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沈 旭,朱子悅 (南通理工學院 傳媒與設計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江蘇省南通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東抵黃海、南瀕長江,集“黃金海岸”和“黃金水道”優勢于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千米“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獨特的地理條件孕育了南通市獨特的江海文化,江海文化孕育了南通精神,江海文化與南通精神促進了江海經濟發展。身處二十一世紀,要把創新主動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使每個人的微光匯聚起來弘揚特色文化。
南通擁有豐富的非物質遺傳文化,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25項,國家級10項,省級53項。至今文化底蘊豐厚,工藝保存完善,技術水平高超,受到各界社會人士好評。
1.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工藝與剪紙藝術歷史悠久,藍印花布是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傳統工藝。
2.南通剪紙
剪紙是南通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南通剪紙是一種簡單大方的單色剪紙,它的誕生與本地的民俗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由淳樸的勞動人民創造出的一項民間藝術。南通剪紙傾向于將多種物象結合在一起,并產生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南通非遺剪紙線條清秀流暢,玲瓏秀麗,構圖也是精巧雅致,善于在技法上變中求新。剪紙從青墩文化傳承至今,是中國南方剪紙的代表,是南通民風民俗極強的藝術表現。在對環境進行裝飾美化的過程中,紅色剪紙最為最常見,其吉祥喜慶、熱情奔放的特點也深受中國人的喜愛。還有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藍色剪紙,它的顏色是南通藍印花布用的靛藍色,藍白搭配很是素雅,這種剪紙深受當地人喜愛,常選用器皿與風景這類題材。對于剪紙作品而言,不僅要在形式上具有美感,在內容上也要富有內涵,所以在設計構思中就需要簡單清晰地表達。
2020年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舉國上下奮力抗擊。南通剪紙非遺傳承人李海烽創作了《抗擊疫情,人人有責》《眾志成城,抗疫必勝》兩幅剪紙作品(圖1),獻給堅守在一線抗擊疫情的勇士們,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斑@兩幅作品尺寸均為26厘米×26厘米,經過設計、畫圖、修改、剪制四個環節精心制作完成。”李海烽說,每幅作品制作時間均為3天,每天工作至半夜。據他介紹,《抗擊疫情,人人有責》由“不聚眾 保持距離”“多通風 勤洗手”“少出門 戴口罩”“防疫布控 配合檢查隔離”等場景構成;而《眾志成城,抗疫必勝》由充盈著滿滿正能量的一組畫面構成。
圖1 剪紙非遺傳承人李海烽創作“抗疫”作品
南通名勝古跡眾多,人文薈萃,名賢輩出,眾多歷史名人在此聚集。其中以狼山為首的五座山峰連成“狼五山”,矗立在長江北岸,山水相依,被譽為“江海第一山”“江海靈氣之山”,在蘇北平原與長江北岸之間有異峰突出。狼山風景區主要由狼山、軍山、劍山等五山組成,沿江綿延近4公里,是中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是江蘇著名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之地。但狼山不僅是佛教名山、旅游勝地,也是歷史名人和革命烈士們的墓葬所在之處,“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墓,文天祥的僚屬金應將軍墓、白雅雨烈士之墓俱在此。這不僅有利于弘揚社會正氣,緬懷革命先烈,發揮先烈的引領作用,更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狼山文化中凝聚著深厚的南通歷史文化底蘊。
南通是有著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從艱苦卓絕開展武裝斗爭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到在江海大地上奮力抗日的新四軍;從享譽全國的角斜“紅旗民兵團”,到全國雙擁模范城,南通這片土地始終與人民軍隊有著深厚的淵源。在紀念建軍95周年的日子里,我們追尋江海大地上的軍史印跡,以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自此,在南通這片土地上,新四軍積極開辟抗日民主的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與江海兒女一起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南通因此成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1.蘇中戰役
蘇中戰役發生在南通地區,而蘇中戰役的勝利,扭轉了華中解放區南線的戰局形勢,挫敗了國民黨軍的反動氣焰,探索出解放戰爭的基本規律,堅定了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為天下第一刺刀,碑身如一把直聳云霄的刺刀,拔地而起,直刺藍天。紀念碑高27米,“2”和“7”寓意“七戰七捷”。碑基、臺階、擋土墻,乃至地面上的幾何圖形都包含著“七”的寓意。
2.紀念烈士
南通市烈士陵園,四根巨柱組成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在紀念廣場中央聳立,碑頂兩只巨大的銅質花環是對英烈們永恒的懷念。園內的南通革命紀念館,陳列了部分烈士的珍貴歷史資料、照片和遺物,生動再現了南通人民英勇斗爭的光輝業績。
南通革命烈士紀念堂為明清仿古建筑,是南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鐘秀山遺址的革命紀念設施。館內有豐富的館藏,以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充分展示了為南通革命作出重要貢獻的英烈和杰出人物,生動再現了南通新民主主義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南通人民英勇斗爭的光輝事跡。南通革命紀念館中藏有一塑雕像,象征著人們激烈的反戰意識和勇敢無畏的精神。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所在。南通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靠江靠??可虾?,三水交匯,自然環境優越[1],這也是江海文化的天然基礎。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海安青墩先民開拓勤耕,江海文化初露曙光,開始孕育城市文明。從古到今,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在這里兼容并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江海文化。江海文化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江海兒女,讓南通這座城市成為一座擁有千年文化遺存的蘇中古城。江海文化也融合了吳、楚、維揚文化的精髓,深受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文化的影響,引領文化交流互鑒風氣。比如我們所了解的唐末五代十國、姚氏筑城等;近代以來,張謇先生通過實業救國、科教興國,在南通創立了多個“中國第一”,建成“近代中國第一城”、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自此江海文化終于成形。
江海地區七戰七捷書寫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篇章,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彰顯了蘇中軍民的偉大力量,表現了粟裕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不斷演變的江海文化煥發出了時代的張力和活力,催生了新時期的“南通精神”,筑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正在成為引領南通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精神動力。
在新形勢的發展下,江海文化面臨升級提質的歷史境遇。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將特色的江海文化傳承好,是我們給子孫后代留下的寶貴遺產[2]。弘揚江海文化,就是繼續發揚南通人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大膽創新;弘揚江海文化,就是要發揚南通人堅忍不拔、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弘揚江海文化,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南通江海文化中包容兼收的優良傳統,積極虛心學習先進經驗和理念、揚長避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南通城的每個人都驚嘆這里的江海文化底蘊之厚,許多年輕人帶著夢想來到這兒,想要闖出一方天地,但往往受現實環境限制。因此,南通需要借助文化優勢發揮應有的魅力。從概念出發,重新認識文化的內涵在現如今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展現并發揮它的優勢呢?這是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需要各種載體讓人們留下深刻的感受[3],要具體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比如生產工具、生活方式等。我們可將現有的任意事物作新型的創新設計,但這不僅包括技術的第一次引入,還包括擴散。將南通的本土文化映射到南通制造、南通創造上,這樣才能厚積薄發。
南通人的血液里流淌著開拓創新的基因?!巴ㄖY于鹽利也久矣”,從鹽業開始,南通人依靠著大江大海給予的饋贈,不畏艱難地向前走,快速發展,古代的南通是國家重要的鹽業基地、紡織基地?,F在南通的疊石橋因為家紡產業的迅速發展在全國知名度越來越高。
清末民初時期,張謇先生組織江海兒女在荒無人煙的黃海上開墾植棉,創辦大生紗廠 ,開創了一條民族振興的路子。進入21世紀后,江海文化建設也上了一個新臺階,“教育之鄉”“建筑之鄉”“文博之鄉”等美譽也接踵而來,目的就是建成一個“強、富、美、高”新南通,即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這也充分體現了南通人秉承著江海文化精神中開拓創新的特質[4]。
圖2 “日落狼山”壁燈模型
文化創新需要選擇江海文化資源,提取其中包含的元素,借助現代藝術手法,以不同形態展現出來,運用到生產、生活中。首先以上文闡述的山水特色為例,筆者以狼山為設計主要元素,借助這份大自然創造的資源,開發了一款“日落狼山”壁燈(圖2)。
以墻面壁燈形式直觀地展示南通景觀,提取狼山上支云塔的建筑輪廓元素,呈現山與日在黃昏時分愜意的空間氛圍。色彩上以日落的黃色與現代材料的白色為主,在造型設計上保持流暢,將模型大致輪廓確定為圓環式樣,塑造一種在繁華都市一隅享受安逸美好舒適的休憩氛圍。開發這款壁燈的目的不僅是打造舒適的空間氛圍,還要能將此款壁燈運用到空間當中展示本土文化特色,增添文化氣息。文化的包容性超乎想象,當地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融合可形成有特色的文化。
緊接著,再從革命南通出發,將紅色江海文化元素與傳統剪紙融合,以文字形式作為載體設計出視覺作品《紅色南通》(圖3)。這幅作品用建筑和紅色革命題材貫穿于南通兩字之中?!澳稀笔菤v史長河變遷下的南通,“通”是現代科技發展下的南通,以此號召大眾銘記南通歷史,堅持南通新時代發展。立足當下,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維護和推廣江海文化特色,同時為弘揚民族精神貢獻力量。
圖3 《紅色南通—字繪南通江海紅色故事》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中國必須堅持創新,堅持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結合。為了順應形勢發展,南通也必須加緊步伐,將南通特色江海文化深入人民群眾內心,展現文化魅力,以不同的方式創新再設計,才能使南通江海文化成為一張更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