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帆,張劍南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 70038;.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099)
“珊瑚玉”,是由數億年前生活在海底的珊瑚白化后形成的珊瑚礁,受碳鈣滲入,又經歷了幾億年的地殼變動,在長時間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形成的硅質或者鎢質的玉石[1]。本文將通過對寧強縣“珊瑚玉”價值開發的考察和分析,探討寧強縣“珊瑚玉”產業的發展路徑。
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角,陜、甘、川三省交界之處。這里北依秦嶺,南枕巴山,襟隴帶蜀,南北交匯,山脈縱橫交織。地形多呈“V”形構造,境內東南高,西北低,地貌類型主要為谷壩、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種[2]。四季分明是寧強縣重要的氣候特征。
山區縣的地理環境,使寧強縣的主要產業一直以農業為主,雖然有金、煤、錳等礦產,但是儲量有限,工業基礎差且發展極為緩慢。由于地處深山,遠離區域中心城市,第三產業也處于極度不發達狀態,2009年全縣旅游綜合收入為7 240萬元[3]。
隨著2007年西成高速的建成,特別是2017年西成高鐵的建成,處于西安—成都一線交通線中點的寧強縣開始發展以茶文化、自然、人文景點為主的旅游業,社會經濟也逐漸改善,第三產業在2021年獲得增加值46.41億元的成績[4]。
目前已知的“珊瑚玉”產地,除印尼蘇門答臘島外,在國內主要分布在臺灣、新疆吐魯番,以及陜西寧強與四川廣元一帶。根據研究,寧強縣“珊瑚玉”的產地散布在四川、陜西兩省交界處的大巴山系龍門山北段一帶的沉積巖巖層中,分布于東北—西南向長 40 km、北西—南東向寬 25 km左右的狹小區域內,包括寧強縣的巴山鎮、二郎壩鎮、羅村壩村境內;此外,與寧強隔山相鄰的四川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旺蒼縣國華鎮、萬家鄉等地亦有發現“珊瑚玉”[5]。
2010年前后,埋藏在寧強縣大山之中的“珊瑚玉”價值突然被人發現,隨著收購原石商人的進入和珊瑚玉暴漲的價格,民眾聞風而動,開始自發上山粗暴地發掘“珊瑚玉”原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珊瑚玉”原石的開采都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中。在山民開采“珊瑚玉”的過程中,山體被隨意挖開,植被被毀,環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到目前為止,寧強縣“珊瑚玉”的儲量依然不明確,原石的開采也未曾得到規范的管理。但是,由于“珊瑚玉”原石不斷被發掘出來,以及文玩奇石業內人士的炒作,寧強縣“珊瑚玉”產業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內還是從無到有,慢慢地發展起來。
到目前為止,寧強縣境內發現的珊瑚化石(圖1)大致以管狀(或稱單體珊瑚)以及群體珊瑚為主。單體珊瑚化石多呈灰白色。群體珊瑚化石則顏色絢麗,色彩豐富,有白色、黃色、紅色等多種色彩;其紋理呈星點狀、菊花狀、檸檬切片狀、卷紋狀,蟲體狀、指紋狀等,變化多端(圖2);顏色則紅若鮮血、粉若桃花、黃若瑪瑙、白若羊脂;質地細膩,通透感強,溫潤細膩,又有柔和的光澤,非常美觀。從礦物學的角度來看,寧強縣“珊瑚玉”是珊瑚骨骼孔隙被碳酸鹽礦物充填所形成的化石,主要組成礦物為方解石,所含的其他礦物較少;從寶石學角度看,寧強縣“珊瑚玉”密度2.71~2.72g/cm3,生物結構部分均為微透明至不透明、非生物結構區域為半透明至透明,光澤度為玻璃光澤至油脂光澤,其生物結構部分略偏油脂光澤、非生物結構部分略偏玻璃光澤,點測折射率1.50,是優質的玉石材料[5]。

圖1 寧強縣“珊瑚玉化石”

圖2 珊瑚化石剖面多樣的紋理
珊瑚、珍珠和琥珀并列為西方三大有機寶石,珊瑚在東方佛典中亦被列入七寶之一。作為珊瑚重要產地之一的臺灣的“珊瑚玉”化石,開采較早且儲量有限,目前已被采掘殆盡。
寧強縣“珊瑚玉”化石的發現,不僅使珠寶奇石的原石商人蜂擁而至,也讓珠寶玉石加工行業的從業者聚集至寧強縣“珊瑚玉”原石分布區域,并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從當地的農民手中收購珊瑚化石,然后在自己創辦的玉石加工作坊中完成“珊瑚玉”的雕琢,使之成為在消費者手中流通的“珊瑚玉”成品。
伴隨著“珊瑚玉”加工作坊而來的,是在縣城中開設的多家“珊瑚玉”制成品商店。他們通常與“珊瑚玉”加工作坊同出一脈,類似于前店后坊(或者店坊分離)的形式,將制成的“珊瑚玉”成品在商店中進行售賣。這些“珊瑚玉”工藝品(圖3),一部分通過門市商店銷售給來寧強縣旅游的游客,另外一部分則通過多方轉手,出現在北上廣深的珠寶市場中。由此,寧強縣“珊瑚玉”形成了一個農民采掘—外來玉石加工者加工—商鋪銷售轉賣—游客購買的完整閉環產業鏈。
這些“珊瑚玉”工藝品絕大部分為經過簡單加工的原石,以及通過切割、鉆孔、雕琢、拋光等工藝完成的雕刻品,包括吊墜、圓珠、手鐲、桶珠、手串、項鏈等,也有部分戒指、耳環之屬,價格因其大小花色的不同,在數百元至數萬元之間。在工藝上,總體而言,寧強縣“珊瑚玉”化石制作的工藝品還略顯簡單,缺乏精細、靈動、有創意的雕刻作品。
究其原因,一方面,珊瑚化石的硬度較低,摩氏硬度在3~4之間,不適宜進行復雜雕刻,但用來加工素面首飾如手鐲、章石等,能非常好地表現其生物結構的獨特性和美觀性[5];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玉石加工者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在“珊瑚玉”的固有硬度條件限制之下,改進加工工藝,綜合考慮“珊瑚玉”原石的性質、色澤、紋理,利用俏色進行巧妙的構思,通過精雕細琢,形成精美的形制和圖案,既能完美體現其生物結構和紋理特征,又具有美好的形態和寓意,則會顯著提升“珊瑚玉”工藝品的價值。

圖3 寧強縣“珊瑚玉”工藝品
“珊瑚玉”化石的形成,緣于億萬年前的海底珊瑚,由于滄海桑田的地殼運動,珊瑚在巖石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埋藏作用、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石化作用等最終變為化石[6]。分布和產出的稀有性,成為“珊瑚玉”的固有特性。政府應該出臺對于“珊瑚玉”原石的采掘政策,通過對境內珊瑚化石儲量的勘探,制定合理的開采制度,使珊瑚化石開采處于可控而非無序的狀態,一方面保護資源,避免有限的珊瑚化石在產業鏈發展的初期就被采掘一空;另一方面,通過珊瑚化石的供應量的控制,也能在一定程度提升珊瑚工藝品的價值;同時,有序的珊瑚化石開采工作還能避免生態環境被破壞。
“珊瑚玉”的加工工藝,是決定制成的工藝品價值的重要環節。寧強縣境內本無珠寶玉石加工產業基礎。現有的“珊瑚玉”加工作坊,幾乎均是由于寧強縣“珊瑚玉”原石的發現和聞名后蜂擁而來。設計師的水平良莠不齊,缺乏高水平的珊瑚制作技藝、缺乏創新的設計思想是寧強縣“珊瑚玉”加工行業存在的普遍問題。技藝和設計能力的缺失,使寧強縣“珊瑚玉”的制成工藝品多為構思簡單的飾品、缺乏創意精美的工藝品。這在無形之中限制了“珊瑚玉”的價值提升空間。
有鑒于此,寧強縣“珊瑚玉”從業者應該通過行業協會等途徑主動學習探索,基于“珊瑚玉”的特性研究適宜的加工制作工藝,提升“珊瑚玉”制成品的品質和創意,進而促進產業鏈的良性循環。
隨著寧強縣著力發掘縣內旅游資源,推動旅游業發展,以及西成高速、西成高鐵穿城而過,將寧強與西安、成都兩大經濟圈有效地連接起來,縣域第三產業產值逐年增長,逐漸成為寧強縣的重要經濟支撐。
“珊瑚玉”產業應該順應旅游經濟的發展,深入挖掘“珊瑚玉”的歷史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通過適宜的宣傳手段擴大寧強縣“珊瑚玉”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珊瑚玉”打造成寧強的一張名片。由此,一方面推動寧強縣對“珊瑚玉”經濟價值的發掘和發展,另一方面,推動寧強縣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二者相互促進,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珊瑚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