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瑕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當代藝術是觀念的藝術,是多元文化的融合。當架上藝術盛行其道,現代主義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道路,當代藝術便順應而生。當代藝術脫離了形式和技術限制,突出藝術品所要傳達的觀念。從狹義上講,當代藝術即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之后,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產生的各類全新藝術門類的總稱。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人類觀念的改變,藝術這一承載著人們精神觀念的載體也開始隨之產生變革,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出現了層出不窮的新派別。
從藝術生產鏈的角度來看,藝術區的空間存續離不開藝術生產、藝術展示與藝術消費活動。良好的空間文化資源條件能夠使各個環節更好地相對接,對藝術區的內驅力實現正向強化。如高等藝術院校可以為藝術區帶來源源不斷的創造活力,是藝術生產集聚的重要動力;毗鄰其他藝術區有利于形成規模化的藝術生態圈,增強藝術區的活力及生命力;藝術展示機構有助于滋養一個地區的藝術審美能力,培育大眾的藝術消費需求,從而促進藝術區的大眾化消費。總之,空間文化資源稟賦及藝術生態的優越性程度,與審美追求共同構成藝術集聚的精神生產力要素,對藝術區的空間分布具有強化性作用。
根據崔昌昌的觀察:“就像近年來向年輕人兜售希望一樣,未來也有很多承諾。他了解了藝術領域的成功,如何與規劃師打交道,如何進入藝術領域展覽,以及如何每兩年參加許多展覽,獲幾個獎,是一連串的,為什么今天這個系統會有這樣的成功學呢?因為系統需要內容。”
從藝術家個人狀態到使用的媒介,有很多和過去的共同點。但有一個新現象,就是當代藝術需要找到的是不同點,并且強化不同點,不同點就引出了那些關鍵詞:電子色、圖層、媒介劑、網絡化、時尚消費、科幻電影、散文電影、短語、意識流和全球身份。
策展人付曉東認為當代中國藝術的變化似乎源于文化環境的變化:85美術運動使得藝術家面臨著個人覺醒和秩序的階段。2000年后,國際化已經成為一個時代大舞臺和大背景。年輕藝術家可以直接面向國際空間、展覽平臺、國際市場和國際藝術史的批評和標準。
何桂彥通過分析當代藝術30年來的變化來探討當代藝術的本質,最重要的是這種內部規律和當代藝術規模的價值發生了變化。這種邏輯的影響也與“冷戰”有關。1990年代后的社會氣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然而,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它主要是雙重反對。然而,自2000年以來,藝術家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當代藝術的創造付諸實踐。
在行為藝術領域,20世紀90年代尤其值得注意,因為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80年代的大多數藝術行為都有西方的痕跡,而大多數表演背后對外界生活和物理環境的重視程度并不是特別高。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行為藝術中,藝術家的語言變得更加純粹,藝術家的表達方式變得更加豐富,社會的干預是由行為進行的,這比20世紀80年代要深刻得多。相比之下,實驗、概念圖像或實驗圖像發生了很大變化。當代藝術的隊伍早就被打散了,打擊其的力量來自四面八方,來自意識形態領域、來自無所不在的市場、來自自作聰明的觀念、來自所謂的“藝術批評家”的“批評”、來自利欲熏心、來自嫉妒與仇恨、來自心理疾病、來自貧困、來自金錢、來自任何一個有意無意瓦解藝術心靈的角落。在這樣的情況下,真正的藝術家只能再一次退守內心,退到沒有人知道的迷茫與未知領域,聽憑內心的需要重新尋找活力的可能性。
如今,在國際化背景下,當代中國藝術表現出多元化、微觀化、碎片化、個性化。阿明·杜西云認為,年輕藝術家在語言領域取得了進步,更加國際化,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語言領域更加完整、自給自足、復雜。另一方面,年輕藝術家越來越擔心,越來越分散和多樣化,個性越來越清晰。
進入新千年后,當代藝術在這兩個軌道上的變化不再多樣化。一位業內秘書格溫認為:“新千年后的變化在媒體、形式和風格上更加多樣,但很難說,2000年后的改變是全新的,沒有完全不同的藝術理念。”然而,在2006—2009年,概念藝術以許多新的藝術方式被整合并大規模生產。這也是2006—2009年的高速功能,由于面積大、生產成本高、格式介質產生變化,此時的生產不同于1980年代的小型設備和小型創意。
在當代藝術中,年輕藝術家使用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甚至使用生物學中的微生物來創作藝術作品。此屬性是唯一的,所有藝術家都將參與。然而,形成一種趨勢并不容易,這將不是一個全面的現象。因為它探索了豐富表達的新可能性。然而,當代藝術的發展越來越發散,越來越個性化,創造越來越微型,這是一個明顯的趨勢。與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完全不同,作為中國“70后”藝術家拍賣紀錄保持者,黃宇興在去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大幅刷新其個人作品的成交記錄,作品《七寶松圖》以超過估價20倍的6 483萬港元成交。今季佳士得晚間拍賣將繼續推出黃宇興另一標志性的山水巨作《萬疆》。本作延續了作者“工筆重彩”的基礎技法與對霓虹色彩的精妙把握,構圖宏大開闊,氣勢浩瀚。畫中所描繪的景致令人憶起現實自然中的壯麗風光,璀璨奪目的寶石色澤又使其如縹緲幻境一般震懾著觀者心靈。周春芽因愛犬“黑根”而開始以狗為題材的系列創作,其中“綠狗”則成為他藝術創作中的經典符號。他曾說:“綠狗是一種象征,一種符號。綠色代表了安靜、浪漫和抒情,它預示著爆發前的一種寧靜。”此幅《綠狗》造型鮮活,筆觸生動,同時具備了文人花鳥畫簡潔的形態以及雕塑的體量感,屬同系列中的精品之作。

黃宇興《七寶松圖》
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沈語冰先生在其著述《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批評》一書中,寫了一篇非常有影響力的前言,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出了分析和判斷。中國當代藝術的狀態是前現代、后現代和文化的結合,但它缺乏文化價值和形態建立的過程。因此,這是我們的文化在建設過程中目標,也是當代中國藝術從瓶頸走向國際化的方向。
批評家、策展人杜曦云認為,藝術文化的變化對創造性語言的呈現有著直接的影響。今天,當代藝術家更加關注周圍的事物,個人敘事是發展的標志。當代藝術出現一個巨大的變化。策展人何桂彥認為國家文化訴求是當代藝術發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個當代藝術。藝術家使用的媒體、方法、話語和詞匯是區域性的或學術性的、單一化的或國際化的,現在更多的考慮因素是藝術家們。“斷裂的一代核心不在于‘90后’,而是如何呈現一種藝術上的斷裂。”策展人崔燦燦強調,展覽緣起電子色、網絡化、時尚消費、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這些關鍵詞所對應的恰恰是“90后”一代。
2022年8月20日至12月4日,松美術館為出生于1990年代的藝術家舉辦群展“斷裂的一代”,由策展人崔燦燦擔綱策劃。正如展覽的副標題“90后的電子色、網絡化、時尚消費、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本次展覽是“90后”一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的首次集中的展出,費亦寧、郭宇恒、侯子超、劉昕、馬海倫、蒲英瑋、史萊姆引擎、孫一鈿、王梓全、袁可如、張季、張移北、張月薇、張子飄。展覽聚焦新世紀的電子色、網絡化、時尚消費、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等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呈現這一代人的文化轉向,對于過去藝術傳統的終結,寓意新的時代在這里全面開啟。
當代藝術說到底還是要為群眾服務,因此,其發展應該滿足大眾化的需求,藝術是人類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創造出來的有審美意義的活動。當代藝術包含著許多的方面,領域也十分廣闊。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受眾群體,并不能進行明顯的區別,因此也不具備明確的邊界。
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有時也會表現我們生活中的景象,不僅能反映我們的人生經歷,更相當于人生的復制。這些藝術作品展現了更加深邃的寓意,并通過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能夠激起人們的共鳴。這樣受眾群體就會仔細品味藝術作品的深刻寓意,就像在回憶自己的人生一般。因此,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應更加注重大眾化的需求,尋找藝術表達與群眾共鳴之間的連接點,推動當代藝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如今的許多藝術活動并不是純粹的藝術,是根據大眾的日常生活而誕生的藝術縮影。隨著社會的經濟不斷壯大,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追求藝術和精神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因此,藝術的普及是歷史必然,也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很容易出現同質化的特征,藝術一旦出現同質化特征,就很容易被取代。因此,中國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需要藝術家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相關負責人,合理經營當代藝術的個人品牌,打好差異化之戰,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爭得一席之地。擴大品牌影響力,也可以通過與其他耳熟能詳的品牌進行商業化合作,增加大眾對于藝術品牌的熟悉度。藝術與商業的融合與合作,也是如今的普遍趨勢,借勢的行為也能推進品牌化現象的進一步升級。在中國當代藝術當中,藝術家的個人品牌化現象并不是個案,而已成為一種群體現象。當然這也不難理解,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模式進入了日新月異的階段,且在此方面呈現上漲的趨勢。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藝術家的品牌化推進,拉近了藝術與大眾的距離,使得群眾更能理解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的作品也能獲得更高的知名度,擴大了藝術的影響力。但從消極的一方面來說,在商業化滲入當代藝術的情況下,當代藝術如何保證藝術本身的純粹性,這一點值得思考,也會面臨巨大的考驗和挑戰。并不是所有藝術家都可以保證藝術本身的純粹性,只有意志足夠堅定,目標足夠單純的藝術家,才能夠通過種種考驗,完成藝術品的品牌化轉變,并保證藝術作品具有純粹性,在中國現在的藝術發展進程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黃宇興《萬疆》

周春芽《綠狗》
總而言之,當代藝術的萌芽與發展,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復制和模仿,但那并不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經過這一階段,當代藝術的格局才能被真正打開,并且在19世紀、20世紀、21世紀這3個階段完成了當代藝術的深刻轉型。如今的當代藝術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要接受巨大的挑戰,當代藝術如何沖破現代社會的禁錮,在打造好個人品牌的同時保證藝術的純粹性,值得藝術界深思,也是如今當代藝術發展的關鍵。