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琴 張 鑫 譚震皖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 無錫 214405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助推器,是引導與幫助處于多種復雜矛盾沖突期的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深層、持久、穩定的思想價值認同的重要舉措。
體育課程中融合技能、體能、智能、精神、情感、道德以及民族文化等諸多思政教育元素,其育人價值、功能、作用的多維度,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明確指出體育課程要圍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4]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有利于促進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不再局限于學生的技能掌握與體質增強的價值追求,而是真正關注與思考如何通過體育課程媒介,培育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人格品質等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實現體育育人本質的價值彰顯。
高校體育教師局限于自身專業知識與能力的提升,缺乏對思政教育的育人理念、價值和方式的把握與理解,育人成效始終難以突顯。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理解與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改變教師原有的知能結構,嵌入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方法與行為,深入挖掘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提高思政素養,進一步強化對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的把握能力。
課程思政育人要求的引領下,教師應立足教學實際,精準育人視角,實施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通過以身體實踐為載體的體育學習形成勞其筋骨的強健體魄,持之以恒的意志磨礪,勝負榮辱的拼搏進取,避實就虛的思維智慧,遵守規則的克己修身,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以及陰陽調和、致虛守靜、重人貴生等傳統文化精髓,思政教育價值元素蘊含豐富,需要體育教師改變僅圍繞單一“技能目標”而采取的學習方法,促使教師采取“多舉并施”的有效方式、手段和技巧來付諸實踐教學中,以實現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確保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的發揮。
體育教師長期囿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呈現出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現象,形成閉鎖式的思想屏障。第一,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性。高職體育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因分數線而處在同一所學校的學生群體之間,學情方面的差異普遍較小),是以學生身體實踐參與動態變化的,且學生之間的身體素質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表現出極具個性化的特征。而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主與從的關系,具有強制性的特征,形成程序化的“灌輸式”傳遞知識,與學生機械化的“被動式”接受知識的異化現象,閉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缺乏以學生自愿服從為前提的平等交流、認同互信、和諧有愛的學習氛圍,難以激發學生有意義的主動性學習。第二,以經驗為中心的舒適性。目前體育教師普遍存在習慣運用已有的教學經驗來傳遞知識技能或解決問題,從而保證課堂教學預期的穩定性以及問題解決的便捷性。長期以往形成具“舒適性”的常規化課堂教學范式,但會導致出現“因循守舊” 的狀態。而課程思政改革要求超出其專業范疇的“彈性區間”[8],體育教師需要脫離原有的熟悉場域,重新構建新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從而引發因能力不足而產生的困惑,不利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建設與創新。
第一,“競技化”的行為方式。學校體育中“競技體育”的思想牽引,將體育課程等同于運動訓練,采用注重外形的“技術化”的教學內容體系的范式(動作、規則、器材的標準、規范、量化等指標),照搬到體育課堂教學中。第二,“操式化”的行為方式。通過調查發現,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普遍常用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集體練習——指導糾錯”的簡單、直接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沉浸式的說教,而學生機械式的練習,缺乏觀察與思考、認知與體驗、合作與交流的開放性參與,造成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氛圍沉悶,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難有參與興趣。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應,具融合性的特征較為突顯。因此,高職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應堅持融合性。體育課程中具有培植愛國主義情懷、民族人格精神、堅韌剛強品質、積極樂觀態度、公平公正原則、團隊合作意識等,是推進與支撐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資源。但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普遍存在以身體為核心的重技能、重體能,缺乏對學生的思想、品質、精神的價值塑造,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10]。要求體育教師在學生知識與技能培養的過程中幫助其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育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價值塑造,“基因式”的融入體育課程,其價值主旨在于立德樹人,科學審視與挖掘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學生需求的契合點,實現“以體育人、以體鑄魂”的功能價值。例如,武術項目,以“尚武精神”為標榜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以及與技擊互為依存,敢于亮劍的“勇膽精神”與勇敢、自信、果斷、敏銳、剛毅、氣質等素養培育關聯密切。再如,健身氣功項目中“陰陽辯證”的指導原則,講究身體“形勞不倦”,心理“存性守意”調節情志,動作強調“均衡中正”左右、開合、屈伸、松緊等與呼吸協調的實踐操作方法,調控身心的動態中和,導引辯證的思維方式,促進生命之體悟,民族文化之認同。因此,科學審視與挖掘體育課程專業體系中本身所蘊含的思政契合點,有機融入體育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成效,為推動學校體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1)“學科知識”包括扎實的技術能力、技術知識、體育健康知識、體育鍛煉知識、體育文化知識、體育規則知識、體育精神知識;(2)“教育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的把握與方法運用;(3)思政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知識內涵。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核心,主要包括從教學的設計與策略、教學的方法與手段、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教學的評價與反思等過程性的教學駕馭能力。體育教師的師德素養是保障。切實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堅定理想信念,心無旁騖,潛心教學;“修身立德”明國家之大德、守社會之公德、嚴個人之私德的行為世范;“寬厚仁愛”以寬容之心,以仁愛之心,誨人不倦地為學生服務,立足學生發展的視角,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教師是教育改革與實踐的實施者,所謂“強教必先強師”欲變教育,首重教師[11]。對于體育教師的系統性培養,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能力、師德素養,推動教師的綜合性教育能力發展,更好的踐行育人使命。
大思政教育格局構建下的體育教師培養模式,需要個體自覺與群體聯動,形成協同、互助、交流、共享的學習共同體。第一,學校管理者應幫助教師在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由執行者轉變為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充分考慮與吸納體育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見解,以及實踐教學經驗的建議,切實賦予教師更多的話語權、決策參與權,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同時,為體育教師創造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教師參與決策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學能力水平。第二,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導的理論支撐,學校、教學處、部門管理者應搭建橋梁,為思政課教師與體育教師提供研討交流契機,進一步幫助體育教師增強思政意識,掌握基本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精準提高體育教師對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元素挖掘與教學能力。第三,體育部門教研室成員共同體,對體育課程專業中的思政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具體化制定與設計,以及實踐操作中學生信息反饋的問題進行研討,成為匯集集體智慧、共同解決體育教學實踐問題的重要手段[12],推動對體育教師思政育人能力的可持續提升。
第一,語言誘導教學,教學過程中精準運用激勵性、疏導性、安慰性、表揚性等語言方式,以及身體性語言,有機融入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師生互評、小組合作、任務驅動、技能展示、課堂檢驗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感體驗。第二,線上虛擬教學,建構技術與理論、健康與養生、文化與精神等線上課程資源,以3D 視頻、圖片、PPT、動畫等呈現方式,為學生提供可視化、動態化、個性化學習方式,使知識的傳遞具有靈活性、趣味性、高效性。第三,任務導向教學,教師以引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建立開放性的任務分組學習(如籃球如何提高命中率、武術如何掌握發力技巧,以及團體性的比賽或游戲中如何取勝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性,營造有意義的合作學習氛圍,生成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間的思想與情感信任,更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精神品質、集體意識、社會責任等價值觀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