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棋軒,王昊宇 (揚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盲盒起源于日本,由于發展較早,目前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在中國,盲盒文化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站穩腳跟,并且擁有一定受眾。在盲盒文化本地化的過程中,出現了盲盒文創設計與本地文化融合的趨勢,諸如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故宮文創、POP MART等一系列文化品牌產品日漸興起。但是對于二三四線城市,用戶下沉雖正在穩步進行,但仍然處于一個初級階段而且缺乏本地文化支撐。
理論從實踐中得來,而理論又會指導實踐。關于這種傳統劇種與盲盒文化結合的形式,國內案例較少,但是其他傳統文化類型與盲盒文化的結合已有先例并且取得了成功,這對揚劇的傳承和盲盒文化結合的可能性探索既有理論意義價值又有參考價值。
隨著互聯網盲盒經濟發展,盲盒文創設計與非遺的結合進入人們的視野。對于江蘇省揚州市本地非遺揚劇而言,探索與年輕人感興趣的文化結合起來的方式,利用盲盒文創設計為載體,傳承揚劇文化,歌頌民族英雄,仍然是一個值得開拓的領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揚州,總書記指出,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揚劇作為運河文化的重要一環,也需要堅持不懈地發展創新。
2006年5月20日,揚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長達15年的蓬勃發展,揚州市揚劇團成為保護責任單位,“周周看揚劇”一直在老百姓身邊上演。近年來,國家和政府為了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自此,揚劇進入了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
揚劇起源于清末民初的上海,先由揚州地方香火戲發展而成的維揚大班和花鼓戲發展而成的維揚文戲相融合,后加入揚州清曲,最終發展為“維揚戲”。1954年,由政府牽頭正式改名為揚劇[1]。揚劇主要在揚州和鎮江等地表演,包含揚州清曲、江蘇民歌小調、揚州民俗歌舞、花鼓戲和蘇北民俗香燭戲。揚劇有豐富多樣的花鼓戲曲目。常見的揚劇唱段有數十首,包含《百歲掛帥》《不破之城—史可法》,以及新編劇《阿蓮渡江》等。揚劇的人物角色也有別于京戲,如生、旦、凈、末等,但唱腔只分男腔和女腔,具備花鼓戲的開朗特征和魅力。揚劇的唱腔酣暢淋漓,樸實無華,具備明顯的地區亮點。揚劇的音樂幽美、雅致、細致、開朗。揚劇的伴奏輕盈、多彩、個性化、規范而靈巧。
盲盒是指一種消費者不能提前知曉商品內容的禮盒,是依托于斯納金行為主義理論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文創產品。盲盒是一種沒有任何樣式提醒的、用紙質包裝而成的玩偶,是一種極受當代年輕人追捧的新型文創形式。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盲盒文創產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逐漸進入人們視野。盲盒文化也成為現代年輕人的潮流文化。揚劇與盲盒產品這一類新型文創結合形式,既是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讓揚劇這一傳統藝術重回年輕人的視野,也是為揚劇文創產品多元化添磚加瓦。
揚劇通過影視和網絡等各種途徑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揚劇中很多有名的歷史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傳唱至今。揚劇屬于揚州本地文化,研究人員立足揚州實地考察,尋根溯源非常方便。
對于揚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必須要與時俱進,在保持自身優勢的情況下,探索適合與年輕人感興趣的文化結合起來的方法。通過對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作深入剖析,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盲盒文創設計的形式相結合,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現代文創文化相結融合提供思路。

圖1 女性靠旗 自攝于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圖2 男性靠旗 自攝于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盲盒的魅力主要在于抓住人們三個心理:獵奇心理、賭博心理和收集心理[2]。目的都是激發人們對產品的消費欲和探索欲。
紀念心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基于滿足這種心理的動機需要包裝設計,與文創設計相結合。文創審美、故事、IP三要素缺一不可,包裝設計的靈感也可以從此出發,例如童話元素的文創產品外包裝就需要充滿童趣,符合受眾調性。當一個產品包裝背后有內容支撐以后,它才是有靈魂的[3]。
筆者對揚劇《百歲掛帥》進行了實地調研,對相關的服飾進行了記錄。
對于武將,“靠”是揚劇中古代武將專用的戎裝,分為男靠、女靠。后面插四面三角旗即為“靠旗”,此類稱為“硬靠”,主要組件有靠領、云肩、靠袖、靠腿、吊魚、飄帶組成。男性的“靠”服,以黑色為底,金色刺繡紋樣,四面靠旗,圖案一致,中間為刺繡龍紋,四周草龍紋,最外部則是回字紋;靠領紋樣以云紋和回字紋組成;胸甲部分上部為虎頭紋,中間位置為丁字紋,往外為草龍紋,最外面兩邊為回字紋;靠袖部分也是中間為丁字紋,四周包圍回字紋;靠肚上下為回字紋,中間部分為四爪雙龍戲珠;靠腿和吊魚部分也是以丁字紋,回字紋為主。使用的“盔”即頭盔,所戴“盔”是藍底鑲嵌金色線條,正面綴以珍珠和橙色絨球,后面為槍頭修飾。女性則無靠牌,多為鳳底。
(1)揚劇立足本地文化,將其歌頌的英雄人物或者事件IP化,為盲盒文創設計研究提供方案。
(2)利用流行文化,將其適當地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引發年輕人的興趣。
(3)以揚劇劇種IP化為例,將其方法靈活應用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研究,為其提供思路。
其中,重點研究揚劇如何立足揚州本地文化與盲盒文創設計結合進行二次創新發展的問題。打破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公益演出、商演傳承的形式,直接在人對人的傳播中間插入新環節—物對人的方式傳播。
筆者在對國內外成功的IP化盲盒文創產品對比研究基礎上,采用對比研究方法分析盲盒文化設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作用,再以揚劇為例,闡釋如何結合自身特點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

圖3 原始形象

圖5 佘太君

圖6 楊宗保
本次設計是以揚劇傳統劇目《百歲掛帥》為主題,分別選取穆桂英、佘太君、楊宗保三位人物進行設計。盲盒文創產品一般會選擇PVC材質,這種材質是最常見的一種,它的特點是穩定性好,便于保存;可塑性好,便于加工;重量輕,便于攜帶和運輸。其包裝材質也會使用成本低廉的紙質包裝,但是會增加香味,打開方式也與現有盲盒有所區分,增強儀式感。
除盲盒文創設計以外,整個揚劇盲盒系列會生成原創設計的人物IP,主角是一個紅色頭發的少女(圖3),其簡單的人物畫像定位為揚州本地“10后”少女,擁有一頭與眾不同的橙發,家境普通,但是非常喜歡揚劇文化,喜歡扮演各種揚劇劇目里的角色。
本文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及分析對策,對年輕人的特征進行分析,對揚劇這一劇種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行發掘,立足地域文化元素,力求展示不同的文創設計風格,開辟新道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需要守舊,也需要創新,要立足本身的故事、技藝,再結合當今的流行趨勢,才能保持長久的活力,成為真正的活態化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