價值體系三個方面解構教材的內容,是教師基于學習任務群開展大單元教學的切入點。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媒介。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探究教材中的知識,教師應對教材知識體系進行深度挖掘。解構教材單元知識體系,是教師深度挖掘教材知識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教師重組教材知識的先決條件。通過解構教材單元知識體系,教師能夠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了解教材中的知識。
以魯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教材為例,通過從知識體系視角解構教材,教師會發現:本冊教材中“色彩的對比”“色彩的和諧”這些內容,重在引領學生深入了解關于“色彩”的一些美術知識;“美麗的紋樣”“趣味文字”“畫龍點睛”則重在引領學生感知、體會、領略美術的獨特魅力;“快樂刮畫”“對印畫”“神奇的皂粉”“微觀世界”“學構圖”“靜物寫生”“陶泥的世界”重在引領學生了解關于“刮畫”“對印畫”“構圖”“寫生”“泥塑”等的一些美術知識;“元宵節里掛彩燈”“會跳的玩具”“小布偶”“旅游節”則重在引領學生聚焦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美術知識;“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和“中國民間美術·皮影”則重在引領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美術作品的重要價值等。
通過從知識體系視角解構教材,教師能夠對教材內容有更為全面、深入、細致、通透的認識與了解。同時,此舉也能夠打破教材中原有的知識體系,理清教材各個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這一切,又會為教師重組教材知識體系指明方向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等,是小學美術學科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因此,教材編寫者以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為導向,構建了單元能力體系。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解構教材原有的單元能力體系,細致了解發展學生能力的種類、方式等,進而為重組教材單元能力體系奠定基礎。
再以魯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教師也可從能力體系視角解構教材。如:本冊教材中“色彩的對比”“色彩的和諧”這些內容,重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比分析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等;“美麗的紋樣”“趣味文字”“畫龍點睛”則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等;“快樂刮畫”“對印畫”“神奇的皂粉”“微觀世界”“學構圖”“靜物寫生”“陶泥的世界”重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造美的能力等;“元宵節里掛彩燈”“會跳的玩具”“小布偶”“旅游節”則重在培養學生感知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美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等;“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和“中國民間美術·皮影”則重在培養學生理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
通過細致入微地解構教材中原有單元的能力體系,教師能夠進一步明確發展學生能力的方向。同時,教師也能夠理清學生各種能力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深入了解教材能力體系與學生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明確基于學習任務群重組大單元教學能力體系的框架。
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孕育學生的價值觀念等,都是小學美術教材價值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單元主題,構建一種價值體系,以便更好地發揮大單元教學的育人作用。解構教材原有單元中的價值體系,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重組大單元價值體系。
仍然以魯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教師從價值體系的視角解構教材,就會發現:本冊教材中“美麗的紋樣”“趣味文字”“畫龍點睛”“快樂刮畫”“對印畫”“陶泥的世界”“元宵節里掛彩燈”“會跳的玩具”“小布偶”“旅游節”等教學內容,巧妙、恰當、適度地融入了民族服飾、中華漢字、民間刮畫、陶瓷藝術、元宵佳節、旅游文化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的融入,讓美術課程更加具有生活氣息、文化氣息。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為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中華優秀文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通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解構教材原有單元中的價值體系,教師能夠進一步了解教材中關于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進一步理清價值觀教育內容與美術知識之間的關系。而這,也能夠為教師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重組單元價值體系起到鋪路架橋的作用。
破而后立,是重組單元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在解構教材單元知識、能力和價值“三維”體系的基礎上,教師應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提煉單元主題、搜集教學資源以及融入傳統文化等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單元重組是教師基于學習任務群開展大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大單元教學需要圍繞某個主題有序、有趣、有效開展。因此,教師在基于學習任務群實施大單元教學時,首先應提煉一個清晰明確且與學生實際生活比較接近、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主題。教師所提煉的大單元教學主題不僅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不僅要具有美育價值,而且要具有德育價值。
例如,魯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色彩的對比”“色彩的和諧”“美麗的紋樣”“元宵節里掛彩燈”“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等內容,都或多或少與“色彩”有關。因此,“色彩”也是本冊教材中的一個關鍵詞。教師可將“色彩斑斕的生活”“生活中的和諧色彩”“和諧的色彩、美好的生活”等作為本冊大單元教學的主題。鑒于“美麗的紋樣”“元宵節里掛彩燈”“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中國民間美術·皮影”等內容中包含了多姿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將“美術與文化”“璀璨文化,趣味美術”等作為大單元教學的主題。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所提煉的大單元教學主題,不僅與教材原有單元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價值體系等密切相關,而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以這些大單元教學主題為導向,既能夠培養、發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涵養學生的優秀品格。
豐富、多元、有趣的教學資源,是提升教學效益的重要保障。在明確大單元教學主題的前提下,教師應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各種途徑,廣泛搜集與單元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資源。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教師能夠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能夠更好地發揮大單元教學在發展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
例如,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色彩斑斕的生活”,教師可聚焦學生的日常生活,從互聯網中搜集一些色彩斑斕的物象,包括:色彩斑斕的公園、色彩斑斕的天空、色彩斑斕的服飾、色彩斑斕的田野、色彩斑斕的兒童畫等。展現這些物象的視頻、圖片等載體,都可以成為教師大單元教學的資源。圍繞“璀璨文化,趣味美術”,教師可從圖書館、博物館中搜集、整理一些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術作品,并將其作為教學資源。
在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源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資源的美育價值、德育價值等。同時,教師對教學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優化等,以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依托單元價值體系,不僅能夠塑造學生的思想品質,而且能夠涵養學生的文化品格。在基于學習任務群組織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適時適度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舉,能夠豐富學習任務群的內容,增加學習任務群的趣味性,更好地發揮學習任務群的育人作用。
以圍繞“美術與文化”這一主題,組織大單元教學為例,教師不僅可以融入教材中關于皮影戲的傳統文化,而且可以聚焦學生的現實生活,深度挖掘一些教材之外的傳統文化,如:剪紙、年畫、糖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融入到大單元教學內容之中。在這些非遺中,不僅包含著造型、留白等美術知識,而且承載著勤勞、勇敢、智慧、愛國、誠信、友善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單元教學內容中融入非遺項目,能夠讓大單元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有趣,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理解、掌握美術知識、傳統文化的興趣。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學習任務群之中,能夠增加學習任務群的吸引力,拉近學習任務群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任務群之中。如此一來,學習任務群在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塑造學生文化品格、樹立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也就會愈發顯著。
在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圍繞單元教學主題,利用相關的教學資源,設計一些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學習任務群。依托這些學習任務群,教師能夠驅動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發展能力以及塑造品質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任務驅動是大單元教學的一個增長點。
在重組大單元教學框架、內容、體系等的過程中,教師會圍繞主題,適時適度地融入相關的知識。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所以教師應依托主題鮮明、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知識。此舉,有助于學生將零碎的知識整體化、系統化,助力他們理清知識脈絡結構,吸收內化相關知識。
例如,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生活中的和諧色彩”,教師設計了這樣一些學習任務。任務一:聚焦生活,認識“和諧色彩”;任務二:著眼生活,尋找“和諧色彩”;任務三:聯系生活,創造“和諧色彩”。通過完成任務一,學生能夠對色彩的和諧有一種理性的認識,能夠準確辨識和諧的色彩與不和諧的色彩。通過完成任務二,學生能夠發現現實生活中色彩和諧的各種物象,包括色彩和諧的動物皮毛、色彩和諧的各種服飾、色彩和諧的花園等。通過完成任務三,學生能夠準確、恰當、靈活地運用關于色彩和諧的相關知識,創作一些色彩和諧的美術作品,包括色彩和諧的水彩畫、色彩和諧的中國畫等。
在一項又一項學習任務的驅動之下,學生能夠由淺入深地理解任務群中相關的美術知識,并逐漸建立一種清晰、完整、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如此,學生就能夠更為通透地理解、更為牢固地掌握、更為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幅提升。
為了更好地發揮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教師應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設計一些能夠驅動學生能力發展的任務。通過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些任務,學生的相關能力也會得到循序漸進的發展與提升。
例如,圍繞“和諧的色彩、美好的生活”這一主題,教師設計了一些旨在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學習任務。任務一:欣賞美術作品,尋找和諧之美;任務二:回憶多彩生活,發現和諧之美;任務三:聯系現實生活,創造和諧之美。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一,學生能夠從不同視角,領略、感知、體會美術作品的色彩和諧之美,進而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二,不僅能夠引領學生發現現實生活中各種物象的色彩和諧之美,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三,學生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關于“色彩和諧”的相關知識,創造色彩和諧的美術作品,以此為契機,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藝術表現能力等,都會得到循序漸進的發展與提升。
此外,在依托任務群驅動學生的能力發展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能力發展狀況,設計一些與學生能力水平相符的學習任務群。唯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習任務群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
塑造學生的思想品質、涵養學生的文化品格等,是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目標。教師應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設計一些有助于塑造學生優秀品質的學習任務群。如此,學生通過樂此不疲地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就能夠循序漸進地形成優秀的思想品質與文化品格。
例如,圍繞“美術與文化”這一主題,教師設計了旨在驅動學生塑造高尚品格的學習任務群。任務一:自主鑒賞——管窺文化;任務二:討論交流——賞析文化;任務三:自由創作——傳承文化。以完成“自主鑒賞——管窺文化”這一學習任務為契機,學生能夠逐漸揭開美術作品的神秘面紗,了解美術作品中蘊含、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如:服飾紋樣所蘊含的社會和平、家庭和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趣味漢字中所承載的勤勞、勇敢、智慧、愛國、敬老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宵節彩燈中所蘊含的祥和、團圓、祈福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皮影戲中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以完成學習任務“討論交流——賞析文化”為契機,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了解美術作品中的文化知識,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初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逐步產生文化自信。以完成“自由創作——傳承文化”這項學習任務為契機,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等。
因為教師在學習任務群中融入了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所以通過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學生能夠在理解、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優秀的思想品質、文化品格等。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采取解構教材、重組單元和任務驅動的策略,有序、有趣、有效地開展大單元教學。依托主題鮮明、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的學習任務群,教師就能夠引領學生建構清晰、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發展各個方面的能力以及塑造優秀的品質、品格。如此一來,小學美術教學的效率就會因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大單元教學而變得精彩紛呈,在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地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也會得以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