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楚
摘 要: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增加大班幼兒數學經驗,并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幼兒構建數學概念,既有利于大班幼兒現階段思維能力發展,又有利于其未來小學數學學習。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實施教學活動時,教師需有計劃、有目的。文章基于幼小銜接背景,對大班幼兒數學概念的建構與實踐展開探討,簡述教學活動的建構計劃,從基礎知識、數學概念、實踐活動、家園共育四個方面展開探討,并提出幾點可行性實踐教學策略,以供教師與家長參考。
關鍵詞:幼小銜接;大班幼兒;數學概念;建構;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4-0070-03
大班幼兒隨著年齡增長和經驗積累,學習能力越來越強,思維敏捷性、靈活性也越來越高。加強大班幼兒數學概念的建構,可為其未來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為成功幫助大班幼兒建構數學概念,教師與家長應設計系統、科學的教育計劃,立足大班幼兒數學認知基礎,通過不同策略、不同環節開展數學活動。
一、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數學概念的建構計劃
大班幼兒的數學概念建構非一日之功,教學活動與教育計劃需全面設計。基于幼小銜接背景,教師與家長可從“前、中、后”三個時期實施建構計劃,不斷提升大班幼兒的數學概念理解水平,為大班幼兒未來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前期:立足認知基礎,實現概念建構
大班幼兒數學活動不可盲目開展。在數學概念建構前期工作中,教師需從大班幼兒現階段認知水平出發,針對大班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科學設計。大班幼兒思維仍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在幫助大班幼兒建構數學概念時,教師可立足幼兒感興趣的生活場景滲透數學知識,以生活化數學活動幫助大班幼兒初步建構數學概念[1]。
如在大班幼兒認識數字時,教師可能會選擇兒歌教學,將數字編入其中;還會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講解數字,讓幼兒感知數字的形狀,達成教學目標。在幫助大班幼兒建構數學概念時,教師也應立足這一認知基礎,選擇適宜的教學活動,在數學概念中融入具有生活氣息或者具象的數學元素,幫助大班幼兒實現基礎數學概念的建構,使數學活動更符合
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激發其對數學活動的探究學習興趣。
(二)中期:提升認知水平,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為進一步強化大班幼兒數學認知水平,促進其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教師應利用好幼小銜接的教育關鍵期,針對大班幼兒學習活動,制訂具有針對性、指向性的教育策略。在數學概念建構結束后,教師需調整教學視角,對數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展開進一步探討與分析,促進大班幼兒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如通過前期數學基礎概念的建構,大班幼兒已經了解了簡單的數學邏輯關系,并能獨立完成對基礎性數學信息的分析。部分能力較強的大班幼兒還會提出更深層次的數學問題[2]。基于此,教師可為大班幼兒創設自主思考和分析活動,通過對全新數學概念的分析與探究,使大班幼兒進一步感知數學概念及其作用。在分析與探討過程中,大班幼兒對數學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會產生清晰認知,數學思維能力也會得到同步發展。
(三)后期:運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語言
幼小銜接階段,教師不僅要對大班幼兒數學概念的建構進行直接引導,還需要幫助幼兒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讓大班幼兒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和準確的數學語言回答相關問題。因此,在幼小銜接后期教育工作中,教師的教育重點需側重對大班幼兒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讓大班幼兒講述各個數字、數學現象的含義,在表達過程中對數學概念產生全新的認知,讓數學概念由抽象轉向具體,實現數學概念理解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二、幼小銜接背景下的大班幼兒數學概念構建策略
(一)理解不同數學概念
夯實大班幼兒數學學習基礎,讓其了解基礎數學概念,對其未來小學數學學習有積極作用。在幫助幼兒構建數學概念時,教師可基于大班幼兒具象化思維進行講解,幫助大班幼兒理解不同的數學概念,使其初步感知數學學習魅力,落實前期教育計劃。
1.數學繪本輔助理解
繪本是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工具,不同主題的繪本故事能讓幼兒產生不同的學習體驗,有極高教育價值。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在幫助大班幼兒構建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選擇包含數學知識的繪本故事,以圖像為教學輔助,幫助大班幼兒理解不同數字、數學概念的含義,在趣味學習中提升大班幼兒數學意識[3]。
5~6歲的大班幼兒能力較強,已經輕松掌握點數、按順序數數等數學知識,具備基礎性數學知識儲備。為進一步深化大班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可利用繪本故事為大班幼兒講解其他數學知識。例如,為強化幼兒對數量變化的感知能力,使幼兒理解“數量變化”這一概念,教師可選擇與數量變化相關的繪本故事,結合圖像幫助大班幼兒理解數學概念。以繪本故事《誰偷了包子?》為例,故事中包子、餃子的數量一直在發生變化,教師可使用“手指點數”的方法帶領大班幼兒閱讀故事,讓幼兒通過感悟數量變化強化數量感知力。比如,“數一數蒸籠中有多少包子?”“第一頁蒸籠里有4個包子,第二頁蒸籠里有3個包子,包子的數量‘減少了”等。教師結合繪本,通過“手指點數”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提高了大班幼兒對數量變化概念的理解能力,達成了預期的教育目標。
又如,在“等量關系”數學概念講解中,教師可帶領大班幼兒閱讀《一樣多才公平》,鼓勵大班幼兒說出“艾達吃3顆南瓜子,艾伯也應該吃3顆南瓜子”“艾達吃4根奶酪棒,艾伯也應該吃4根奶酪棒”等,以“公平”為教育線索,讓幼兒通過物品數量上的變化,深化對“數量相等”的理解,有效建構數學概念。
2.關注生活數學元素
針對幼小銜接視角下的大班幼兒數學概念建構,教師不可將教育工作局限于課堂教學,需加強對生活中數學元素的關注,帶領大班幼兒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數學知識,不斷豐富大班幼兒數學學習經驗。在滲透生活數學元素時,教師要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結合不同數學概念,為大班幼兒創設多元的學習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班幼兒數學概念理解能力。
例如,在“圖形幾何”數學概念講解中,教師可拓寬教育視角,帶領大班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平面幾何與立體圖形。比如,繪本圖書的封面是“正方形”的,班級的窗戶是“橢圓形”,玩具箱子是“長方體”,足球、籃球、排球都是“球體”。教師可將生活中的數學元素融入大班幼兒數學概念教學中,通過對生活元素的解讀,深化大班幼兒對“圖形幾何”數學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數字含義”數學概念的講解中,教師可帶領大班幼兒觀察并分析生活中不同場景中的數字。比如,樓梯間的數字代表“樓層數”;班級花名冊上的數字代表小朋友們的“學號”;體溫槍上的數字表示人體的溫度;馬路上紅綠燈的數字代表“倒計時”的含義等。通過解讀生活數學元素,大班幼兒對數字概念的理解會更上一層樓,數學認知水平也會得到顯著提升,會積累更多數學學習經驗。
(二)加強數學概念滲透,拓展幼兒數學思維
教師將數學概念以游戲形式進行講解,既能吸引大班幼兒注意力,又能在游戲中提升大班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游戲的優勢拓展大班幼兒數學思維。教師可從不同教育思路出發,圍繞不同數學概念,創設不同游戲項目,提高教育活動的針對性。
例如,在幫助大班幼兒建構“平面圖形”數學概念時,教師可為大班幼兒準備游戲道具“七巧板”,讓大班幼兒利用七巧板拼圖形,在其中得知“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能分成兩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正方形的四條邊的長度相同”“長方形由兩條‘長邊與兩條‘短邊組成”等,建構數學概念。又如,在幫助大班幼兒構建“立體幾何”數學概念時,教師可利用建構區的積木塊展開游戲,鼓勵大班幼兒用正方體、長方體、球體、三棱錐、圓柱等物品搭建造型,然后結合大班幼兒游戲行為,向其講解不同立方體的形狀及特征。如“兩個正方體可以搭建一個長方體,八個正方體可以搭建一個大的長方體”等,提高大班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寓教于樂。
又如,在幫助大班幼兒建構“找規律”數學概念時,教師可基于大班幼兒閱讀過的繪本故事創設游戲。以繪本故事《蜈蚣叔叔的襪子》為例,故事中蜈蚣叔叔襪子的顏色搭配很有規律,如“1只黃色襪子、3只藍色襪子、1只黃色襪子、3只藍色襪子……”。教師可為大班幼兒出示玩具模型,讓大班幼兒根據“蜈蚣叔叔”的要求,找到數量間的變化關系,幫助蜈蚣叔叔穿襪子,這樣能在游戲中加深大班幼兒對“找規律”
數學概念的理解。
(三)構建數學實踐活動,發展數學運用能力
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游戲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已經掌握大部分數學概念,并對不同數學知識產生了清晰認知。在“后期”教學計劃中,教師可針對大班幼兒所掌握的數學概念,創設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以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為線索,讓大班幼兒在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數學運用能力[4]。在實踐性數學活動構建中,教師可將數學概念融入趣味性活動,以游戲形式加深大班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強化大班幼兒數學運用能力,為其未來的小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大班幼兒區域游戲中,基于大班幼兒的游戲興趣,師幼共同在區域中創設了“社區”游戲情境,在班級內創設了“蛋糕店”“奶茶店”“超市”等多個購物情境。在社區情境創設后,結合大班幼兒游戲行為,教師可對游戲活動提出全新教學要求。比如,教師可為大班幼兒準備學具“道具紙幣”(1元、5元、10元),鼓勵大班幼兒開展“購物”活動。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讓大班幼兒觀察物品標簽上的價格,以結賬付款的方式加深對貨幣概念的理解。教師將貨幣知識融入游戲中,以游戲促進大班幼兒增強貨幣意識,有助于幼小銜接目標的實現。
(四)攜手家長實施共育,提升銜接工作效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5]。
幼小銜接工作并非幼兒園與教師的任務,家長與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在大班幼兒數學概念建構工作上,教師與家長應落實幼小銜接教育目標,科學實施家庭教育,通過數學概念的建構提高大班幼兒數學素養,同時促進銜接工作效率的提升。
對于“數學概念建構”的教學活動,教師與家長應秉承相同教育目標,避免使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否則會導致大班幼兒產生認知沖突。例如,“數量關系變化”概念的學習要求大班幼兒能通過點數、分析圖像等策略,感知物品數量的變化。在家園共育中,教師與家長可針對“數量變化”這一話題溝通,確定適用于大班幼兒的繪本資源或數字圖像,在雙方共同努力下達成數學概念建構目標,同時達成科學開展銜接工作的目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與小學數學教學相比,幼兒園數學教學是教育開展的“奠基石”。在大班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與家長需整合多類數學學習資源,從數學基礎出發,為大班幼兒講解數學概念,并借助生活、游戲發展大班幼兒數學思維能力,達成數學概念建構的目標,為大班幼兒未來小學數學學習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曹月榕.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數感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22(19):185-188.
葉友靈.幼小銜接背景下數學思維訓練[J].家長,2022(22):94-96.
程紹仁,王欣林.幼小雙向銜接背景下幼兒數學領域游戲活動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4):22-31.
李棟.從幼小銜接視角看幼兒數學學習的入學準備[J].福建教育,2022(8):22-24.
張娜,鄭夢陽.幼小銜接階段數學教育現狀及培養對策研究[J].教師,2021(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