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摘 要:文章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的要求為指導思想,闡述如何基于莆田地域文化,整合區域資源,開發多項活動主題,打造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形成“1+4+N”課程體系,充分融合考察研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活動方式,旨在促進“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實,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實踐育人;“1+4+N”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4-0038-03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從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和創意物化四個方面明確了小學階段的課程目標,同時要求中小學校在地方指導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將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等融入其中。在《綱要》的指導下,我校基于莆田地域文化資源,打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校本課程——“1+4+N”課程體系,即“1個基地,4藝實踐傳承,N個主題傳承地方文化”。其中,“1個基地”
是指校內省級家庭教育基地及法治教育基地傳承好家風,家校社一起聯動,追尋莆陽名人的足跡,探尋“文獻名邦”“大國風范”的家風家訓家教,培養學生家國情懷;“4藝實踐傳承”是指校內創客工藝坊及勞動實踐園實踐基地傳承“四藝”文化,將工藝坊內的紙藝、木藝、陶藝、農藝完善提升,納入生產勞動課程體系,
增強學生對工農業生產的價值體認,使其體會勞動者的艱辛與收獲;“N個主題傳承地方文化”是指開發莆田特色文化資源,如民風民俗、家鄉特產、名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洋文化、母親河等,形成多個主題活動,借助研學旅行契機,傳承地方文化,培養學生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一、課題實施的意義
(一)開發了特色校本課程
教師通過大力整合莆田地方文化資源,構建了“1+4+N”課程體系,由此開發出綜合實踐課程層面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位一體”式的課程結構。教師利用學校現有的家庭教育基地、創客工藝坊、勞動實踐園基地等優勢,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實踐活動,切實發揮了校本課程的育人作用[1]。
(二)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通過“1+4+N”課程體系的實施,不同學段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在各類活動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莆田地方文化有了更多且更深層次的了解,能夠說出莆田名人及其英勇事跡,在生活中自覺傳承莆田好家風;掌握了“四藝”制作的基本技能,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偉大力量,感受到了莆田傳統手工藝文化的魅力;形成了良好的勞動品質,提升了勞動能力。總之,校本課程的實施有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塑造了學生的思想品德,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使他們真正在實踐活動課程中學有所獲,并且做到了學以致用。
(三)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綜合實踐課程教師團隊在共同打造“1+4+N”
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專業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對莆田地方文化也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能夠整合文化資源,開發出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程。另外,教師團隊還能與家庭、社會組織、公益場所等實現良好的溝通配合,實現了家、校、社的有機聯動,專業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四)打造了特色校園文化
“1+4+N”課程體系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的校本特色課程,其開發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全力支持,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該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所建立的實踐基地、打造的創客工坊等,都包含著濃厚的莆田地域文化,有助于構建以莆田文化為媒介的校園文化,讓師生在這樣的校園中感受莆田文化的魅力。
二、課程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結合學情安排課時及內容,保障課程連續性
課時設置的基本依據是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
律[2]。《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有明確要求,即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學校應結合學生實際,按照《綱要》要求確定校本課程的課時,最大限度地確保“1+4+N”課程體系真正落地執行。同時,我校教師還結合不同學生特征,安排具體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如1~2年級以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為主,
引導學生認識自然、了解社會并學習必要的勞動技能和安全常識,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和社會責任感;3~6年級以社會調查、設計與制作為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最大限度地保障校本課程實施的連續性。
(二)培訓專業師資隊伍,提高指導能力
現階段,學校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存在著數量不足、專業薄弱等問題,這會影響到綜合實踐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學校必須進一步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隊伍,提升教師對課程的指導能力。學校可以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選拔優秀教師到市、區綜合實踐示范校跟崗學習,并請專家到校做專題講座,開展業務交流活動,提升教師的綜合實踐指導能力。同時,學校可以組織部分教師參與一系列培訓活動,如參加本市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研修項目培訓、參加市教育學院舉辦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與評價方面的專題研討等。
(三)搭建家校聯動平臺,傳承優良家風
家風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和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留給子孫后代的最好遺產[3]。
學校要承擔起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優良家風的責任,依托校內省級家庭教育基地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家庭社會實踐活動,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家風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感受優良家風對個人成長及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我校主要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著手實施:學校方面積極宣傳莆陽良好家風;家庭方面積極配合學校安排的各項工作,支持學校開展家風傳承綜合實踐活動;社會方面提供社會實踐場所。
(四)深挖地方特色資源,整合課程內容
1.打造N個主題活動,傳承地方文化
(1)開展研學旅行,了解地方文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團隊,依托莆田市“文獻名邦”的歷史文化資源特色,帶領中學段學生開啟了一段主題研學實踐活動旅程,讓學生走出校園,了解他們不知道的莆田歷史,理解莆田傳統文化,拓寬視野,促使他們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增長見聞,增進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使他們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受到啟發,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4]。
教師帶領學生參觀了莆田博物館,借助館內莆田文化展區的歷史文物及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了莆田歷史與實景,使他們能夠身臨其境地了解及體悟莆田文化的歷史變遷和深厚底蘊,追溯莆仙淵源,也使博物館的實踐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教師還借助現代化設備與學生進行現場互動,帶領學生一起探尋姓氏的發展及背后的文化內涵,梳理支派繁衍的基本脈絡,讓學生知曉“郡望”和“堂號”所代表的含義,感悟它們所傳遞的中華傳統美德,認識到“堂號”是傳承和維系家規、家訓的重要標志。
學校通過開設莆仙文化研學課堂,指導學生制作傳統版畫,鼓勵學生積極動手探索手工拓印的創意,引導學生將個人情感、空間幾何思維等因素融入其中,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紅領巾的創新意識下,拓展新形式,延長新生命。
學校通過組織學生探訪莆田非遺館,使其近距離地感受莆田的藝術成就,感受莆仙文化的絢麗多姿。在活動中,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感知美、理解美、創造美。為了讓學生對莆仙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學校還與非遺館的工作人員合作,帶領學生觀賞并仿照制作莆仙傳統戲曲中人物所佩戴的冠帽上的配飾。研學指導教師帶著學生認識并了解莆仙戲中的角色,深入剖析人物角色特點,使學生在欣賞、觀察和組合的過程中認識到盔頭的基礎特征,從而積極地去創作、欣賞和保護莆仙盔飾之美。
(2)挖掘美食文化,動手制作美食
莆田飲食文化有著獨特的地域性特征,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內涵。在傳統食品加工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研學指導教師將食材的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等都植入特有的地方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品味自己勞動果實的過程中,體會到莆田美食和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
學校還組織學生來到莆田市群眾藝術館,參加了
“舌尖上的莆陽”——莆田市非遺食品節活動,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和品嘗莆田各種特色美食,如哆頭土筍凍、林大爺麥芽糖、龍花擔泗粉、新縣方糕、楓亭糕。在活動中,學生利用工作人員提供的食材動手制作了莆田的地道豆丸,還在現場欣賞了“十音八樂”,穿著漢服體驗漢文化。該活動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對莆田地方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建設實踐基地,傳承“四藝”文化
我校結合地方實際建設了創客工藝坊及勞動實踐園實踐基地,將工藝坊內的紙藝、木藝、陶藝、農藝完善提升,納入生產勞動課程體系,增強學生對工農業生產的價值體會和認識。
學校結合莆田地方文化為學生開設了素質課堂,將莆田地方傳統工藝引入學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現場欣賞各種傳統工藝制品,感受地方傳統工藝文化的熏陶。比如,學校開設了剪紙課、刺繡課,還巧妙地借助節日契機融入鬧元宵、剪窗花、做油紙燈籠等元素,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工藝文化的獨特魅力。
學校還在創意工藝坊為學生建設了一方小木工實踐基地,旨在傳承工匠精神。通過木工坊課程,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學會了各種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學習了木工作品的制作技術和流程,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激發,創造力也得到明顯提升。學校還舉辦了學生木工作品展,讓不同年級的學生相互交流與評價,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校園文化建設隊伍中的一員,增強了他們的校園主人翁意識。
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學校還為學生開設了陶藝特色課程,在創客工藝坊開辟了陶藝小天地,用于展示一些陶藝精品,營造出濃厚的莆田陶藝非遺文化。陶藝特色課程的實施,提升了不同學段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學校還充分利用校內的空地為學生打造了一片農藝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團隊以此為契機,開發了農藝課程,并融入當前的生產勞動課程體系中,豐富了勞動教育內容。在農藝課堂上,學生學習了種植技能,共同探索高效的種植技術,并參與種植勞動,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正確的勞動意識,改變了對勞動的固有觀念,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了勞動品質。
(五)建立課程評價機制,關注學生體驗
《綱要》在“活動評價”方面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活動評價應該突出發展導向、做好寫實記錄、建立檔案袋、開展科學評價。為此,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應該實施多元評價。學校鼓勵教師、家長、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到課程實施效果評價中,采取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構建多維評價體系,更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教師的指導能力。同時,各評價主體在評價時,不再以結果為導向,而是重點關注學生在不同活動課程中的參與情況,了解不同學生的參與體驗。教師還建立了學生個人評價檔案,做到每日一評、每周小結、每月匯總、每學期終
評、每學年審定,將綜合評定結果放入學生檔案。這樣一來,評價才不會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夠發揮出育人作用[5]。
三、結束語
我校積極踐行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理念,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以《綱要》為指導,基于學生自身興趣,立足身邊資源,結合莆田區域特色資源,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研究主題,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構建“1+4+N”實踐育人課程體系。同時,我校把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與勞動教育融合在一起,整體設計、綜合實施,使不同活動方式之間互相滲透、融會貫通,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切實豐富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參考文獻
馬敏.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考[J].教育界,2023(1):74-76.
朱強.小學少先隊實踐育人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2.
張增.基于區域文化資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架構[J].教書育人,2022(8):73-74.
溫艷敏.利用本土特色資源推進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J].幸福家庭,2021(6):141-142.
黃麗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下的多元評價[J].文理導航,2018(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